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博物馆藏龙泉瓷器》:400余件藏品尽显青绿之美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娱
原创2022-10-12 18:18

天青、粉青、豆青、梅子青……在一抹抹不同的青色里,龙泉瓷器恬淡自然、含蓄沉静、宁朴无巧,浸润着中国古典审美意趣。它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

近日,《广州博物馆藏龙泉瓷器》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图录将广州博物馆所藏400余件龙泉瓷器尽收其中,让人沉浸于静谧的青绿之美。

封面2.jpg

器型丰富,工艺繁多

全方位展现龙泉瓷器之美

广州博物馆现藏龙泉瓷器达473件(套),以青瓷为主,兼有少量黄釉器,为广州地区龙泉瓷器单项藏品较具规模者,其中珍贵藏品达91件(套),占该项藏品总数的1/5。年代上迄北宋,下至当代,几乎涵盖龙泉瓷器的发展历程。

9.jpg

这批藏品在器型上较为丰富,龙泉瓷器的典型器如多管瓶、双鱼洗、凤尾尊、樽式炉、鬲式炉、觚、盖罐、大盘等皆可见。龙泉瓷器因产量大、价格实惠,能满足广大百姓日常需求,被誉为“民窑巨擘”,该批藏品亦以民用需求为主的碗、盘、碟等实用器为大宗。在器物功用上,不但展现了龙泉瓷器在文人雅士闲情逸致里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其在百姓生活中的平凡物用。

在工艺上,该批藏品既体现了龙泉瓷器的胎、釉配方演进变迁,又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各类装饰技法。胎釉组合从北宋到清代的厚胎薄釉、薄胎厚釉、厚胎厚釉等;釉色从灰青、艾青、豆青到粉青、梅子青等;釉质从乳浊感到玻化感,十分丰富。在装饰技法方面,该批藏品包含了诸如划花、刻花、印花、贴花、贴塑、褐彩、镂空、露胎等装饰技法,种类繁多,全方位展现了龙泉瓷器尤其是龙泉青瓷的美。

远销海外,入选非遗

宣传中国文化

龙泉窑自宋代开始成为一代名窑后,生产的瓷器不仅在国内销售,更远销亚洲、欧洲、非洲,犹如中国文化宣传大使。

在记录中国与西方瓷器贸易往来的《葡萄牙王国记述》中,欧洲人将龙泉青瓷称为“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可爱”。当时西方人对龙泉青瓷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4.jpg

2009年9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唯一入选“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龙泉青瓷的美,一眼千年。

活化文物,述说历史

广博启动藏品研究、出版工作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让沉睡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走近大众,是城市博物馆职责所在。华南第一座公立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建馆90余年来,汇集了各个历史时期藏品13.5万件,涉及73类,是国内藏品年代完整、材质类型丰富的知名博物馆之一。

此次,广州博物馆以“文物见证历史、述说历史”为主题策划出版《广州博物馆丛书·藏品系列》,组建研究小组启动不同课题的藏品研究、出版工作,如容庚先生捐献青铜器、龙泉瓷、德化白瓷、青花瓷、佛造像、名人手札、历代书画、丝织品、明清古琴、汉代模型明器、石湾陶、广州彩瓷、纹章瓷、广式玻璃窗、广式家具、外销画……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古代科技艺术、岭南文化与人文精神多元呈现,让更多的民众在进馆看展、参与活动之余,也可随时静心品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人的智慧、创意。
封面.jpg


《广州博物馆藏龙泉瓷器》内容简介

本书是广州博物馆对馆藏龙泉瓷器进行系统整理编写而成的图录。

图片1.png

龙泉窑瓷器是中国名窑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瑰宝,是广州博物馆致力征藏与研究的对象。广州博物馆现藏龙泉瓷器473件(套),为广州地区龙泉瓷器单项藏品较具规模者。本图录精选广州博物馆藏龙泉瓷器257件高清大图呈现并附图版说明,附录部分呈现其他216件(套)。书中还收录广州博物馆研究人员撰写的相关文章,供读者鉴赏参阅。

《广州博物馆藏龙泉瓷器》内容节选

图片8.png

青釉刻花五管瓶 北宋

通高27.5厘米 口径8厘米 腹径14.5厘米 足径8.5厘米

该五管瓶釉色青黄,盖饰花苞钮,盖面刻覆莲,自肩部至器腹凸起五道弦纹,第三道弦纹作折肩式,上置五管向上伸出,下三层凸起分别刻划莲瓣纹一周。

多管瓶是北宋龙泉窑较为常见的器型之一,因在肩部设有管式装置,故名,最多可见十管,以五管最为常见,一般作为专盛谷物的随葬器。

龙泉青瓷明器盛行于两宋,多为民用,主要有多管瓶、多角瓶等。北宋时以多管瓶最为典型,寄托古人五谷丰登、多添福禄的愿望。

图片9.png

青釉菊形鸟食碟 宋代

高1.5厘米 口径5厘米 足径2厘米

该鸟食碟釉色青黄近灰,釉面开片。远望如一素菊静放,让人心旷神怡。

鸟食碟用于喂养幼鸟和换羽期的雏鸟,可盛放多种干粉状饲料混合后加水调和而成的湿料。

截屏2022-10-11 下午8.24.35.png

图片4.png

青釉菊瓣纹折沿碟 宋代

高4厘米 口径13厘米 足径5.5厘米

这件折沿碟釉色青翠,釉层通透,玻化感强,釉面开片。

南宋创烧的龙泉梅子青釉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色如青梅。

图片3.png

青釉剔缠枝芙蓉纹樽式三足炉 元代

高19厘米 口径25.5厘米 底径15厘米

该炉釉色粉青,釉层乳浊而光亮,犹如美玉般的粉质感。南宋创烧的粉青釉为后世所承续,元代龙泉的粉青釉产品,胎体厚重,釉质乳浊,磅礴大气。

图片10.png

青釉透雕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明代

高28.2厘米 口径4.3厘米 足径9厘米

玉壶春瓶为北宋时期所创烧,早期作酒器之用,至明清,兼作花器,是龙泉青瓷的典型器物,以简练的造型和线条见称。

这件玉壶春瓶内外满施青釉,釉色粉淡,釉层晶莹,厚薄有致,颇富立体感。

图片2.png

釉觚 明代

高22.5厘米 口径15.5厘米 腹径7厘米 足径8厘米

这件青釉觚釉色近粉青,粉淡匀净。宋代文人追复三代,喜仿商周青铜觚之造型纤美典雅,将其用作案头把玩雅物,多作插花器。明清时,觚被广泛用作陈设器。

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通讯员 赵璐

摄影:关舜甫 敖涛 熊文丹

编辑:钟欣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