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会对人群健康带来什么影响?12月26日,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共同发起,在能源基金会支持下,国内50余位一线学者共同编制的《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线上发布。报告工作组表示,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会对人体身心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协同治理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改善人体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回顾了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事件造成的伤亡与损失,并指出该极端降水事件导致总计1478.6万人受灾,398人失踪/死亡。此外,暴雨洪涝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感、肺结核、流行性脑膜炎等 11 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合肥暴雨洪涝过后缺血性脑卒中和精神分裂症住院风险分别上升4.8%和7.3%。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
污染严重可致死,空气质量改善减轻健康负担
报告指出,大气细颗粒物(PM2.⒌)臭氧(O₃)和二氧化氮(NO₂)的长期和短期暴露均会带来不利健康效应,威胁人群健康。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评估研究,PM2.5可通过增加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部、肺癌、II 型糖尿病、下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风险增加成人的过早死亡,通过增加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风险增加新生儿死亡。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PM2.5暴露还可能诱发其他成人和婴幼儿疾病:包括认知功能障碍、慢性肾病、流产和死胎等。
部分研究还表明臭氧暴露的健康危害独立于PM2.5暴露的健康危害,由于臭氧暴露水平的增加,导致其成为危害我国公共健康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
此外,二氧化氮长期暴露可增加人群全因死亡和呼吸系统死亡风险。部分队列研究也提示,长期NO₂暴露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死亡的风险,可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所长雷宇代表2022年报告工作组介绍,空气质量改善使得我们的健康负担都呈现出明显减轻的趋势。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所长雷宇。
据悉,得益于我国PM2.5长、短期暴露水平的持续下降,相关的成人过早死亡人数显著降低。2021年我国PM2.5长期和短期暴露相关的成人过早死亡人数在2017-2021 五年间下降幅度分别为23.9% 和 26.2%,均大于 2013-2017 五年间下降幅度。
随着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大气污染物 NO₂的暴露水平持续降低。2021年臭氧长期和短期暴露水平同样呈现下降趋势。
不过报告也指出,仍需警醒的是,我国全国所有人口的臭氧长期暴露水平均超过WHO《全球空气质量标准指南(2021)》限值 60μg/m³,臭氧污染仍然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
线上参加报告发布的嘉宾。
极端天气威胁身心健康,建议完善早期预警和应急体系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2021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强发,高温、寒潮、洪涝、干旱、沙尘和强对流天气等事件过程多且强度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最为频发且危害严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极端降水事件。2021年我国河南省遭遇历史特大暴雨,多地出现极端强降水并引发严重山洪、城市内涝。长江上游、黄河中下游等流域相继发生罕见秋汛,与主汛期洪涝重叠加重了灾害影响。
报告指出,以极端降水事件为例,其引发的山洪、内涝等可直接造成人员意外伤亡;同时污染清洁水源、破坏消毒设施,导致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媒介生物的快速滋生,进而造成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值得注意的是,当极端降水及其引发的洪涝灾害的规模超出受灾地区承受能力时,还可影响非传染性疾病发病风险,并造成短期和长期的精神心理健康影响。合肥暴雨洪涝过后的第5到14天,精神分裂症住院风险显著上升。且暴雨洪涝强度越高负面健康效应越强,住院风险最高可增加7.3%。
工作组表示,气候变化会对人体与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高温热浪及寒潮也会增加死亡风险。过去40年间,热浪归因造成的死亡负担在全国增加了4倍。
我国多中心城市研究发现,高温热浪期间死亡风险上升了 15.7%。女性、75 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基础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是高温热浪环境下的脆弱人群,他们的健康风险更大。另一项基于全国 272 个城市的研究显示,寒潮时期人群死亡风险同样显著上升,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了 39%。
面对日益频发且愈发极端化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所带来的健康威胁,报告也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建议。一方面,完善基于人群健康效应的极端天气事件早期预警系统和应急应对体系,是人类社会主动应对气候变化下区域健康风险的有效策略。另一方面,提升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力度,从根源上减少人为因素所致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则是应对气候变化健康威胁的根本途径。
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叠加增加健康风险,协同治理有助提高居民健康效益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同时,气候变化也对空气污染产生影响,二者协同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什么影响?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2022年度报告第五工作组召集人宫继成表示,二者协同作用现在认为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暴露层面,例如高温能促进大气中二次反应的增强,使得颗粒物中产生健康效应的化学组分发生变化;二是在对健康影响的机制方面能起到互相促进作用,比如极端温度情况下,人体对空气污染暴露的易感性可能会发生变化,使得人体更加容易受到空气污染暴露的影响。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2022年度报告第五工作组召集人宫继成。
宫继成建议,从健康的角度考虑,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并提出可能的减排路径,这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雷宇代表报告工作组总结称,协同治理将有助于提高居民健康效益,通过选择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路径,那么一直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整个40年间,可能可以累计避免2900万-5000万例过早死亡案例,整个能源系统生产侧、消费侧对于低碳商品和服务优化选择,都将显著减少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改善人体健康。
他表示,整个“十三五”以来协同治理体系建设、结构转型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人为源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明显减缓,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快速降低,减污降碳协同度正在提升。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但同时,我国污染负荷仍处于高位,大气环境质量在将来还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应对和大气污染治理,在科学机理、目标指标、治理体系、应对措施、综合效益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协同潜力,需要持续开展研究,强化协同工作,实现协同效益最大化。
采写:实习生 王玮 南都记者 潘珊菊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