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虹个展“存在者的星球”在顺德巽美术馆开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2-09-05 17:30

9月1日,汪正虹个展“存在者的星球”在顺德巽美术馆开幕,展览由独立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史家姜俊博士策划。以存在主义为线索,展览构画了一个既充满童趣,又予人反思的情境场。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巽美术馆也将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纳入研究体系,试图借此将工作重心转向当代雕塑的展示和研究。

展览海报.jpg

展览现场分为两个空间,一楼空间“存在者的花园”由带有镜面反射效果的不倒翁雕塑组成,营造了一个互动式的“剧场”;二楼空间“存在主义哲学与文艺”在更多维度上(如浮雕、可佩戴雕塑等)展示了艺术家汪正虹的作品与文献,并为观众提供了存在主义相关的阅览区域,可在展厅中休憩思考。

800x534_63154100e4da4.jpg

800x534_631541023b97f.jpg

800x534_631540f8d463f.jpg


存在主义哲学与文艺

存在主义的本质就是基于“个体”的存在,存在主义哲学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由内而外地思考“存在”,以及有关生命本身有何意义的问题。存在主义文艺与哲学一脉相承,它们往往采用讲故事或描写刻画的形式,让读者或观众获得共鸣,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生命经验的折射。

浮雕  旺娃娃 眼泪.jpg


存在主义诞生于近代科学的崛起,信仰的式微,它是现代化祛魅的补偿。特别是在灾难降临时,如20世纪中叶,存在主义文艺蓬勃发展,因为人们只有在苦难中才会开始重新反思生活的意义和本质。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汪正虹的艺术为观众们开辟一条进入存在主义哲学和反思生命的路径。

旺娃娃 尖尖帽、小丑、幸福树 生长.jpg

不倒翁:后疫情时代的存在主义反思

展览以“存在主义”为思想内核,试图启发后疫情时代下人类良好生活的可能,这就是以不倒翁为基本形态的雕塑希望传达的精神——摇摇晃晃,但屹立不倒。在艺术家汪正虹的自述中,不倒翁雕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儿时父亲用鸭蛋壳制作的不倒翁。在她的回忆中,父亲的形象是复杂的,其中包含被时代裹挟的苦闷,和对女儿严厉但深沉的爱。正如生存在当下的每个个体,如同西西弗斯一般无力抗拒命运,但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所言:“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摇摇兔.jpg

在“存在者的星球”之中,观众能够带着好奇走进艺术家所营造的异托邦,带着对“存在”主题的体悟和对作品的身体感知回到生活之中,面对着所有可能性敞开自我,在世界之中顽强地生存。

展览现场8.jpg

在本次展览中,展厅二楼空间也为观众提供了阅读和沉思的场所和存在主义哲学相关的书籍,特别是引入了《小王子》相关的讨论,书中的内容涉及到了“小王子”的星际漫游,希望能够为观众对本次展览主题的理解提供更多思路。

云梯兔.jpg

可佩戴雕塑:身体与空间

汪正虹的作品既回应了自我的成长经历,同时又在疫情蔓延之时与普遍的存在主义式追问实现了完美的共鸣。除此之外她作品的另一个特点和创新还在于,不仅创造了雕塑的场域性互动,即身体和外部空间的关系;同时还将雕塑延伸到微观,即作为首饰的可佩戴雕塑和身体空间的关系。

800x534_631546f7eb419.jpg


艺术家汪正虹除了雕塑家身份之外,还曾在比利时学习了当代首饰设计,并有着丰富的设计经验。拥有雕塑家和创意首饰设计师双重身份的她一直以来希望在雕塑与首饰之间找到一座可跨越的桥梁。她认为:“雕塑是空间的首饰,首饰是身体的雕塑。雕塑和首饰虽看上去大相径庭,但本质上却只有一念之差。”

可佩戴雕塑2.jpg

在本次展览中汪正虹正试图打破人们对于雕塑与首饰区分的固有观念。她将与雕塑作品拥有相同美学逻辑的首饰称为可佩戴雕塑,当人们带着这些首饰穿梭于展厅之中,佩带于身体之上的小型雕塑与放置在展厅之中的大型雕塑形成了一种互动与对话。

【巽美术馆】

雕塑和场域:“在地存在”的机构实践

对于展览现场,策展人姜俊是这样描述的:“有着镜面反射、大小各异的不倒翁呈现为娃娃形象,矗立在布满奇异植物造型的雕塑丛中。”从这句场景化的描述中,我们至少可以提取出这些关于艺术家汪正虹作品的关键信息:镜面反射、不倒翁、娃娃形象、雕塑。在巽美术馆内,倘若要建构一个“存在者的星球”,那么首先必须拆解艺术家作品的这些关键信息。

策展人姜俊博士致辞.jpg

策展人姜俊博士致辞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起源之初就与建筑、空间关系密切。也就是说,雕塑必须具备与周围时空发生关系的“场域性”。在汪正虹的作品中,“场域性”就体现在“不倒翁”的互动性——将观众的身体带入进来,和“镜面反射”——与巽美术馆的空间形成互文。而娃娃形象,则是艺术家本人基于童年回忆的内心投射。对巽美术馆而言,这种一体化呈现作品的作者性、场域性与观众的身体性之间关系的展览成为了一种“在地存在”的机构实践。

巽美术馆馆长吴美曼致辞.jpg

巽美术馆馆长吴美曼致辞

作为立足于顺德本土的艺术文化机构,地方性的建构与表达始终内在于巽美术馆的机构实践。在过往的展览中,无论是对地方消费文化的关注,还是文化地理学向度上的岭南研究,巽美术馆都以当代艺术为方法,尝试进行在地文化的创新探索。而在不断自我反思与在地观察的过程中,如何将文化“落地”并使其与实体空间本身发生关联,在艺术的观念性之外有更加切合城市空间美学实践的探索,成为了巽美术馆的一个问题意识。借由本次展览“存在者的星球”,巽美术馆试图拓宽“在地”的语境,从在地文化研究走向“在地存在”。正如展览所要体现的核心观念“存在先于本质”,巽美术馆开始通过对与空间关系密切的艺术形式——雕塑的研究,探索“在地存在”的一种方法论。

公共美育:“无墙美术馆”的公共性探索

策展人姜俊认为,展览现场构造了一个“异托邦”空间,它切切实实地存在着,但需要观众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才能理解。在艺术家汪正虹的作品中,除了娃娃形态的不倒翁雕塑,植物也是重要的组成元素。在展览“存在者的星球”语境下,正是因为植物的存在,不倒翁们才如同矗立在花园中。对于策展人姜俊而言,这些可互动的雕塑作品构成了一个“剧场”,在其中,每个“娃娃”都代表了一种人类情绪。

艺术家汪正虹致辞.jpg

艺术家汪正虹致辞

在福柯的论述中,花园如同脐带一般将“几个相互间不能并存的空间和场地并置为一个真实的地方”,因此它是满足人们对理想世界想象的一种方式。作为封闭空间(物理意义上)的巽美术馆,就任意性而言,确实有别于城市空间中的开放式花园;然而作为非营利机构,在本质属性上,它确实是一个公共空间。应该说,“存在者的花园”引出了对美术馆机构的拷问:我们所期待的“无墙美术馆”在何种意义上是可以实现的?

艺术家汪正虹和艺术评论家皮道坚.jpg

艺术家汪正虹和艺术评论家皮道坚

物理意义上的“墙”使人们“进与出”的动作被强调——而这是与美术馆内部空间发生关联的唯一方式。因此,“无墙美术馆”在机构实践的语境里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无墙”,而是机构与观众发生关联的种种举动。在“存在者的星球”展期内,除了雕塑作品本身的互动性可以让观众得到切身体验,一系列面向不同年龄群体的公共教育活动也使观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

公共艺术计划:“在艺术中工作和生活”

除了“敞开大门”,以亲切的形象欢迎观众进入之外,展开公共艺术计划,“让艺术走向公众”也成为了全球美术馆的标准动作。为了推广“在艺术中工作和生活”的理念,巽美术馆开始和顺德周边的各个机关、单位、学校、企业和社区合作,在每次展览同时,将相关的艺术作品推送出去。作为第一次尝试,除了在本馆的展览“存在者的星球”之外,巽美术馆将会和顺德本地企业合作,将艺术家汪正虹的作品放置在企业的公共空间中,使“在艺术中工作和生活”的理念可以完整的落地,在潜移默化中创造美好的公共空间。

展览现场7.jpg

艺术家简介

汪正虹,1973年出生于杭州,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杭州,本硕均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后赴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学习首饰与金工艺术,2009年回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公共艺术,获博士学位。现担任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拥有雕塑和首饰双重学习经历的她,一直以来希望将雕塑与首饰有机结合,长期投身于公共艺术与工艺美术相关创作和教学研究和实践。自1998年起, 其作品就多次在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展出,并被众多博物馆及专业藏家收藏,其中包括何鸿燊基金会、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青岛雕塑馆、上海宝龙美术馆、法国巴黎杜勒伊里皇家公园、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会展中心、荷兰CODA博物馆、比利时安特卫普银饰博物馆、德国慕尼黑手工艺术中心等。

策展人简介

姜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他毕业于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后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专注于公共艺术研究,以及当代艺术和城市治理的跨界融合,生活于上海、杭州和广州。

南都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曾嵘

编辑:朱蓉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