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创未来!深寻少年调研团寻乌调研侧记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2-12-27 14:54

NA01_NA01_0330@600_321.jpg

深秋的傍晚,一辆从深圳出发的大巴沿着高速公路向北驶去。目的地在400公里外,赣南地区连绵起伏的丘陵之中一座宁静的小县城——寻乌。

这趟旅程,车上10名来自深圳各校的学生充满期待。6个小时后,当他们抵达那里,4名同龄的寻乌少年将与他们组成调研团,分为区域协同发展组(以下简称区域发展组)和生态环境保护组(以下简称生态环保组)在当地开展一场深入调研。

这不仅是一趟深寻两地学生寻找共饮水源的行程,也是一场深寻两地携手帮扶、共谋发展的见证之旅。深圳每年使用的水资源有近9成引自东江,这条河流正是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两地人民早已结下“同饮一江水”的情谊。从2019年起,深圳市与江西寻乌县结对开展支援工作、持续到2025年,携手打造“特区带动老区、老区支持特区”的先行示范,既让两地形成了血脉相依的纽带,也为当地“寻乌不寻常”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路子增添了一份动力。

二天的太阳升起,寻乌的山林、水流、街道、人们被清晨的阳光唤醒,14名少年的这场调研之旅正式开始。


寻源东江,原村民成了护林员

桠髻钵山那条仅能容纳一人通过的山路上,张应富把地上的落叶踩得窣窣响。这条山路崎岖难行,不时还有枯竹和碗口粗的倒树横在路上。有些陡坡,人们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冷不防还会因为青苔湿滑、沙土松软跌上一跤。

张应富却走得轻快,因为这是他曾经生活了35年的地方,不过如今这里已经不再是他的家。2017年,为彻底保护桠髻钵山这一东江水发源地,寻乌县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实施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土地房屋征收工程,包括张应富所处的东江源村在内的多个村落、592户村民整体移民迁进了寻乌县城,村民们靠山吃山、导致东江水源地污染成为了历史。

但张应富并不曾离开这里。他与另外10位迁村民一起成为了桠髻钵山的护林员,他们轮流值班,每天在划定的4块网格巡护片区内上下山巡查4趟,以预防非法盗采、森林火患等问题,保护这座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山林。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工作,如今桠髻钵山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95%,东江源头生态环境水平大幅提升。

这些信息,都是深圳学生李飞扬在与张应富以及原东江源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权的沟通过程中了解到的。他所在的生态保护组调研行程的第一站,就是跟着两位护林员一起爬上这座海拔1101.9米的桠髻钵山,寻找东江源头。

路边不时显露出的山涧潺潺流淌着,学生们踩过变得泥泞的小路,脚上的鞋被水浸湿、沾满了黄泥。爬陡坡时,学生们或拄着木棍、或手脚并用,衣袖、裤脚、膝盖处也都难免裹上层泥。

随着山势向上、坡度越来越陡,水流渐渐隐没。在靠近山顶的一处泉眼边,他们看见了一块大理石砌成的石碑矗立在旁边,碑上“东江源头”四个红色漆字在常年的日晒雨淋后已经有些泛白。与学生们一同上山的三标乡副乡长凌建辉告诉他们,这里就是经考察认定的东江源头,目前正值秋冬季,所以那处泉眼还没有水流出来,但是东江源地下的水流汇聚从未停歇。

在旅行过程中观察当地人并且给他们拍照,是李飞扬的习惯,在这次登山过程中他也一直在用镜头记录着。交谈中,他了解到张应富出生于1982年,“但是看上去年龄要更大一些”,他的皮肤被晒成深棕色,眼角已经有了皱纹,两鬓剪短的头发也有些花白。看到张应富身穿的制服前别着写有“护林”字样的胸章,他便邀请张应富和同事在这块石碑前拍张照片,他觉得这些默默在深山里付出的人们值得被记录下来。在他照片的构图里,护林员抬头望向远方,后面石碑上“江源”两个字仿佛被他们静静注视着。

在他看来,生态保护不仅是要有政府推行相关政策,更要看当地村民能否认同并愿意支持这一政策,才能保证其可持续性。在与张应富的交谈中,他能感受到当地村民正在积极投身到生态保护工作中去。“做好绿水青山的保护工作,是特别不容易的。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现在我才知道,真正落实起来就像爬山一样艰难,而这些护林员每天都要巡山好几趟。” 

下山的过程中,李飞扬更能感受到这种艰难,在陡坡处只能扶着树枝、拽着草根、蹲着身子、慢慢挪下来,一不留神就会跌倒。而在他的身后,张应富正背着手轻快地跟着,就跟平常在山上巡查时一样。

截屏2022-12-27 14.29.16.png(调研团攀登桠髻钵山,体会护林员的不易。 )


特色油茶前景如何,少年各抒己见

当生态环保组的同学们在桠髻钵山的茂密山林中穿行时,区域发展组的同学们则正在远眺当地另一座山上的10万株黄杨树,这里是他们探寻寻乌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起点。

寻乌县“花开了”景区的正门古色古香,景区内的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花香,一株株盆栽也各具特色,那10万株黄杨树就种植在景区内的山上。这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负责人曾令铭告诉同学们,景区的游客人数有限,他们主要的经济收入正是来自这些黄杨树。种了快20年黄杨树的他很清楚,虽然这些苗木生长缓慢,需要10多年的时间才能售卖,但如果这些树长成且造型不错,一株“市场价格大概是五六千元”。

在深圳学生肖赫看来,“花开了”旅游景区这样兼顾旅游和苗木种植的模式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两个或多个产业同时发展,产业与产业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支持,达到降低经济风险的效果。”

不过同样来自深圳的同学廖芷颖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调研中,她参观了景区内的康养民宿,这栋别墅坐落在景区半山腰上,环境舒适、价格便宜,“一天花600块就可以租两个房间”,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产业。在她看来,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拥有这么好的文旅资源却不好好利用,而是用来主要发展苗木种植,岂不是很可惜?

让同学们产生不同意见的,还不只是“花开了”景区的发展模式,当地的特色产品——茶油的产业模式也在区域发展组内部引发了讨论。

茶油是寻乌县龙廷乡的支柱性产业,乡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植油茶树。在龙廷乡马蜂油茶低改示范基地内调研时,肖赫看着坡度接近70度的山坡上种植着的油茶树,就感受到油茶的采摘应该是非常耗时耗力而且危险的工作,“山坡上几乎没有落脚点”。

在调研中,同学们了解到,以前油茶产量比较低、“基本上都靠天”。后来,为提高油茶产量、提升产业效益,龙廷乡党委、政府在马蜂油茶合作社内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强化技术扶持、增加资金投入、统一提供管理服务等方式,引导农户积极实施油茶低改项目,示范带动全乡油茶产业提档升级。

但同学们去往寻龙油茶专业合作社内调研时,发现实际情况与他们想象的并不太相同。肖赫看到的榨油作坊面积不大,使用的设备也并不先进,更谈不上规模化生产。

从小就在龙廷乡长大、家里也种油茶的邝文盛同学告诉同学们,这样的合作社其实已不算小。不少同学也认为,油茶产业化成本过高且产业链效益并不稳定,应保持现状着重提高油茶产品质量。

这次参观油茶基地的经历,让肖赫对当地油茶产业的发展有了自己的思考,尤其是在后续参观完寻乌德青源金鸡产业项目之后。这个亚洲最大的金鸡产业基地总投资6.26亿元,是深寻合作的重点项目。基地年产鸡蛋7亿枚,产值6亿元,每年为地方财政提供2700万元租金,创造2000万元税收。

在肖赫看来,寻乌当地的茶油产业如果能够得到类似金鸡产业项目的政策支持,通过规模化、机械化降低成本,应用生物技术提高产量,打造正规品牌等方式,将会让寻乌的特色茶油真正走得出去、产生更大效益。“我们家里吃的就是井冈山的茶油,它有品牌而且外包装也比较好。不做成品牌就只能在寻乌市面上销售,市场也就很小。”

  

NA02_NA02_0300@600_401.jpg(调研团在听原东江源村党支部书记讲述过往的发展经历。)


果业已成标志,但未来发展引发思考

与寻乌县的油茶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果业。数据显示,寻乌县柑橘种植面积稳定在26万亩,2021年产量27万吨,产值11.5亿元;同时发展种植百香果、猕猴桃等特色产业面积达14.2万亩。目前,寻乌县已获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脐橙、蜜桔)质量安全示范区,寻乌蜜桔更是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驰名商标。

作为第一个在丘陵上种柑橘的县城,当地脐橙种植面积一度达到60万亩。但2012年起,脐橙树黄龙病开始大规模泛滥,产业规模显著下降。近年来,寻乌县通过政策引导、科学复种等方式,坚持“柑橘为主、多元发展”,实现了从“一果独大”到“百果满园”的蜕变

菖蒲乡坪岗脐橙基地就是当地科学复种的典型。当廖芷颖和区域发展组的同学们一起来到这里时,首先映入她眼帘的就是漫山遍野、挂满了果子的脐橙树,但最让她感兴趣的还是点缀在果林中的一些小房子。

脐橙基地负责人谢宝向廖芷颖介绍了那些房子的用处,原来它们是用来使用无人机的场所。这片果园已经使用上了无人机保植技术,使用无人机就能完成喷洒作业。基地负责人的话让廖芷颖印象深刻:“1万棵树要打药,18个人打2天才能打完。而用了无人机,10分钟就能打150株。”

基地负责人谢宝告诉同学们,大部分的果农都不会使用这样的新技术。张子涵和凌耀都是寻乌当地的学生,他们家里都种植了不同规模的脐橙。他们觉得,果农不愿意使用这种新技术,除了因为个体户使用成本太高,还有就是理念没有转变。对于他们的父辈们来说,新技术能起到多少效果?会不会带来其他问题?这些未知让他们存疑,加上之前黄龙病害让他们心有余悸,因此宁愿自己亲自去做才安心。

廖芷颖还关注到,在谢宝的脐橙基地里工作的,基本都是当地40、50岁左右的村民,“很少有20多岁的年轻人在这里工作”。寻乌县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智华也对同学们直言:“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虽然赚的钱不比外出打工少,但是一年到头扎在田间地头,太辛苦。而且在家种橙子说出去不够体面,还有人会说出‘没出息才会在家种树’这种话。”

面对这样的困境,凌耀觉得可以通过新技术应用让年轻人愿意从事果业种植,他的想法与廖芷颖不谋而合。她觉得,如何让年轻人改变观念,让他们尊重劳动很重要,科技在脐橙种植上的应用应该能改变年轻人对“从事农业很落后”的刻板印象。

但是如今的难题是如何提升当地脐橙种植的科技水平,从寻乌当地同学的理解看来,这种改变很难从内部发生,需要来自外部力量的引导和促进。廖芷颖觉得,“深圳也是从改革开放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如今深圳与寻乌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深圳也应当提供更多人才来到寻乌传授经验,寻乌当地也可以派人前往深圳学习。


“壮士断腕”砍橙改种鹰嘴桃,经济与生态平衡发展

当三标村河长黄志文笑着说起7年前自己砍光家里脐橙树的经历时,生态保护组的学生周谷轩看得出来,他当时“其实承受了很多压力,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活上的”。

时间回到2015年,三标乡种植的脐橙也相继爆发黄龙病,产业面临转型压力。而在此前,由于种植脐橙需要施用大量的农药化肥,三标村附近河道经常“臭气熏天”,导致东江水质恶化。三标乡副乡长凌建辉向前来鹰嘴桃产业基地参观的生态保护组同学们介绍,出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方面考虑,当地政府在多方考察、多次比选的基础上,开始引导果农在三标村后龙山种植鹰嘴桃——这种果树农药、化肥用量少,对环境污染更小。

如今的三标乡形成了以鹰嘴桃为主,同时种植多种经济作物的产业结构。目前,三标乡已有鹰嘴桃种植户905户,种植面积15000余亩,总产量1500万斤,总产值6000万元,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县首位。“以前我种脐橙每年最高的收入是30多万,现在种鹰嘴桃能达到200多万。”三标乡鹰嘴桃合作社理事长黄圣杰兴奋地说。

但这样的转变来之不易。三标村河长黄志文回忆,当时一株脐橙每年能有七八百元的收入,而他作为带头动员村民的党员,自己家就砍掉了八九百株的脐橙树。“我砍我自己的树,我老婆跟我吵架,她还抱着树哭。”黄志文讲述的这些细节让周谷轩至今记忆犹新,她还记得这位以身作则的河长,为了劝说其他村民改种鹰嘴桃,会带着酒和猪头肉去找村民沟通,“喝着酒慢慢地把工作做通”。

在与黄志文的沟通过程中,同学们还了解到自2015年起,当地政府通过兴建湿地公园、设置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点、定时清理河道垃圾等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后,东江三标村河段水质不断改善。“以前种脐橙的时候,山上除了果树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下一点小雨河里就会很浑浊,现在哪里都是一片翠绿。”

在周谷轩看来,生态保护组的行程里安排调研鹰嘴桃产业基地,就是为了生动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说想要经济发展就一定要牺牲环境,或者要保护环境就一定牺牲经济,其实两者可以达到统一平衡的关系。”

NA02_NA02_0333@600_498.jpg(调研团成员在稀土矿山公园骑行参观。)

在文峰乡柯树塘废弃稀土矿山修复项目调研时,周谷轩再次切身感受到了这种平衡关系。当她和同学们在寻乌县发改委项目办副主任曾伟朗的带领下,登上项目观景台二层向四周远眺时,目之所及一片郁郁葱葱。

鲜为人知的是,这里曾是一处废弃矿区,上世纪80年代的采矿作业导致生态严重破坏,地表土壤大量剥离,植被难以生长,裸露出大片的白色山头,这里曾被喻为“白色沙漠”。当周谷轩的视线转到山林中保留的一处矿山遗址上时,她更是激动:“以前我只在书本上看到过沙漠可以被改造为绿洲,今天我发现原来它离我并不遥远。”

同学们从曾伟朗口中得知,该项目的实施,能显著改善和提升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安全保障功能;在经济效益上按30年期计,年均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亿元,间接经济效益0.4亿元。

如今这一生态治理经验也被广泛推广。2020年,废弃矿山治理“寻乌经验”入选全国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2021年,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中国向全球推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中国方案”之一。


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留住移民们的“心”

同样在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还有来自寻乌的学生袁博。当他与生态环保组的同学们一起在寻乌县的生态移民安置点学习社区内调研时,居民们的生活状态令他很有感触。

学习社区现已安置了生态移民1238户、4262人,其中从东江源村迁来的村民都住在这里。刚进入村民江春娇家时,同学们都惊讶于她家房子装修之精美,已经与深圳多数家庭相差无几:这套119平米的房子地上铺设了瓷砖,吊顶、电视墙、沙发背景墙也别具一格,电视柜边还摆放了落地式的花瓶插花装饰。而在5年以前尚未迁时,她家还住在老旧的砖瓦房里。迁后的头两年,她由政府补贴租住在县城里,2019年才正式入学习社区。

在与江春娇的交谈中袁博了解到,她当时是为了孩子读书更方便、自愿从东江源村迁出去。之前她的孩子在县城读书,要回家一趟路途遥远,所以她到寻乌县城里居住,这样孩子每周都能回家。而她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在老家种蜜橘、干农活很辛苦,现在孩子已经毕业工作,她也轻松了不少,平常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去社区周边的成衣工厂工作补贴家用。她还当上了社区志愿者和楼栋长,闲暇时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没事的时候还会去跳广场舞”。

随后,同学们来到另一位村民何洪先的家中。他热情地拿出自家晒制的柿饼招待同学们,整套的茶具摆在桌子上,何洪先熟练地为大家煮水、泡茶。“以前在村里,看到水池泉眼,就自己接塑料管取水。现在都是用自来水,方便多了。”因为他家原先在村里的是两层土房,所以安置房屋更大些,有139平米。去年完成装修后,他与老伴入住,如今两人享受着退休生活。而何洪先还当上了桠髻钵山的护林员,值班时就回到呆了大半辈子的山里看看,“虽然出来了,也要把那边(东江源)管好”。

在袁博看来,学习社区里的生态移民之所以能够稳定留在城里,与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密不可分。“如果没有政府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配套服务,东江源村的村民哪怕出了大山,也不可能真正融入城市。那样为了生态保护所做出迁举动只会让村民倍感负担,这样的生态保护措施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可复制的。”

当听到何洪先说到社区的背后,还特意留了一片土地给迁的村民种点蔬菜时,同学们纷纷提出要去看看。在社区背后的山坳里,错落散布着一块块小小的田地,里面种着各色蔬菜,一条土路把这片菜畦同社区连接起来,不时有村民或担着扁担、或骑着电动车载一把香菜沿着土路而来。袁博觉得,当地政府周到地考虑到了部分村民的习惯并且予以了尊重,这样真正地把他们的“心”留在了城里。

袁博也同样知道,生态保护必须要有经济发展的支撑,“要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保护,以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置换环境保护空间”。他觉得,在当前深圳对口帮扶寻乌、寻乌也在积极融入大湾区的背景下,正是寻乌当地通过区域协作、努力构建生态与经济之间良性循环的好机会。

实际上,袁博的设想并不遥远,这一过程正在寻乌当地的一个名叫“幸福”的小镇中实现。


全方位支援合作,寻乌加速融入大湾区

在深寻两地的学生们调研期间,寻乌当地正在举办脐橙丰收节。在文峰乡幸福小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直播基地内,一件件寻乌优质农产品通过链接转化成一笔笔订单,从寻乌去往大湾区乃至全国各地,其中最快4小时就能送到深圳。

此外,依托东江源富硒优质果蔬资源优势,小镇已有2家企业被成功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蓝子”供应基地,每天采摘的蔬菜瓜果当天就能端上大湾区市民的餐桌。目前,每天可提供青瓜、豆角、苦瓜等新鲜蔬菜瓜果8万余斤。

幸福小镇是此次区域发展组的同学们调研的最后一站。他们了解到,幸福小镇是中宣部协调深圳市支援寻乌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规划面积2700亩、投资4.7亿元。小镇以数字农业为核心,辐射带动了客服、电商、文创、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使小镇成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小镇。

实际上,幸福小镇只是深圳对口支援寻乌、寻乌积极融入大湾区的一个缩影。2019年,深寻两地就已建立了对口支援合作关系。2021年12月,深圳明确将按照“模式不变、力度不减”的标准在2021-2025年继续支援合作寻乌。自两地合作以来,深圳已为寻乌提供各类帮扶资金3.51亿元,实施产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重点项目60余个,双方在统战、教育、医疗、能源、文旅合作等方面签订了支援合作协议或框架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建立了“126”干部培养机制及“1+16+N”长效帮扶机制,合作交流实现了机制化、常态化、规范化。

区域发展组的同学邝文盛就是深寻两地教育合作机制的受益者,他通过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与寻乌县职校“2加1”联合办学前往深圳读书,今年他就将毕业并留在深圳工作。除此之外,深圳市教育局已与寻乌县签订对口帮扶协议,深圳实验学校、深圳中学等7所学校分别与寻乌中学、寻乌县二中学等学校建立了“一对一”校际结对帮扶机制,推动寻乌县共享大湾区优质教育资源。

如果说教育资源共享谋划的是未来长远发展,那么地理上的联通带来的即时效益则更加显著。最快在今年底,寻乌到广东龙川的高速公路就将建成通车,今后从寻乌出发最快3小时可到深圳;而瑞金经寻乌到梅州的瑞梅铁路也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畅通寻乌往大湾区的出行通道。

此前在参观脐橙基地时曾为那里良好的道路建设而感叹的廖芷颖,也一样期待着这条寻龙高速的开通。在她看来,寻乌需要的不仅仅是县城内部道路的畅通无阻,更需要与外界沟通的通道更广阔、更快捷。

当廖芷颖和同学们结束在幸福小镇的调研、准备离开时,她再次瞥了一眼小镇门口那条正在建设的“深寻大道”。她相信,这条通往幸福小镇的道路,将在未来与寻龙高速一起,成为连接起寻乌与深圳乃至大湾区的生命脉络。

调研的结束意味着少年们短暂的相聚即将暂告一段落。临行的傍晚,大巴前不断传来告别的絮语,混杂着笑声和泪水,来自深圳的少年们与寻乌的伙伴依依惜别。他们互相留下联系方式,相约着未来再见。

返程中,天色渐渐暗下来。因为调研奔波而疲惫的深圳少年在返回的车上相继进入了梦乡,而在寻乌,另一群少年的梦也已经在酝酿。

  

总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总策划:陶然

统筹:徐全盛

采写:南都记者 焦明梁 张一鎏 伍曼娜 谢粤蕾 林敏儿 陈杏花

摄影:南都记者 刘有志 胡可 赵炎雄

编辑:戴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深寻携手 青春向未来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