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上海科创教育经典导读第一季第五期上线开讲。广东籍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为新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送上寄语,呼吁大家在科创工作之余也要投身到科教普及工作中。2021年12月,南都曾专访叶叔华,当时她就曾表达过对科普工作的重视。
“科学技术的普及、宣传,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之一。”叶叔华说:“现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间隔里,科学技术不断在进步,如果我们广大群众不认识到科学进步有什么新发现,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国家有什么影响的话,我想作为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们没有尽责。”
叶叔华同时表示,大多数科技工作者把自己的力量放在国家、世界所需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忙于做实验等工作。“大家都来做科学技术的宣传也许不一定合适。”她说:“但大家总有些空余的地方,也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忙。” 她呼吁有空余的科技工作者参与到向社会、向广大人民群众介绍科技进步的工作中去。
南都此前报道,祖籍广东顺德的叶叔华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是中国首位女性天文台台长,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1951年,她加入了由紫金山天文台托管的徐家汇天文台,从事时间测量工作,成为台里的第一位女性研究人员。
当时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需尽快建立独立的世界时系统,不再依赖于国际时间局和苏联系统的数据。1958年,32岁的叶叔华挑起了建立中国世界时系统的重担。“我们最初只有上海和紫金山两个天文台,力量单薄,后期随着北京、武汉和西安三地天文台的陆续加入,观测条件才有了改善。”叶叔华告诉南都记者,保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是建立世界时系统的关键,为弥补测时台站数量的不足,她一步步摸索,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计算模型,攻克了技术上的难关。
1965年,上海天文台主持的“综合时号改正数”获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精准度已达国际先进水平,顺利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次年初正式作为中国的世界时基准向全国发送。如今为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共用的“北京时间”由此诞生。后来,叶叔华因此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
2021年12月,南都曾专访叶叔华,当时她就曾表达过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南都此前报道,叶叔华曾建言在上海兴建一座天文馆,作为天文科学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场所。2021年7月,上海天文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叶叔华全程参与了该馆的选址及设计方案的选定和深化,对之寄予厚望。
“上海要建天文馆,就要建一座能被世界看到的。”叶叔华说,上海天文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馆,从规模上来看已经做到了,但她仍希望,日后展品内容能够不断充实,“争取将新的天文发现都传递给大家。”
采写:南都记者 郑璇真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科学家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