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平:古砖拓片题跋是沉浸式书写,需要书法家完全“在场”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2-11-10 21:34

11月5日,一场名为《艺池汲古—— 陈志平书法品鉴会》的展览在广州逅艺空间开幕,展览精选了当代书法家、书法评论家陈志平教授近作精品30余幅,展期至12月5日。

南都记者现场见到,展品数量不多但其内容丰富,形式也多样。其中,形式方面不但有横幅、条幅、扇面和小品,还涵括了隶书、楷书、行书等书体,而内容方面除了传统诗词和楹联,还有其首次尝试创作的古砖拓片题跋等,颇有创意。

微信图片_20221110195935.jpg

行书扇面“容止若思”

命名“品鉴会”,希望读者能探求“深意”

陈志平教授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的展览之所以不以“展览”命名而代之以“品鉴会”命名,是希望读者在观看的过程中要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对于书法作品,我们不要以为只是用眼睛看展览就足够了。所谓‘览之了然’,‘览’是要以内视,而非以目视。所以唐代书法家张怀瓘说:‘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所以希望读者能不只依靠眼睛看书法,而是能够循流以溯源,进而探求作品的‘深意’——这种‘深意’是氤氲于笔墨之间,非言语所能表达的。当读者真正领会它的时候,他们就能对展览的意义有所生发,如此一来,这才算真正达到了以书会友的目的。”

另据介绍,陈志平教授此前举办过三次个展,分别命名为“墨池馀藻”“怀袖清和”“艺学参同”。这次展览取名“艺池汲古”,是取“绠短汲深”“孜孜以求”之意,体现了其一贯对书法与学养并重的文人书法趣味的追求。

微信图片_20221110195940.jpg

行书小品《揭傒斯诗》

古砖拓片题跋,需要书法家完全“在场”

在这次展览中,让南都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几幅古砖拓片题跋。譬如《潜龙》《宝绘长乐》《妙墨龙腾》《鱼千里》等等。

古砖拓片题跋,顾名思义,是书法家通过或考证、或鉴赏、或记事、或抒情、或说理的文字,使古砖、拓片、书法题跋成为一件联联璧合的作品。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不但让古砖之美再现于纸上,而且又使古砖的艺术价值得以延伸、得以深入,甚至被赋予新的价值。

微信图片_20221110200057.jpg

题拓小品《妙墨龙腾》

“这是我第一次在古砖拓片上题跋。”陈志平教授对南都记者表示,“这些都是广州著名古砖收藏家黎旭先生送给我的,他请我在拓片上题跋。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因为文字要靠自己撰写。撰写前除了要考虑文字与拓片内容的匹配度与关联度,甚至相关历史情景的连接,还要考虑文字的形式与书写布局,做好这些设计,才算是‘胸有成砖’。不过,当我真正进入创作时才发现,题拓和普通的书法作品书写不一样。题拓是一种全身心的沉浸式书写体验,我称它为‘在场’,在题拓时,人要身、心、灵都完全‘在场’。我在反观书法创作的核心问题时发现,有时候我们书写会用手用眼,也可能也会用到心,但是这个心是受到字和笔的拘束的,它没有完全打开,所以这种书写是一种‘不在场’,只是习惯性的书写。而题拓很契合中国古典文人那种生活化、日常式的书写。习惯性书写和沉浸式书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陈志平教授举例说,“如果只是抄诗文,我们更多是只关注字或者内容,而属于我们自身内部的一些能力是没有起作用的,这也是个别书法家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除了有能用眼睛看到的‘表’,也要有一定内涵的‘里’才行。”

微信图片_20221110200025.jpg

题拓小品《宝绘长乐》

“与其做生硬的挖掘,不如做义理性的发挥”

陈志平教授还套用清代散文桐城派的观点“义理” “考据”“辞章”来比喻当下流行的古砖拓片题跋的内容分类。“重考据的题跋是学术题跋,重视辞章的题跋是文学性的题跋,我现在做的是义理性的题跋——从古砖的文字或图案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引经据典对之进行阐述和升华。这也是最近我读了一些著名书法家关于古砖古瓦的题跋集子后的一些想法,与其做生硬的挖掘,不如做义理性的发挥。”

微信图片_20221110200050.jpg

题拓小品《鱼千里》

南都记者在展厅里见到一幅名为《鱼千里》的题跋小品。在34cm*34cm的宣纸上,红色的鱼纹拓片居中,隶书与行书相结合的题跋呈半包围状包裹着拓片。跋曰:“关尹子以盆为沼,以石为岛,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里而不穷也。宋人喜用此典:山谷《追和东坡题李亮功归来图》‘小池已筑鱼千里’,‘盖世成功黍一炊’,陆游《闻雨》诗‘不悟鱼千里,终归貉一丘’。千里者,以有限喻无限也。学道之路,岂止千里乎?所谓九万里风斯在下,则北溟之鱼已化为鹍矣。”短短百余字的题跋里,书法家在由鱼纹砖联系到著名的“鱼千里”典故,最后通过对“鱼化为鹏”的想象透露出了关于有限与无限的人生哲理,个中妙思,令人赞叹。


微信图片_20221110195714.jpg

陈志平,湖北鄂州人,现为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历代书法资料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暨南大学“双百英才”杰出人才。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教指委委员、第八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书法研究、教学和创作。先后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等奖项。书法创作以行草为主,崇尚清新典雅之风。

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黄佩琳

编辑:周佩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