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类占比超四成!广州公布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新文旅
原创2022-10-16 16:29

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该批名录共认定了48个项目,其中新增项目42个,扩展项目6个,项目总量和新增项目数量皆创下历年之最,其中美食类独得20项,占比超四成。

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已达216项

自2021年12月起,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正式启动了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期间,经过评审专家小组评审、评审委员会审议、公示、市政府批准等环节,最终形成了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至此,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已达216项,顺利实现了《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所提出的“到2022年,认定200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目标,标志着广州非遗名录体系日益健全,保护传承水平明显提高,保护传承环境明显改善。

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相呼应

广府龙舞.png

广府龙舞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宣传片展示的我市非遗传承人制作的龙头作品.png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宣传片展示的广州市非遗传承人制作的龙头作品



据悉,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相呼应。

该批新增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如熊氏易筋经、龙形拳、太极拳等传统武术,广东醒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等,均为大湾区人民共同享有的文化传统。这些项目充分体现了大湾区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例如,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是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水乡传统技艺,它与各村落宗祠间盛行的扒龙舟民俗相伴生,在香港、澳门等地均有相关技艺的传承。太极拳传入岭南地区后,在此扎根成长并发扬光大,如今,岭南已成为全国太极拳习练人数最多的重要地区。

据统计,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数量大幅增多,新增项目为历年之最。增加的项目中,曲艺类1项,传统舞蹈类2项,传统医药类2项,民间文学类3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4项,民俗类4项,传统美术类7项,传统技艺类所占比例则最多,有25项入选,彰显了传统技艺在广州非遗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该批非遗代表性项目还有门类齐全、覆盖面广泛的特点。十大非遗门类中八大门类均涵盖,形成了品类相对齐全的项目名录;广州市11区均有项目入选,其中越秀区有7项,荔湾区与增城区各6项,海珠区与黄埔区各5项,番禺区4项,天河区3项,白云区2项,南沙区、从化区与花都区各1项。

食在广州!广州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48项目中美食类有20项

岭南特色饮食项目是该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一大亮点。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认定了48个项目,其中烧卖、肠粉(越秀区、荔湾区)、盆菜、粤式羊肉煲、白切鸡、云吞面、广式甜品、广式牛杂、西关礼饼、广式老婆饼、嫁女饼、广式土鲮鱼烹饪技艺、疍家菜、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酱油酿造技艺、广式月饼、广式竹升面及拓展项目中的广式腊味、广式点心制作技艺(酥类点心)等20个项目均完美阐释了“食在广州”的丰厚底蕴。这些饮食项目长期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很好地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了服务,充分践行了非遗服务当代生活的理念。

上述美食类项目中,中国大酒店申报的“广式竹升面制作技艺”及“广式点心制作技艺(酥类)”入选。

竹升面黄永洪师傅(中国大酒店).jpg

竹升面黄永洪师傅 中国大酒店供图

800x1068_634a65201f2cb.jpg

800x533_634a65201a692.jpg

据介绍,“广式竹升面”是指广府地区以高筋面粉、鸭蛋和食用碱水等作为原料,经搓粉、和面的工序搓成面团,再以竹升(大茅竹竿)压打而成的面条、云吞皮的一类面食,最后用汤面或捞面的烹饪方法制出成品。其乃南方面食的代表,被誉为“广府第一面”。本项目特指制出成品(汤面或捞面)整体流程的技艺,包括打面(开粉制面)、汤底熬制及配料制作、企档(煮面)三大工序,主要流传于珠三角及港澳地区。

800x533_634a653daeda3.jpg

800x534_634a653db541d.jpg

“广式点心”是指珠江流域及南部沿海地区制作的点心,其以广州地区为代表,以岭南小吃为基础,广泛吸取北方、六大古都的宫廷面点和西式糕饼技艺发展而成。本项目的广式点心特指酥类点心,其制作技艺是将面粉、糖、油加入极少量的水或膨松剂,利用发酵粉等在面团中产生二氧化碳,使制品内部组织疏松、体积膨胀而成。广式点心制作技艺(酥类点心) 主要流传于珠三角及港澳地区。

另,该批项目“岭南地域文化特色”凸显。素馨花传说、越秀山故事、粤语相声、广钟、通草画、夏桑菊等新入选项目均为广州的城市名片,与广州人的共同记忆紧密相连。如越秀山传说、古百越族和南越国的故事、鸦片战争的故事、革命故事、与本地风土民情相关的特色故事等内容,多年来在广州民间口耳相传,也被记录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中,是岭南地区影响深远、流传最广的故事群之一。

濒危非遗项目在广州获得及时保护

跨国婚姻中的年轻人选择以广府传统婚礼仪式纪念人生的重要时刻.png

跨国婚姻中的年轻人选择传统的广府婚礼仪式



不少濒危项目亦被列入了该批代表性项目中,得到了抢救性的保护。

如在西式婚礼的冲击下,传承传统的“广府婚礼习俗”便显得十分必要。大妗姐、好命婆、好命佬、花仔等特殊人物亦充满岭南特色。从文化内涵看,传统婚俗中各种各样的物象和礼仪,蕴含着数不尽的民俗寓意,还衍生出许多民谣俗语,更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此外,“广府宴席礼俗”与广府地区的粤菜烹饪技艺及许多广府生活方式与习俗密切关联,重新梳理粤菜师爷等礼仪的源流和谱系,有助于促进传统习俗在当代生活中的保护传承,

是广府地区各种不同主题的宴席过程中遵循的礼节与习俗,包括请客、设席、摆席、席间、退席等各环节的一系列礼数与禁忌。宴席礼俗众形成了“粤菜师爷”这一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人物角色。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肖阳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美食类图片由中国大酒店供图)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

编辑:肖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州文旅融合2022年提质增效专题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