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逵园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活化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新文旅
原创2022-11-30 18:04

广州的初秋,记者在开放日的上午到达逵园门外的时候,已有数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学生等候了,她们的功课与建筑活化有关,需要以逵园为案例进行实地采访。

10年前,这座文物建筑被活化成为“逵园艺术馆”,成为新河浦的一座新人文艺术“网红打卡”地,不仅吸引了艺术家们的青睐,更吸引了众多“粉丝”的景仰的追寻,至今参观人数已超过两百万人次。

2022年,逵园入选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评选的“花城市民文化空间”,这是逵园艺术馆创立十周年,也恰好是逵园建筑建成一百周年。

微信图片_20220922171406.jpg


探索引入社会力量

参与文物活化

在2022年越秀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围绕“全面建成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总目标”,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城市有机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其实自2008年始,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便开始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融合双方优势资源,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增加文物的造血功能,坚持公益属性,把场馆建成文化地标。

在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支持下,铂林公司将“逵园”活化利用成为集艺术展览、文化休闲活动和时尚生活体验为一体的创新艺术空间,并带动了该区域文化遗产建筑的整体保护与活化。

记者了解到,逵园为私有产权物业,于2008年开始尝试引入社会力量进入文物保护修缮与展示利用、博物馆运营领域,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文物利用模式,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生动实践和特色样本。

该文物管理使用人依托文物建筑特色、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定期开办各类艺术展览,积极推广和传播文物建筑的保育与大众艺术的理念,是文物活化利用与文化艺术推广有机结合的范例。


以“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

进行保养修复

早于2020年,逵园保护利用项目已入选广州市首批文物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同年,入选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逵园艺术馆艺术总监、创办人之一黄轶群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逵园为私人业主所有,在空置十几年后,建筑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团队在2011年刚接手时,基于对老建筑的热爱和保育的理念,专门请来古建筑专家、文博专家及团队做顾问指导,到现场指导和提供专业、稳妥的意见进行修复。”

黄轶群 Kelvin——逵园艺术馆艺术总监、创办人之一.jpg

逵园艺术馆艺术总监、创办人之一黄轶群

该团队接手后,始终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其进行保养维护和修复,如水电安装、墙砖修复、地砖地板、楼梯扶手和踏板修补等均考虑到原建筑风格与现使用价值,精心设计、细心复原。

579x436_63462e4d68c69.jpg

587x435_63462e4d6d069.jpg

仅是为怎么通电源、走电线,当年团队便商量拿出了很多方案,既要确保尽可能地不破坏墙体走明线,又要兼顾美观及实用性,每个细节都会反复与专家们进行沟通和研究。所有方案也都经过严格探讨,确定没有疑虑和问题后,才正式开始维护工程。

454x630_63462e4def45c.jpg

800x1067_63462e4e0b0ff.jpg

450x600_63462e4e1552c.jpg

在这个过程中,该团队和师傅寻访多处工厂、老房子、老店,以将逵园内破损得比较严重无法修补的部分花地砖和铁艺窗花等建筑的其他部件换上相同花样的配件,还根据屋内花砖的图案和窗花的样式专门定制了桌椅、用品和衍生产品等进一步延续建筑的设计精粹,投入了很多心思和资金进行修复和活化。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形成 1+1>2 的效应

黄轶群坦言,“其实我们最开始也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基于团队希望‘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初衷和对艺术的热爱,最先以文物建筑为载体,文化推广为方式,希望通过保育和激活逵园这样的文物建筑形成 1+1>2 的效应。”

黄轶群告诉记者,“光是保护建筑的外壳是不够的,不仅需要将其外在保护修复完好,更需要将其生命力保育下来,延续或创造其内涵,开拓建筑更大的价值,让建筑的功能和灵魂得以延续,搭起历史空间与当代生活的链接。所以过程中我们除了定期维护好建筑和空间的本体,也有意识地尽可能发掘和不断开拓可以和空间有机结合的更多内涵,形成更广大的受众面和造血功能,比如在展览策划上更多地结合建筑或这个区域本身的背景和特色去规划,或是突出城市所在的文化特色、文化根源等。通过文化艺术这种更多元有趣的方式去推动本土文化氛围和业态的发展和大众艺术的理念,带动起更多社会力量关注与参与。”

801x1068_63462ec96a73f.jpg

801x1068_63462ec975ed8.jpg


十年来一直免费对外开放

参观人数已超两百万人次

逵园已成为喜欢寻访城市文化记忆的市民朋友喜欢探访的地方。一个开放日上午,记者到达逵园门外的时候,已有数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学生等候了,她们将实地观察逵园完成一些课程。

逵园的一楼主要展现的是当代艺术,当时,逵园一层正进行《如果眼泪有颜色》的展览,游客可免费进入参观。黄轶群告诉记者,“我们十年来一直免费对外开放,参观人数已超过两百万人次”。

但除了一层展览空间之外,原位于3层的咖啡空间已不再营业。黄轶群透露,今年是逵园艺术馆十周年,除了展览的部分,其他两层空间也有计划更换一下内容,让整个空间不断有些新内容和体验带给大家,具体新内容有待揭晓。

801x1068_63462ec97bd6e.jpg

黄轶群认为,逵园艺术馆团队是广州最早活化文物建筑的社会力量之一,也是新河浦区域最早做文化艺术展示推广的机构之一,多年的坚持和不断更新的展览和活动,不仅给区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群体和更多样群体走进这个历史片区,关注这个片区,也有效地向社会各界推动了文物建筑保育活化和大众艺术的文化理念,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自下而上的、兼具文化和生活的气息和氛围。更促进了区域更整体的保育和活化规划,为其文化方向的建立、文化氛围与文化业态的更新发展、引领区域文化名片的打造奠定了基础。


建筑物名片:

逵园坐落于恤孤院路9号,建于1922年,由美国华侨马灼文所建。现为“逵园艺术馆”。

2019年,广州市越秀区“广州东山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工程”项目获得“亚洲都市景观奖”,这是亚洲景观营造领域最高荣誉。处于该历史文化街区的逵园也是广州的第一批、东山口区域的首个被活化利用的文物建筑。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肖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

编辑:肖阳,郭毓玲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