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镇:以特色荷文化为纽带 全方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2-10-15 16:03

作为中国荷花名镇、荷文化艺术之乡,桥头镇荷文化底蕴深厚,培育了“东莞桥头荷花节”“新春赏花行”“荷花文学奖”“莲城艺术巡展”等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同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建成“坪石先生”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推动桥头镇莫家拳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微信图片_20221015142614.jpg

当下,东莞已进入“双万”城市新发展阶段,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快东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打造四张城市名片、推进七大文化建设正当其时。在市的大力支持下,桥头聚焦全市“潮流之都”文化名片,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以特色荷文化为纽带,推动荷香文化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深度融合,持续擦亮桥头文化名镇的品牌形象。

文旅融合 赏荷+露营引领新潮流

乘着微微荷风,一家大小或三五知己围坐一起享受惬意时光——露天烧烤,烟火气升腾而起;亲近大自然,孩子们在草坪嬉戏,愉快地荡着秋千……2022年6月,桥头聚焦全市“潮流之都”文化名片,以荷花文旅产业园为载体,启动桥头首届“露营节”,重磅推出荷趣营地、好嘢集市、碗莲展览、夏日歌会等特色项目,搭建可观、可食、可购、可娱等全方位消费场景,让市民群众赏荷之余,还能享受到露营与文化活动带来的无限乐趣,感受桥头生态环境、文化发展的多重魅力。

桥头首个露营地——荷趣营地位于桥头镇荷花文旅产业园,坐拥百亩荷塘,将潮流文化与荷花相结合,设置了许多以荷花为主题的打卡点,配套了亲子趣味活动、文化体验课程等活动,将桥头非遗文化融入现代潮流生活,为向往大自然、热爱露营的市民提供一个就在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微信图片_20221015143424.png

在“荷趣”营地周边,还设置了一个“好嘢集市”,布设了30个公益摊位,通过售卖桥头特色文化产品,帮助特殊群体,同时向广大市民展示桥头与众不同的荷花文化,给游客带来了与往年不同的赏荷体验。

“通过举办第十九届东莞桥头荷花节系列活动,联动‘荷趣’营地、好嘢集市,促进赏花经济与露营经济相融合,挖掘文旅消费潜力,向外宣传桥头荷花文旅产业园文旅资源,让更多的游客到桥头游玩,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桥头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荷花文旅产业园摇身蜕变成为文化旅游新热点、活动展演新平台,成为桥头继莲湖之后又一个地标性景点,为市民群众津津乐道。为持续提升节庆品牌内涵,擦亮荷花文旅产业园的生态资源名片,桥头以荷花文旅产业园为重要载体,打造七彩花田赏花胜地;以荷花节、露营节、新春赏花行活动为契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如今,潮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碰撞,“生态+潮流+文化”必将成为引领桥头发展的一股热潮。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将修缮邓鸿仪、邓耀荣旧居及周边民房建筑

在抗日战争时期,身处战乱中的中大师生从云南澄江回迁至粤北坪石办学。这些先师们坚信抗战必胜,烽火逆行,坚持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学术报国,延续教育火种,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尊称为“坪石先生”。祖籍桥头镇邓屋村的邓植仪、邓盛仪,是莞籍“坪石先生”的杰出代表。

微信图片_20221015143615.png

为深入挖掘桥头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展示莞籍“坪石先生”的事迹和精神,发挥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文脉、资政育人的作用。桥头镇在市文广旅体局指导下,实行镇村联动,设立邓屋村东莞籍华南教育历史名人陈列馆建设专项经费,项目建设预算总额为2083.84万元,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分两期推进,制定工作方案,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东莞籍华南教育历史名人陈列馆项目(第一期)——坪石先生祖居修缮及展览以坪石先生祖居为核心,有六个子项目。2021年10月第一期工程启动施工,11月中旬完成三间祖居主体修缮,12月31日前完成陈列馆布展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作,2022年1月19日,“坪石先生”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正式开馆,成为收录展示莞籍“坪石先生”史料,活化利用东莞历史文化名人资源,赓续华南教育薪火、传承“坪石先生”精神的重要场地。

2022年2月启动陈列馆项目二期前期工作,包括邓鸿仪、邓耀荣旧居及周边民房建筑修缮、展陈装修、景观节点布置等,全面提升邓屋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目前正修改完善第二期设计方案。

东莞文学“桥头模式”: 每年精品创作扶持出版文艺著作近十部

以荷花为媒,桥头在2007年还推出了东莞级别最高的纯文学大奖——东莞荷花文学奖,举办了全国荷花摄影大赛,并以全国首个镇级单位主办了第27届全国荷花展等。

据了解,2007年至今,东莞荷花文学奖已顺利评选八届,为当代文坛输送了王十月、郑小琼、塞壬等国内知名作家。荷花文学奖也成为成就桥头本土作家的摇篮,自第五届荷花文学奖起,每届都有桥头作家惊艳亮相,并在荷花文学奖中夺得一席之地,证明了桥头文学队伍的实力和水平。凭借荷花文学奖的东风,由莫树材领衔的桥头本土老中青创作梯队逐步成型,桥头作家的名字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逐渐亮相,每年桥头精品创作扶持出版文艺著作近十部,培育出了盛名独具的“东莞文学桥头模式”范例,成为全市文学先行示范的标杆镇街。

值得一提的是,桥头在文学领域里深耕厚植东莞荷花文学奖的同时,还孵化孕育出了东莞(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诗歌散文创作基地,并彰显出非凡的底蕴与实力。比如,全国小小说沙龙落户桥头,常有文学界、文艺界人士来此创作、交流,他们的作品也在不经意间融进当地的风物人情,潜移默化地提高着桥头的知名度。

微信图片_20221015143517.png

非遗保护和传承:莫家拳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莫家拳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2009年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直以来,桥头注重对莫家拳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每年开展莫家拳公益培训班800课时,先后建立桥头第一小学、桥头第二小学、大洲村史馆、大洲道方莫公祠、石水口莫氏宗祠6个莫家拳训练基地和1个占地300平方米的莫家拳武术馆,以及占地250平方米的莫家拳传习所。

自2009年起,桥头13所学校全面启动莫家拳进校园传承培育工作,联动非遗传承人及专业院校开展莫家拳理论研究和教程编写、教学。出版非遗书籍《桥头莫家拳》《莫家拳传人传略》等,加强群众非遗传承意识。

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建设桥头特色文创“爆款”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近年来桥头文化建设一路高歌前行,持续擦亮“桥头荷花节”“桥头莫家拳”等城市文化名片,精心打造粤书吧——莲湖城市阅读驿站、莫树材文学资料馆等提升城市内涵,以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推动发展航船前行,以不断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桥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接下来,桥头镇将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为全市加快建设品质文化之都贡献更多力量。一是创新品牌活动。持续拓展荷花节、露营节等品牌节庆内涵,推动荷香文化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深度融合,持续擦亮桥头文化名镇的品牌形象。二是培育文旅产业。依托荷花文旅产业园等载体积极开展研旅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打造重点文旅路线,探索建设桥头特色文创“爆款”。三是加强历史传承。深入发掘本土红色资源,讲好桥头革命故事,鼓励创作一批本土题材作品,推动优秀历史文化保存、推广与传承有机结合。文/韩成良

编辑:韩成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进新征程 东莞勇争先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