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 莫郅骅 广州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同时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和菜篮子供给保障的双重重任。日前,16届27次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打造一批宜机化改造、数字农田、绿色农田、地力提升、高效节水灌溉和都市美丽田园等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创新示范点。到2030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5.6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3万亩,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不低于101.48万亩。
2022年秋收时节,广州市从化艾米农场一派丰收景象。
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7.72万亩
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根据《规划》,广州将通过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型城市乡村振兴之路。
围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广州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形成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农田。确保到2025年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7.72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万亩;到2030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5.6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3万亩,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不低于101.48万亩。
农田水利建设是建设高质量农田的重要手段,根据计划,广州将着力提升区域整体灌排标准。到2025年,实施15宗以上农田水利建设;到2030年,全市农田灌排体系完整,运行高效。
农田建设划分三大区域各有侧重
按照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条件相对一致、生产障碍因素与破解途径相对一致、粮食作物生产与农业区划相对一致的要求,广州将农田建设划分为北部山丘区、环城都市区和南部水网区三个区域。
北部山丘区包含广州市从化区全部和增城区大部、花都区北部。根据《规划》,该区域主要种植水稻、玉米与岭南特色蔬菜,也是全市粮食生产主阵地。该地区的建设重点以提高灌溉保证率、农业用水效率、农田地力等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水稻、玉米等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能,统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
环城都市区包含白云区、黄埔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5个区及增城区南部和花都区南部,区域土壤肥力较高,以岭南特色蔬菜为主要作物。《规划》明确,环城都市区以提高农田地力与规整程度,消除灌排“堵点”,提高产能,美化都市田园环境为重点。
南部水网区,包括番禺区、南沙区2个区。区域地势平坦,以三角洲平原与滩涂为主。本区域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岭南特色蔬菜和优质水果,农田流转经营与规模化生产水平较高,以提升排涝排渍能力,提高设施农业水平,促进三产融合为重点。
七区各打造至少一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
打造一批体现宜机化、数字农田、绿色农田等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示范项目,是此次《规划》的一大亮点。根据要求,规划期内,有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南沙、从化、增城区各打造至少1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
在宜机化建设方面,广州将优先选择连片100亩以上、已流转经营的耕地开展格田宜机化改造,规划期支持增城、从化、花都区打造规模化宜机化粮食生产基地,高质量巩固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保供能力。全市建成不少于3个宜机化改造示范点。
同时,《规划》要求优先选择规模化流转经营、数字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耕地作为数字农田示范点,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农田建设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促进农田建设与农业生产、建后管护相融合。规划期内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增城5G智慧农业试验区建设,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发展样板,建成不少于2个数字农田示范点。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规划》要求重点结合饮用水源保护、直接入河农田排水沟整治,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打造减排控污的绿色农田示范,建成不少于7个绿色农田示范点。
充足的资金保障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坚实后盾。《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农田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保持广州高标准农田建设现行亩均投资4000元的标准,满足广东省亩均投入不低于3000元的要求。
编辑: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