今年27岁的95后张女士平时特别爱喝奶茶,前段时间单位体检空腹血糖检测出9mmol/L,提示血糖异常,后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专家提醒,由于早期糖尿病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许多糖代谢异常人群并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错过了糖尿病前期“逆转”的希望。专家指出,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建议大家多关心自己的血糖指标,积极防治糖尿病。
空腹血糖大于6.1需留意,中国人更要关注餐后血糖异常
“每天一杯加糖奶茶是患糖尿病比较重要的诱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教授表示,一个人的血糖是否会升高甚至达到糖尿病的标准,一般是综合因素导致的,比如说他有糖尿病的家族史,就会有遗传的易感性,另外有一些诱发因素,比如热量摄入过多或者不活动、不运动,或者比较肥胖、年纪大了,或者是特殊用药,这些可能都会对血糖产生一定作用。 由于奶茶糖分较高,如果天天喝一杯,那么一些遗传易感的个体确实可能出现高血糖,甚至也可能达到糖尿病的标准。
那么,通过哪些监测指标可以诊断和监测糖尿病呢?据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式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并将糖监测新指标TIR写入指南。而在实际生活中,对于血糖管理指标,大多数人只清楚空腹血糖,而糖化血红蛋白、TIR又是什么呢?李延兵教授表示,要防治糖尿病,大家有必要了解血糖诊断指标的“三剑客”。
关于空腹血糖,一般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应小于6.1 mmol/L,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 mmol/L 是诊断糖尿病的切点,大于等于6.1 mmol/L 是糖尿病前期的切点。出现轻微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并没有达到糖尿病切点是糖尿病前期的表现,这类人群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李延兵教授
对此,李延兵教授提醒大家:“凡是空腹血糖大于等于6.1mmol/L的人我们都要求加强管理血糖,加强饮食控制和运动,要延缓他进展到糖尿病。”研究显示如果在糖尿病前期不进行干预,90%以上的人会掉入糖尿病的队伍里。因此,如果空腹血糖出现异常,应尽早主动做好生活方式干预。
“中国人不只要关注空腹血糖,我们餐后血糖升高得更早,升幅也更大。” 李延兵教授强调,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先餐后血糖高才到空腹血糖高,如果是高危人群主张体检的时候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都要检测,这样更利于及早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应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能够非常好地反映两到三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是在5.7%以下,而大于等于5.7%小于6.5%属于糖尿病前期,大于等于6.5%就已经属于糖尿病。有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跟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明显相关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越差并发症越多,因此糖化血红蛋白也被称为血糖控制的“金指标”。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更习惯居家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那么应该如何处理日常在家测血糖和去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之间的关系呢?李延兵教授建议,患者在家可以简单测指尖血糖,比如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餐前血糖和睡前血糖。如果能天天监测空腹会更好,一般来医院之前最好三餐血糖和空腹血糖都有至少一次记录。但其实对某点血糖的影响因素是很多的,即便是空腹血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睡得好不好,前天晚上吃得多不多,药有没有规范用,血糖都有变化。更不用说餐后了,吃的食物的品种不一样,量不一样,餐后差别是很大的,有没有运动也会影响。
“所以仅仅凭一个点是很难完整地反映血糖整体好不好,这时就要有一个总体的指标像糖化血红蛋白来判断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的情况。” 李延兵教授表示,一般主张如果血糖不太稳定、血糖还是比较高的、在调整期的患者,每3个月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如果是血糖稳定下来了、控制得比较好,半年做一次也是允许的。
血糖管控还要关注反映血糖波动的TIR
而提起反映血糖波动的TIR大家了解较少,李延兵教授介绍,糖化血红蛋白只代表了一个血糖平均的趋势,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血糖的波动。“比如说我的血糖从12到4之间波动,可能跟你从10到6之间波动得到的糖化是一样的,但是实际上12到4之间的波动就意味着血糖控制得不好,10和6之间的波动则会更平稳。” 李延兵教授说到。
据悉,TIR的全称是“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它补充了糖化血红蛋白之外的信息,是血糖管控的指标而不是诊断的指标。“其实在日常的管理中定期戴持续葡萄糖监测,患者可以了解自己吃哪些食物血糖容易升高,哪些食物不容易升高,从而找到合理的饮食,也可以看哪种运动可以帮助血糖降一些,这样对他的生活、饮食控制和运动都会有帮助。” 李延兵教授指出,TIR目标血糖范围因人而异,一般是3.9到10 mmol/L。如果患者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在一天中占比达到了70%以上,就说明大部分的血糖比较平稳。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马鑫宇
编辑:曾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