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叶孜文 通讯员穗团宣 近日,广州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在团广州市委、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各区团委组织下,广州青年志愿者们团结互助、默默奉献。他们有的支援管控区物资配送志愿服务,有的化身“数据挖掘机”拨通流调电话,有的为防疫一线医护人员开展义剪.....连日来,广州志愿者们忙碌在不同的服务岗位上,为筑起广州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贡献力量。
“我是从外地来到广州工作的,深刻感受到广州对我们的关怀和照顾,所以疫情发生时我们马上就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希望能够出一分力。”在广州从事电工工作的郑海勇,11月5日看到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招募志愿者支援管控区志愿服务的公告后,立刻报名,并且动员了身边的几位朋友一起做志愿者。
11月3日、4日,他参与了支援管控区的志愿服务,6日再度上岗,负责物资运送志愿服务小组长的工作。“我们这里相当于中转站,也是信息传输的枢纽。大家团结合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解决管控区内的居民需求。”
志愿者支援管控区物资配送工作。 通讯员供图
谈到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郑海勇说:“快递包裹上许多信息是虚拟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社区和居民沟通,一定要备注清晰的信息,不然容易找不到收件人。而且我们每天都要接收、分类海量的快递包裹,如果有紧急需要传递的必须加急。”
有一次,社区内一对夫妇马上就要被转运隔离了,但是他们宝宝的婴儿纸尿裤还没送到,十分焦急。郑海勇与志愿者们收到消息后,马上商量优化程序,迅速从海量的快递包裹里找到婴儿纸尿裤,志愿者确认收件信息后,通过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加急传递。夫妇俩拿到婴儿纸尿裤后非常感激。
“来到广州就是一家人,希望通过自己,以点带面,号召更多人加入防疫志愿者队伍,共同抗疫!”郑海勇说。
10月13日,张俊杰在团市委、团海珠区委的召集下与其他11名志愿者到了海珠区流调指挥中心报到,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工作。流调志愿者们都戏称自己是“数据挖掘机”。
张俊杰说,“每天,我们通过12320呼号平台拨打密接、次密接等涉疫人员的电话,核实他们的姓名、身份证件、所在位置、与阳性个案可能存在的同住同行同餐人员信息。同时,告知其相应的管控措施,将信息梳理录入表格并进行整理。”
随着海珠疫情的发展,流调小组志愿者人数从11人增加至超过20人。志愿者们轮班上岗,除了常规值班岗以外还安排了后备值班岗,以防大量数据核查任务下发时,人手不够。“有紧急任务时,我们甚至要轮换加班到早上六七点,任务是一单接一单,每人每天要拨出一百多到两百通流调电话。”张俊杰介绍道。
张俊杰开展流调工作。 通讯员供图
回忆起最难忘的一通流调电话,张俊杰说:“为了紧急跟进一例阳性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信息核实工作,我曾在凌晨2点半打流调电话。这位市民在睡梦中被流调电话吵醒,核查信息时表述不是很清楚,情绪也有一点激动。”
但张俊杰谨记开展流调工作快速反应、清晰准确的原则,同时也将心比心,以加倍的耐心、细心,语速平和地向对方表明身份和打电话的目的。在迅速完成信息登记后,张俊杰还对该位市民进行适度的心理引导。“我告知其不用紧张,只要遵守防疫政策,做好个人防护,耐心听从防疫部门的安排,很快疫情就会平复。我们的生活都会恢复平静。”最后,市民对自己的态度表示歉意,并对张俊杰的工作表示了肯定。
人称“军叔”的邝建军,今年已近70岁,平时总是乐呵呵的,充满活力。别人问他,你怎么总是活力满满?他说,要感谢志愿服务。从2018年开始,军叔加入越秀区青创力医务志愿服务队伍,为医护人员、患者提供慰问、探访、义剪服务超过100次。2020年以来,他积极参与青创力、关心社工中心组织的疫情防控工作,协助开展物资整理、慰问防疫一线工作者等。
2022年11月4日上午,青创力、关心社工中心了解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有理发需求,立刻发布招募。10分钟内,军叔和另外两位义剪志愿者积极响应,从家里出发,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剪发慰问活动。
邝建军与志愿者们到医院为医护人员进行义剪。 通讯员供图
当日中午12点半,三名志愿者到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院区,按照理发需求报名顺序,拿起工具为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解决“三千烦恼丝”问题。
大约3个小时便为超过20名医护人员进行了义剪。医护人员摸摸清爽的脑袋,纷纷感谢志愿者们的及时响应。“我想通过志愿服务对一线抗疫医护人员表示感谢,感谢他们一直冲锋在前守护我们。”军叔说。
编辑:叶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