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杰教授与团队成员在术前规划治疗方案。
被确诊患有特发性震颤多年的患者老王(化名),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神经医学中心李勇杰教授团队为其成功实施脑部“磁波刀”治疗后,解决了自己多年右手震颤的老毛病。
据了解,港大深圳医院是Insightec脑部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又称“磁波刀”)系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首家在国内装机的医院,同时也是国内首家开展 “磁波刀”临床服务的医院,开创了大湾区在脑部疾病无创无电离辐射治疗领域的新“里程碑”。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
老王被确诊患有特发性震颤多年,近两年,他发现自己右手抖得更厉害了,写字、吃饭、喝水时手抖动不停,幅度还越来越大。原先管用的药物也逐渐失效,原本还能自理的生活变得时刻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简称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以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也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手部、头部、声音或身体其他部位不可控制的颤动。
虽然特发性震颤不会缩短患者的预期寿命,但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部分患者会因不可控的颤抖而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最简易的动作,如写字、用餐、喝水等。因此,特发性震颤会在心理上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患者常常被焦虑、沮丧、自卑等负面情绪折磨,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根据《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统计显示,特发性震颤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0.9%,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患病率约为4.6%。目前,我国特发性震颤患者人数高达1000万以上。
李勇杰教授与团队使用磁波刀为患者进行治疗中。
港大深圳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李勇杰表示,“现如今很多震颤患者面临药物难治的问题。为改善震颤症状给患者带来的严重影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手术治疗就成了一个必要的选项。”
“无刀”胜“有刀”
颤抖的手严重影响了老王的工作和生活,虽然很想治好这个毛病,但老王对开颅手术有很多担忧,害怕手术本身之余,也担心漫长的术后恢复给后续生活带来更多不便。
偶然间,他在网上检索到一个在国外已经应用成熟的不开颅的无创新技术脑部“磁波刀”,并慕名找到李勇杰寻求治疗。
脑部“磁波刀”治疗系统能够创新性地将聚焦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相融合,先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精准定位至治疗靶点,然后使用低能量聚焦超声进行术中靶点评估,最后提高超声能量消融病灶,从而达到精准治疗目的。
“以往的神经外科功能手术,需要开刀或钻颅,有些还要在体内植入设备,限制了某些不愿意或不适合开颅手术的患者进行治疗。脑部‘磁波刀’虽然名为刀,但却不开刀,治疗无需全身麻醉、效果立竿见影、患者恢复时间短,且无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为特发性震颤和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带来全新的希望。”李勇杰说。
术后,患者会进行包括画图、倒水、指鼻实验等专业测评,老王此前不断震颤的右手已经可以正常完成这些动作。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第一例脑部“磁波刀”治疗非常顺利。团队在术前、术中、术后配合密切,治疗过程非常顺畅,治疗效果也达到了预期,患者的震颤完全控制住了。”李勇杰教授表示。
图为治疗前后患者书写效果对比,左图为术前书写情况,右图为术后书写情况。
老王手术次日即顺利出院,当医生建议他几周后再进行跑步等剧烈活动、避免过度疲劳,而且下周即可恢复工作时,他不禁感慨“没想到这么简单,就可以摆脱‘抖抖抖’这个毛病了!”
开创脑部无创治疗“新里程碑”
港大深圳医院神经医学中心(Neuromedicine Center)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疼痛科和神经电生理室等组成,中心覆盖所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包括脑血管病、神经肿瘤、癫痫、帕金森病、震颤、脑瘫、神经脊柱、神经心理、睡眠障碍,以及顽固性疼痛等疾病,中心围绕患者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供多学科合作一站式诊疗。
2021年上半年,港大深圳医院开始积极筹备引进脑部“磁波刀”治疗系统,2022年1月,该治疗系统顺利安装完毕可以投入使用。这是自2021年2月脑部“磁波刀”治疗系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正式上市后,在国内首套装机的系统。这给深圳、大湾区、乃至国内外患者带来了世界领先的治疗技术,令国内患者不出国门即可获得国际一流医疗设备的脑部疾病无创无电离辐射治疗。
采写:南都记者吴斌
编辑: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