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召开“2022中国蓝天先锋论坛”。本次论坛发布了《蓝港先锋2022:中国典型港口空气与气候协同力评价》和《航运先锋2022:航运减污降碳进展研究》,聚焦港口与航运业减污降碳。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典型港口和全球航运清洁化成效初显,先锋港口企业和航运企业在减污降碳先进技术方面引领探索,减排路径逐步清晰。但港口减排的科学支撑仍较薄弱,部分缺乏战略引领;国际航行船舶替代能源规模化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岸电受电设施安装不足,制约我国沿海港口岸电使用。
在论坛中,多位专家也提出了相关建议。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彭传圣认为,我国港口可以为国际航行船舶进一步减排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比如要求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服务的码头普遍配备岸电供电设施,为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创造条件等。气候工作基金会顾问冯淑慧建议港口、航运公司等可以共同探索绿色航运走廊模式。
《航运先锋2022:航运减污降碳进展研究》。
海运排放污染物、温室气体,航运业应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国际海运是国际物流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据数据显示,海运承担了80%以上的全球贸易货物量的运输,我国 9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由海运完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承载和推动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海运也排放了大量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国际海事组织(IMO)第四次温室气体研究报告显示,尽管航运业在努力提高船舶能效,但航运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上升,从 2012 年的 9.62 亿吨增长到 2018 年的 10.6 亿吨,增长了 9.8%。若不采取新的减排措施,预计 2050 年排放总量较 2008 年将增长 90%—130%,这与 IMO 设定的航运业温室气体减排既定目标不符。大量研究表明,航运业已成为影响港口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排放来源,尤其是繁忙的港口和航道附近。
随着近年来中国“双碳”目标及其相关政策规划的提出,海运越来越成为中国“减污降碳”的重要领域。中国作为世界港口大国,在海运贸易量、造船量等方面也位于前列。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总工程师李悦表示,“我国航运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中国航运业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蓝港先锋2022:中国典型港口空气与气候协同力评价》。
内河港岸电使用率稳步提升,沿海港岸电使用亟需突破瓶颈
船舶靠泊期间使用岸电可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蓝港先锋2022》报告显示,我国港口岸电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21年我国内河港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岸电使用率稳步提升,靠港船舶辅机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有可得数据的6个内河港岸电使用率平均值为43%。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交通项目主任成慧慧表示,“这与2021年实施的《长江保护法》有关,法案的实施对长江流域港口岸电的使用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据悉,中国沿海港口岸电覆盖率持续提升,但仍有较高比例的沿海航行船舶、国际航行船舶尚不具备岸电受电设施,尤其是国际航行船舶岸电受电设施配备率整体偏低。根据《航运先锋2022》,2021年停靠中国沿海港口的国际航行集装箱船、散货船的高压岸电受电设施配备率仅为5%。
“目前推动靠港国际航行船舶岸电使用缺少有力约束机制和激励措施。港口一方面应尽快推动已具备岸电受电设施的船舶靠港时尽量使用岸电,同时,也应强化岸电使用监管,明确岸电使用在港口方和船舶方的责任和罚则。”成慧慧说。
线上参加论坛的嘉宾。
航运企业等积极承担减排主体责任,建议多方探索绿色航运走廊模式
当前,国内一些港口集团正在积极承担减排主体责任,如山东省港口集团发布了港口移动源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可量化的绿色低碳港口“十四五”规划。一些领先的航运公司也相继做出气候承诺,推动航运脱碳,如马士基、赫伯罗特、海洋网联、日本邮船等均设定了净零排放目标。
成慧慧表示:“政府部门可考虑加强对能源转型的财政支持,给港口和航运更多转型的动力。港口应优先选择有助于实现长期零排放目标的能源替代路径,积极探索纯电动等替代能源的规模化应用。航运公司也需尽早开展零碳船用能源的布局和应用,同时发挥纽带作用,联动各方积极参与替代燃料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气候工作基金会顾问冯淑慧建议,“管理部门、港口、航运公司、能源供应商、货主等可共同探索绿色航运走廊模式,推动低排放、零排放船舶的规模化应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地区加入到绿色航运走廊的合作或计划中,包括上海港和洛杉矶港口、新加坡港和鹿特丹港、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内部以及澳大利亚到东亚的铁矿石航线等区域间的绿色航运走廊,这些将为其他国家及地区间的绿色航运走廊的建设以及低碳、零碳航运的发展提供借鉴。
报告指出,建议地方管理部门或相关行业主体选取航次频繁的固定航线,推进航线上的主要港口、航运公司和货主共同参与建设绿色航运走廊项目,探讨航线实现零排放的方法,并设立阶段性推进目标。在绿色航运走廊项目下,参与方可以共同推动替代燃料的供应和加注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应用低排放和零排放船舶、提高岸电使用率、应用能效提升的营运措施等,发挥示范推广效应。
采写:实习生 王玮 南都记者 潘珊菊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