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李春花 4月21日,中国话剧现象级作品《驴得水》改编的粤语版舞台剧正式启动全国巡演。这部诞生于2012年的荒诞喜剧,凭借其尖锐的讽刺内核与黑色幽默美学,曾掀起国内戏剧与电影领域的双重浪潮。如今,在改编、导演孙恒海的创意重构下,故事背景移至1943年日据时期的广东,以更宏大的历史视角与地域文化特色,重新诠释人性与时代的碰撞。
本轮巡演由朱茵、罗家英领衔主演,李子雄特邀助阵,覆盖全国二十多个城市,演出40场次。
从“黑色喜剧标杆”到“新民国戏剧流派”
《驴得水》的十年蜕变
自2012年首演以来,《驴得水》以民国乡村教育为切口,通过“驴充教师”的荒诞设定,揭露权力异化与人性沉沦的深刻议题。其尖锐的讽刺性与悲剧内核,不仅斩获豆瓣8.4分的高口碑,更被观众称为“笑着笑着就哭了”的国产神作。电影版票房突破1.72亿元,成为兼具商业价值与艺术深度的文化符号。
话剧《驴得水》国语版剧照。
话剧《驴得水》的成功,开创了“民国文人戏”的先河。其以民国为背景的叙事,跳脱传统历史剧的宏大叙事,转而聚焦小人物的命运沉浮。这一美学风格形成一股以“黑色幽默”解构历史的戏剧浪潮。正如评论家所言:“它撕开了理想主义的外衣,让观众直面人性的深渊,这种主动‘将美好撕碎’的叙事手法,成为“民国文人戏”的标志性语言。”
重构原作历史背景
日据广东背景下的知识分子觉醒
本次粤语版《驴得水》由编剧孙恒海、赵亮共同操刀改编。他们将原作的民国北方乡村背景移至1943年日据时期的广东,讲述一群知识分子在战火与殖民统治下,从妥协求生到觉醒抗争的悲壮历程。
孙恒海表示:“1943年的广东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也是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空间转换,探讨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蜕变。”赵亮则认为:“驴得水的故事,时时刻刻流淌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新版剧本中,主角们从“为教育理想妥协”的乡村教师,最终转变为在日军压迫下传递文化火种的“斗士”。通过细腻的台词设计与情节铺陈,展现人物从“小我”到“大我”的成长弧光。
例如,剧中校长“孙恒海”的角色则更为复杂,其“伪善”与“挣扎”映射了殖民统治下知识分子的两难抉择,经历淬炼最终负重前行。这一改编不仅延续了原作对人性的拷问,更深化了历史厚重感。
顶配阵容与制作升级
大湾区文化共融的舞台实践
本轮巡演的最大亮点,莫过于朱茵与罗家英的舞台重逢。两人继《大话西游》后时隔30年再度合作,分别饰演灵魂人物“张一曼”与“孙校长”。朱茵以细腻演技诠释角色从浪漫理想坠入绝望深渊的悲剧性转变,她坦言:“在我眼中,张一曼是鲜活的、单纯且有追求的,甚至带着某种悲剧的诗意。她承载更多的不仅仅是个人与命运的抗争,更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与坚守,这也正是她吸引我的地方。张一曼的撕裂感很复杂,她是被时代与人性双重碾压的女性。”
罗家英则以其标志性的幽默与深度,塑造权力与荒诞交织的校长形象,直言:“这个孙校长最打动我的,是他从侥幸求生到清醒殉道的转变,最初,他也试图用圆滑周旋——以为赔个笑脸、说句办大事不拘小节就能蒙混过关。但乱世的耳光一次次打醒他,他终于明白,有些底线,跪着也守不住。正是这种觉醒,让他的黑色幽默有了悲壮的分量。”
香港“黄金反派”李子雄作为飞行嘉宾加盟巡演,出演关键角色“特派员”。其深沉演技与台词功底,为剧情增添戏剧张力。“特派员这个角色,最初觉得应该很好驾驭。可真正拿到剧本才发现,编剧进行了二次创作,既让我感到压力倍增,又让我兴奋不已。我理解的特派员,本质上是一个不得不坏的人物。他不是天生的反派,而是被时代、被欲望一步步逼到了这个境地。我的任务,就是把那个不得不的过程演活,当这些层次都出来了,人物才能真正立得住,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据了解,剧组分别在香港、深圳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封闭排练,力求在台词、肢体与情感表达上突破舞台局限。
舞台服装、舞美设计亦全面升级,融入岭南元素,通过光影技术再现日据时期的动荡氛围。制作团队表示:“即使看过电影或原版话剧的观众,也能在视觉与情感上获得全新体验。”
粤语重构经典
地域语言赋能下的叙事新生
粤语版《驴得水》整合粤港两地创作资源,邀请朱茵、罗家英、李子雄等香港演员加盟,其粤语台词功底与表演风格,为角色注入了独特的“港味”张力。例如,罗家英饰演的“孙校长”语言节奏的拿捏令权力游戏的荒诞感更具穿透力;而李子雄的粤语官腔“特派员”,则通过方言的权威性与滑稽性反差,深化了殖民统治的批判。此外,剧本融入“老广才懂”的20个本土笑点,既拉近与湾区观众的距离,又以方言的在地性消解了文化隔阂,更具普世共鸣。
香港资深电影人、该剧监制余伟国表示:“《驴得水》粤语版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长出自己的枝叶。”“ 我们力求让熟悉原作的观众获得熟悉的陌生人般的观剧体验。作为文化传承者,我将此次创作视为粤语话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联合导演陈祈充说。
本次改编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粤语重构打破了经典IP的单一叙事范式。原版《驴得水》的普通话演绎聚焦于北方乡村的地域特征,而粤语版通过方言与岭南元素的嫁接,将故事锚定于粤港澳共同的历史语境中。这种“语言空间历史”的三维融合,不仅让旧作焕发新意,更以地域文化为切口,探索了经典IP本土化改编的路径,为跨区域文化品牌升级提供了样本。
导演孙恒海在发布会上说道:“戏剧的力量在于,它既能撕开现实的伤疤,也能为理想保留火种。希望新版《驴得水》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当时代洪流袭来,我们能否守住人性的底线?”
粤语版《驴得水》自开票以来便引发观剧热潮。深圳保利剧院负责人表示:“本轮巡演不仅是艺术呈现,更是大湾区文化协同的象征。通过整合粤港两地创作资源,我们希望打造跨地域的文化品牌。”
据了解,粤语版《驴得水》全国巡演由保利院线独家运营,将持续至2025年底,覆盖深圳、武汉、南京、哈尔滨等二十多城。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