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副教授策划的“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开幕式和研讨会。
开幕式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是“岭南水乡画派” 50周年纪念展。该画派又名“容桂水乡画派”,肇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自开创至今已历四代。此次展览有“岭南水乡画派”的第一代艺术家叶其嘉、何婉薇、何存义;第二代艺术家陈玉莲、钟雪梅、谭小结、徐碧贤、何文中、周艳群、刘永和、梁敏桐、雷杏桃、何婉婷;第三代艺术家雷德洪、罗岚、莫闲;第四代艺术家李菁、刘海丹、卢秀珠、莫子麒、曾紫洋;以及美协艺术顾问苏晓峰,本土艺术家周庆杰、周文标共25位艺术家的近60件作品参展。
叶其青《柳堤风》90×80cm 绢本2006年
叶其嘉《农庄暮韵》145×265cm
何婉薇《春消息》 190x160cm 纸本 2017年
“岭南水乡画派”的艺术家们大多来自容桂本地。容桂是2000年由原容奇、桂洲两镇合并而成。容桂的风土自然、人文景观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艺术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艺术土壤。由于地域和文化的独特原因,“岭南水乡画派”直接受到“岭南画派”的重大影响,其主题、意境以及技法等方面多有传承。
尽管如此,“岭南水乡画派”在内在的文化规定性上却与“岭南画派”大相径庭。从风景画中主体与对象之间关系的视角来看,无论刻意为之还是野生自然,只要将其视为艺术主题,它其实已经是包含了主体意识的观照。当一片自然被当作艺术主题来感知的时候,它本质上是人与物质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全部关系的一部分,而景观再现的视觉传统从一开始就在这个关系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陈玉莲《待汛图》89×86cm 绢本 2018年
谭小结《林塘夏翠图》108×98cm 纸本 1989年
《大湾明珠》 138x270cm 合作(叶其青、雷德洪、何文中、罗岚、周庆杰、钟雪梅、徐碧贤、谭小结、周艳群、梁敏桐、李菁、陈玉莲、周文标) 纸本 2021年
“岭南水乡画派”将对家乡景观的由衷热爱而产生的自足和自豪感与精致典雅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意趣相结合,因此,尽管同样采用“岭南画派”雄健和秀雅的风格,但后者包含的,却是对家乡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岭南水乡画派”的艺术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但却不流于粗野媚俗,这为以表现文人士大夫情怀和审美品位为旨归的中国传统绘画注入了难能可贵的崭新生命。这一点在“岭南水乡画派”的大部分艺术家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而在主创人叶其青的系列作品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叶其青《花溪行吟》88x395cm 绢本 2014年
叶其青《芳泽》 150×690cm 绢本
叶其青《咏竹》86x360cm 绢本2013年
在“岭南水乡画派”的作品中,还包含有一种纪念碑的感觉,令人很容易想起法国19世纪上半叶的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的艺术家从资本主义的文明世界逃离出来,转而去描绘和表现真实的巴黎周边的乡村景色。不同的是,巴比松画派的艺术家是以现代文明世界的参考系来从外部观照自然风景,因此,这些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所表征的是一种西方现代文明之下的精神乌托邦,而“岭南水乡画派”的艺术家则是纯然在自身的文脉传承中表征了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由衷认同和热爱,这种描绘被放置于当下的社会总体环境中则是具有了某种现实性的精神家园的意味。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岭南水乡画派”四代人持续至今50年的艺术探索和创作,不但是为自己的家乡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竖起了一座丰碑,更是对“如何以艺术的方式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这一时代课题做出的令艺术界为之瞩目的回应。
展览持续至11月13日。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