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作为“时代风向标”的文学,与文学之源泉的时代之间的关系,在不平凡的2022年显得尤为深刻。
辞旧迎新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发挥自身优势,携手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中国百年文学发展的见证地——北大红楼,以“文学出版重镇+文化纪念标地”的双标方式强强联合,用“文学中国”的IP化将热爱文学的人们汇聚在一起,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场大型文学迎新公益直播——“百位名人迎新领读——2023文学中国跨年盛典”。据不完全统计,当晚全网观看量突破1200万,“2023文学跨年”“百位名人迎新领读”话题阅读量近千万。
百位名人领读,文学直抵心灵
迎新领读以“线上+线下、现场+连线”的组合方式呈现。以作家、翻译家、艺术家、文化学者、出版人、媒体人、海外汉学家、影视体育名人为主体构成百位名人强大阵容,分别以主持人、线上领读人、现场嘉宾领读人、连线嘉宾领读人的身份亮相五个小时的文化盛宴,以百余中外文学名篇为底色,让美好的文字直抵心灵,让领读人的声线交织在一起,迸发出不可思议的能量;让文学的微光汇聚成无垠的星海,发出璀璨的光芒;让温暖、优美的文字照亮彼此的心灵世界,传递勇气、鼓舞人心。
北大红楼第三十六教室
直播地点设在北大红楼第三十六教室——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曾在这里给学生讲课。活动主持人张泽群以认真的态度和专业的素质开场。他首先畅想了曾经在北大红楼活跃过的思想者和行动者,他们如何破旧立新,如何“传播着新思想,倡导着新文化”;见证了百多年来中国文学觉醒、蜕变、新生与崛起的北大红楼,用历史的回响发出今日的领读邀约。
主持人张泽群
主持人陈鲁豫引用了爱尔兰作家约翰·康诺利在《失物之书》中的一段话:“假如没有被人类的声音大声朗读过,没有被一双睁得大大的眼睛在毯子下面随着手电筒的光追寻过,它们在我们这个世界就不算真正地活过。”以此表达了文学在被接力领读的过程中,才能被重新表达、演绎和传递思想。陈鲁豫还作为“文学中国”领读的开启人,深情领读了诗人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以“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献上更多的花朵”开启了这场跨年盛典。
主持人陈鲁豫
此外,陈鲁豫特别在现场展示了人文社向领读者们颁发的“文学中国领读人”证书,该证书的设计风格简洁、大方,以燃起的蜡烛为设计创意,寓意文学之光或许并不耀眼,但当点点微光汇聚起来,就会形成文学的暖阳、迸发无穷的力量。张泽群则以文学之名,邀请读者畅游时空,“俯首朝花夕拾,昂头热爱生命,坦诚拥抱世界,坚定相信未来”,以此为活动的上下半场四个段落点明了主题。
朝花夕拾
2023文学中国跨年盛典上半场的第一个主题词是“朝花夕拾”。关于往昔的情感与文学生活紧密相连,时光如长河,而文学就像琥珀,凝结着一个又一个闪光的不朽时刻。在云端,各位领读人分别为观众带来《逍遥游》《将进酒》《故乡》《蒲桥集》《萤火》《八百米故乡》等选段,从文学中回望过去的这一年,共同品味时光中的美与永恒。
活动现场
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燕京学堂院长董强,著名作家王跃文,资深编剧史航作为上半场的嘉宾,在现场围绕主题进行对谈。董强说,“文学领读”让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再现眼前:“阅读文学让我们沉浸在跟生命紧紧相关的回忆当中,就像普鲁斯特说的,这种回忆构成生命,特别美好。”
王跃文在现场领读了新书《家山》中的段落,他分享道:“《家山》写的是上个世纪前五十年的事情,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跟上世纪前五十年不可能有时空交错,但通过文学的方式,我们跟那个世界、跟那个时空建立了某种联系。”
史航对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濮存昕领读的《故乡》,让中学时代起就对这篇文章极其熟悉的史航产生了新的感慨,他说:“鲁迅先生短短的几个自然段,已经把我们的一辈子都走遍了。”不管我们身在何时何地,总能从文学当中找到似曾相识的灵魂,发现自己并不孤单。
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作为直播第一位连线嘉宾,为大家带来了史铁生所著《病隙碎笔》选段的领读。因为当天也是史铁生去世十二周年的日子,他动情地说:“史铁生的小说和散文直面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身体的困难、灵魂的困难,但是他仍然有一种战胜和穿越这些困难的勇气。所以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阅读史铁生,重新思考史铁生的意义,重新思考史铁生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就变得有特殊的意义。”
另一位连线嘉宾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邵丽,她创作的长篇小说《金枝》被称作中原大地的女性史诗。她回忆说:“我是用最朴素和最中国的思想和语言写的这本书,不管经历怎样的磨难,当他们看到土地和土地上茂密的植物,就会重新焕发出对生活的热望,也许这就是五千年来中华文明从未被阻断的文化密码。”
热爱生命
上半场的第二个主题词是“热爱生命”。生命是厚重而深邃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黄志坚以一首舒婷所作《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开启这一部分。
二十余位领读人则各自分享了《牵牛花》《俗世奇人》《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名人传》《悠悠岁月》等中外文学中关于生命的段落,由此表达,在认清生命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命,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光辉。
王跃文谈及对文学与生命的看法时提到:“今晚大家领读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学经典,但不管怎么样都是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生活过的证据传达给我们生命的光芒,这就是文学的可贵之处,也就是文学跨年夜的意义所在。”
董强在谈到文学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时,引了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为例。他说:“她特别关注生命,关注社会中的人……文学既然是一种作为人的表达,能够专注于人,回归到人,以人的最真实的感受为出发点,我相信它就有感动人的地方。”领读人选择篇目的多样性让史航有感而发,他表示,聆听他们领读的文字就像是在领略盲盒之美,让我们有机会“在他转身的时候,看到他成长路上的某一个背影”。
作家毕飞宇参与了现场连线,回顾即将过去的2022年,他认为:“文学是一种陪伴,文学是一种慰藉,但我觉得文学首先是记忆,它是个人的记忆,最后可以变成时代的记忆、民族的记忆。人性渴望我们尽快忘掉,人心要求我们牢牢记住。”
阿乙刚刚出版新作《未婚妻》,在现场连线中,他以谦和的姿态表达了对于文学的敬畏,以及阅读与写作对于自己生命的重要意义:“把阅读和写作当作生活本身,这个应该是可以的。”
拥抱世界
跨年盛典的下半场以“拥抱世界”开启。世界文学百花齐放,其中总有一些始终被关注和讨论的经典母题。而读者通过阅读,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不一样的世界。中外领读人围绕“拥抱世界”分享了《定风波》《巴黎圣母院》《火的女儿》《地下室手记》《我想和您一起生活》《老人与海》等经典文学段落,像是展开了一条文学星河,体现出包容和开放的文学视野。
北京大学教授、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赵白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意大利语教研室主任文铮,以及青年作家石一枫作为下半场的现场嘉宾,与观众一同聆听了这些精彩的“云端”朗读,并展开关于文学拥抱世界的精彩对谈。
活动现场
赵白生分享了自己数十年的世界文学教学工作的体会:“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两大误区,一个是单线化,还有一个是单面化。”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两个误区,引导读者更全面地认识世界。他还在现场用英文领读了曼德拉的作品并介绍说:“如果大家到非洲去,有一个地方必须要去,就是罗宾岛,那个地方被认为是精神的麦加,有着相当于北大红楼的意义。”
提到世界文学就一定离不开翻译家,多年从事意大利语翻译和研究工作的文铮表达了对翻译家的尊重,并感慨,虽然人工智能翻译发展很快,但是“文学是有温度的,而机器没有温度,不管它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还要和文学家们一起写——他们写,我们译,传播到世界”。他还在现场用意大利语领读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莱奥帕尔迪的作品,因为“我们不能停止想象,能帮助我们想象的最好方式就是文学”。
在谈到对“世界”的感知时,作家石一枫认为:“工作给人带来的认识世界观的变化,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变化,等等,让‘世界’这个词汇对于我而言不停地变化——有时候巨大无比,有时候就这么点儿。” 身为小说家,他要处理的便是身边具象的环境,是一个微观的世界。
作家东西受邀作为第三个主题的连线嘉宾,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目标是写好平凡的生活,写好普通的人,并谈了自己如何通过文学拥抱世界:“我们阅读世界上的各种文学。世界很大,文学很美好,我们写作、阅读,最后都是在拥抱自己。”
相信未来
跨年直播下半场的第二个主题词是“相信未来”。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它带来的无数可能,总是令人着迷。著名作家王蒙用笃定热情的口吻朗诵《青春万岁》序诗,“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抒发对未来的向往。
二十余位领读人通过云端还分享了《望庐山瀑布》《哈尔滨访雪记》《烟霞里》《燕食记》《如果生活将你欺骗》《吉檀迦利》等中外文学作品,共同谱写了“相信未来”之歌。青年作家笛安携新作《亲爱的蜂蜜》,接受现场连线并分享了领读——舒婷的诗《这也是一切》。
在北大红楼谈“未来”这个话题,赵白生动情地说:“红楼是有创造未来的传统的。那时候的北大是活泼的,充满朝气的,是青春的,是未来的。一个创造未来的地方,才能够永远载入史册。”
文铮分享了与北大红楼的奇妙缘分,他的描述令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来到直播现场:“我的爷爷就是在这里上学的,这个地方对于我来讲,完全是我的未来和历史的一个桥梁、连接点,是北京最美的一条街,是文化的中心。”
石一枫分享了自己对于新年的期许:“要继续像西西弗斯一样推石头,每天早上起来泡上茶开始写作,写一点东西,这一天才觉得踏实。我尽量每天推这个石头,但是得推得载歌载舞,推得相信未来。”
5小时精彩直播,“云端领读”以声影传递百篇文学佳作,引发观众共情、共鸣;现场嘉宾专业、广博而有温度的独到见解频出;人文社还特别准备了“吾皇猫新春礼盒”“外国文学雕刻时光2023日历”等应时应景的福袋奖品,吸引全国各地的观众点赞分享。“这个跨年太有意义了!”“读得太棒了!”“领读让文学穿越时空引发共鸣,产生寄托和憧憬!”“文学的微光照亮生命!”评论区喝彩不断。
在文学的支持和慰藉中,现场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声钟响。直播进入尾声,主持人张泽群作为跨年盛典的最后一位领读人,邀请现场嘉宾以饱满的激情,共读诗人食指的作品《相信未来》作为活动的收尾:“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青,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为本场活动画上完美的句号。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