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传统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节气为轴的倒计时,自雨水流转至立春,一帧帧华夏大地上壮丽剪影,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风日有清欢》
时值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六周年,作家文珍的全新散文集《风日有清欢——二十四节气里的诗与人》由译林社出版出版,这是文珍对自己跨时三年的阅读、生活、观察世界的记录,借与廿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破题,读书、远游、觅友、怀人,昨日之诗与今日之事互为观照,于四时风物留心日常情境,古老节气亦可作体察当代生活的新刻度。
说不尽的二十四节气,读不完的诗人文心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先民们观察太阳运行周期而定,早前用以指导农业活动。后人又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记载了气候、物候的细微变化。后来又从农业延伸至饮食、文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一代代人的丰富下,现在的节气文化内容已非常庞大。创作本书时,作家文珍也查看了不少书籍,她发现古人充满着生活的趣味,可称为生活家,例如:立春日吃春饼、戴春燕;清明时节,杏花春雨,宜踏春,宜寻访故人;秋分,丹桂飘香;霜降前后,柿子风味最佳……她将这些也写入书中,希望向古人偷师,点缀自己的生活。
敏于时节之变的古代文人怎么会放弃这样的好题材,关于节气的诗文创作更是数不胜数。宋祁写立春”剪尽春云作舞衣“;陆游写“立夏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无名氏写秋分“金风送爽时时觉,丹桂飘香处处闻”,东坡于小雪日再访赤壁……每个诗句背后都藏着一时的天气,一时的心情,一段故事。白露这篇,作者便以建安文人的作品入手,这缠绵悱恻的柏梁体,让人体味到北方爽朗的秋日气息,而由曹丕、曹植等人的文字,亦可重判,一直流传至今的兄弟不睦的公案。
每一代的文人都将自己眼中的世界诉诸于笔端,从白居易、苏东坡、秦观、曹丕到范仲淹,他们风格各异、文体不一,却都敏感于事随时移,光阴流转,将自己的所感所知所想记录在案。这亦如文珍创作《风日有清欢》的初衷:“过去的诗人想不到自己会被后世反复诵读,以此想象岁时秩序井然的旧日——但我却想让未来的人知道,我所生活的世纪,仍有无数热爱生活的中国人,认真而有仪式感地活在当下。”
【作者简介】身份证上的名字就是文珍。出过几本书,得过一些奖。长期被称为青年作家,最近偷偷自行去掉了前两个字。三猫大富之家,但多年不计后果搜罗的书、瓷器、布和玩具找不到地儿放。迷路爱好者和精神少数民族。近年开始打羽毛球,游泳只会仰泳,因为最省力。在波涛起伏的海面躺平,可以尝到雨水的味道。
《风日有清欢》的创作起始于2019年初,文珍撰写的一个以节气为主题的媒体专栏。在对专栏的阐释里,作者如是写到:雾月初霜。主题关于节气——自然也就和时间相关,以及在沄然流逝的光阴里可能发生的一切:“自己喜欢的书、电影和人,好吃与好玩的,种种偶然的相遇,都市人为之驻足的若干日常奇迹。”
因此,书里除了有与节气相关的诗词,更盛放了许多流水日常,记录下了诸多新生与离别。斗转星移,人随时序生长。老病生死有时,珍重欢喜亦有时。四季流转,随着节气的不同,人的情绪似乎也跟着发生变化。一直未变的是人们对于美与爱的向往。
【精彩书摘】
雨水·雨水从教正月半,美人慵翦上元灯
作者与友人同游北京怀沙河,远山如黛
清明·日落狐狸眠冢上,湖色春光净客船
因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里写到自己曾在沈从文家吃过慈姑,便买了来,特调出一种天青碧影之间的湖水绿,也很像景德镇青“清如水,明如镜”。这色调在食物里很少有,却正是我想象中清明的颜色。
芒种·此时情绪此时天,枕冷簟凉小神仙
芒种日在停车场救了一只小猫月野咪
立秋·风烟做出秋模样,人间万事成惆怅
第一次感受到秋天的妙处是在五台山,我渺小地站在山谷之中,被这大自然的交响乐团震惊得一时说不出话。只想:原来黄宾虹的画竟不是写意,全是写实,当真北方的山就是这样枯瘦且寸寸皴裂,到处都是肃杀的风,但肃杀里也自有一种阔大的美和粗砺的美,加上大风拂过刚历经夏日暑热的皮肤,让人陡感从未体验过的狂喜。
小雪·荷尽已无擎雨盖,红炉小雪照夜白
小雪三候:“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天气”就是“阳气、元气”的意思,《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翠缕和史湘云就讨论过这个问题。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