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专业、精深、晦涩的医学知识用最直观的说唱表现形式传输给广大市民,让正确、权威的科普信息直达普通市民的心扉。
近日,由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组织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网上推荐评议活动,经过群众推荐、集中展示、点赞评议等环节,共有10位优秀医务人员入选8月月度人物。其中,来自广东的中医骨科专家、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主任中医师许学猛入选8月月度人物。
肌骨同治
他用中医整体观造福骨伤病患
创健身操、写歌、画漫画、编话剧……这些旁人眼中的“不务正业”,却让许学猛成了远近闻名的好大夫。行医三十五载,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许学猛说,自己最大的满足不是治好了多少疑难杂症,而是让病人不再害怕看病。
作为一名骨科医生,许学猛师承岭南大医邓晋丰,提出了“肌骨同治”的理论,跨界写了《肌骨歌》《肌骨亲兄弟》,创造了“肌骨功”“肌骨拉伸功”,成了大家眼中的科普达人。8月19日,第六届“广东好医生、广东好护士”获奖者名单正式发布,许学猛获“广东好医生”称号。
许学猛在为患者进行治疗
每位踏进许学猛诊室的患者或多或少带着愁容,但当他们踏出诊室时,不少人已经带着笑容。2014年初秋的一天,因得了颈椎病和肩周病辗转广州多家大医院治疗的詹先生,通过朋友介绍找到许学猛。
詹先生此前曾找到多位专家教授治疗,病情不但没有缓解,而且不断加重,已经到了不能工作的地步。“不到万不得已不建议做颈椎手术。”许学猛建议其试一下保守治疗。许学猛先是让詹先生坐上他研发的专利椅——“整脊椅”,通过推拿手法,让詹先生僵硬酸痛的身体放松开来。接着,许学猛熟练地找到几个引发酸痛的病位点,用小针刀“游走”在穴位、筋膜病位处,最后在穴位上注射专药。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治疗,詹先生惊讶道:“脖子、肩胛、手臂酸痛大大缓解,疗效简直立竿见影!”
1987年,许学猛进入广东省中医院工作,开启骨科医生职业生涯。初入行的他遵循“就骨医骨”的职业传统,希望直接通过影像检查发现病灶,然后对症下药。不久之后,许学猛发现简单地医“骨”难以解决问题,要更多关注骨头外面的肌肉和筋。“很多慢性骨病的发病跟骨骼周边筋肉组织功能异常有关,因此需要肌骨同治。”许学猛说。
传承又创新。许学猛在总结继承岭南骨伤科大家何竹林、邓晋丰的学术成果及医疗技法基础上,创立了“肌骨并重”学术流派,形成了一套被患者称为专治疑难杂症的“肌骨同治疗法”。
2019年11月,广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肌骨同治疗法”位列其中。这些年来,许学猛进一步提出了“肌骨心同治”的理论。他说,很多病人表面上是颈椎痛、腰腿痛,但实质上心理问题更严重,包括焦虑、抑郁等。许学猛说,现在他看病很多时候是“身心兼顾”,“心理问题一解决,很多疼痛问题也就解决了。”
医学科普:
要让患者、家属听得懂
作为中医骨科专家,许学猛教授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那就是再如何耐心地向患者、家属阐述、解释,他们总是表情茫然,因为根本没有听懂。尤其是他所在的中医院,本就是接受能力相对要差一些的老年病患比较集中的医院,患者又以颈肩腰腿痛这类痛症为主。
“这是个三分靠治,七分靠预防的疾病,比如姿势、体位,再比如怎么锻炼,都非常的重要。但这些,你用专业的术语和他们讲,事倍功半。但如果换成他们能够接受理解的语言、歌曲,事半功倍。”
于是,许学猛开始带着自己的博士、硕士团队,将许多拉伸动作、筋骨功法结合中医传统文化的武术、太极、八段锦,编成一套套简单易学的动作。他将“肌骨非遗”的核心学术思想——“肌骨并重”改编成两首通俗易懂的歌曲,“肌骨歌”和“肌骨亲兄弟”,配合自主编创的“肌骨功”“肌骨拉伸功”“肌骨功法两对半”“肌骨拳腿功”四套功法,深入浅出地将“肌骨并重”思想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大众,为广大群众传唱和练习,提醒人们关注肌骨健康,重视功法锻炼,倡导人们树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健康养生观念,同时将核心的口诀,用音乐的形式表述清楚。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许学猛
比如在《筋骨歌》里,就会提到补补钙、拉拉筋的益处,也强调了筋、骨、心同治的重要性。“之所以强调要医心,是因为很多临床上的病人,根本不是身体上出了问题,是心情、心境上的问题,加强运动锻炼,同样非常有效。”
于是,在许学猛供职的广东省第二人中医院,随处可见患者在走廊上两手叉腰,或仰望观天,或头颈左右旋转;有的抬头挺胸,大踏步地走动;有的则用单脚抵住墙壁做下蹲,并有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在旁边辅导。“骨科疾病是慢性病,给病人做好培训,更为重要。”许学猛说,这些歌曲和功法不仅舒缓病人的病痛,还帮助病人摆脱心中的阴霾,“功法不仅能医病,还能医心”。许学猛认为,中医养生要讲究术,不只是医疗层面的技术、医体结合的“武术”,更是一种艺术,把中医学知识通过艺术从容展示出来,可以让更多百姓喜欢上中医。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金小洣 李朝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