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湾区精彩。
——广州——
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
展期:2022年12月6日—2023年3月26日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一、展厅二
18、19世纪,广州是世界贸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广州成为了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门户和窗口。在这里,中西方的绘画媒介和绘画技法得以调适与糅合;在这里,中外艺术家共同描绘东方的风景风貌、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在这里,中西融合的绘画作品扬帆过海,成为备受西方社会追捧的新奇艺术品。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在不同的时代和地理维度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演变,中西合流的历史绘画不仅成为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和见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彰显其启迪的意义。“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展,便是以广东省博物馆的特色馆藏为依托,联袂以历史绘画收藏为特色的粤、港、澳多家文博机构,精心遴选展品约150余件/套,从画艺、画技、画材三个维度的调适入手,讲述18、19世纪中外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中西方视觉艺术对话与调适的“广州时代”。
城市新活力——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展
展期:12月20日起
地点:南越王博物院
展览精选130余张照片和相关档案、地图、文字等资料,以“老城市新活力”为主题,带观众领略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与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展示广州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传承岭南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等文化事业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果。第一部分讲述广州由古至今的建城历史、介绍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形成发展;第二部分通过城市传统中轴线周边的红色遗迹回顾广州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第三部分展示广州进行城市更新改造的“绣花”功夫、打造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成果,呈现古老羊城焕发的崭新面貌。
格物·求真——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
展期:2022年12月28日至2023年3月28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
该展览策展角度创新,展览结构清晰,策展人首次尝试从博物学角度介入岭南绘画史,时间跨越几个世纪,既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也有艺术与科学的交织。第一单元“图像采集:西方博物学家的行囊”展出外销博物画,讲述西方博物学外来中国的故事,西方通过图像认识中国,广州外销画家比较被动地接受了西方观察方法、绘画技法的影响,这些外销博物画具备西方视角和实用功能性。第二单元“相看东西:本土学者的博物绘画实验”是从文人的身份视角切入,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之后,本土学者的文人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文人,而是对西方博物学知识有一定认识的新文人,因此在艺术上也相应地改变了对自然的观察和认知,虽然仍未超出文人画的范畴,但是中西技法的交融显而易见。第三单元“写生一脉:从十香园开始的传承与革新”注重梳理岭南画脉,“写生”是艺术创作方法,也是教学的核心,更是艺术革命的手段。第四单元“草木绘真:近百年华南植物科学画”将目光转向科学界,从“格物致知”到“求真实证”,博物画中的一部分演变成了植物科学画,艺术为科学添砖加瓦。
画脉相承——岭南画派精神探源
展期:2022年12月30日—2023年3月30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一楼4号馆
岭南美术源远流长,自南汉以来,便有萌发,至明清两代,岭南绘画初放异彩。清末宋光宝、孟觐乙将没骨花鸟画引入岭南,影响到居巢、居廉等人。民国时期,岭南成为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艺术革命也孕育而生,产生了“岭南画派”。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画派画家,他们师承同脉,游学相似,虽面貌有别,但精神一致,主张折衷思想与求变精神,善于写生和表现现实题材。
后学者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等人。在继承了“二高一陈”的绘画风格之后,又变革产生出各具面目的画风,他们的作品重视生活,求新求变,也因此奠定了岭南画派的当代地位。本展旨在梳理岭南画派形成的脉络,探讨画风形成的原因和师承的关系,展示岭南画派绘画的成就,传承岭南画派的绘画精神,坚定岭南绘画的自信,为岭南的文化艺术发展贡献可借鉴的力量。
南北汇流——渤海国与南汉国文物展
展期:1月4日—3月20日
地点: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陈列楼二楼临展厅
本次展览为渤海国与南汉国遗址出土文物首次联袂展出,精选了178件出土文物,通过“泱泱华夏”“物阜民丰”“异域同川”“瀚海无疆”四个部分,全面展示渤海国与南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对外交流等风貌,让观众在南北两地考古成果中感受唐韵(南)汉风,了解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是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文物首次来到广东地区展出。与此同时,本次展览也是王宫展区陈列楼二楼临展厅改陈后的首个文物特展,相信将会给观众带来更优质的观展体验。
年画里的中国
展期:1月10日—3月29日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层专题展厅
300余件来自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广东佛山等地的特色年画藏品走出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云集《年画里的中国》展览,邀您一起驻足赏年画,祈福迎新春!年画里有一个吉祥喜庆、热闹非凡的神仙世界。小年辞灶,百姓将新请的灶神供上灶台,祈求新的一年如意顺遂;除夕将至,门神也立于门上,做好了守护家宅平安的准备;及至新年,最受欢迎的福禄寿喜财神,携各路祈福纳祥的吉庆神像、家堂祖先轴,被百姓迎回家挂上墙,共享全家欢聚的时刻。随着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传统节庆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祭祀,百姓慢慢地从对神的关注转向人,更注重自身的生活与发展。于是,一系列构思巧妙、寓意吉祥的人物年画出现。节庆与风俗、农事与物候是古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物年画蕴含着古人参悟自然、洞悉天地的智慧。这些年画以中国传统节日、百姓日常劳作、自然四时风景为题材,融入了节日信仰、农业丰收、民俗活动、时事新闻等内容,记录社会风俗变化,描绘中国壮美河山,展现民间市井百态。年画是我们悠久的传统,也是我们团圆的温情,是我们迎新的慰藉,也是我们伦理的教化。具有极强故事性内容的主题是年画题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能观画艺之美,还能感神话之奇,体历史之重,品戏曲之妙。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展期:1月10日—4月10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
本届广州三年展以“化作通变”为主题,王绍强(中国)担任总策展人,吴洪亮(中国)、菲利普·多德(英国)、艾墨思(德国)、姜俊(中国)担任策展人,邀请来自更加广泛文化背景之下的超过50位/组国内外艺术家及团体,试图拉开一个于变中求变的当代景观。在历史维度中“思变”,当代观察中“应变”,构想未来可能的“转变”,以四部片段化的叙事折射时代的光斑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同时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也将在广东美术馆中呈现,以“通变”为关键词,结合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相关的艺术大事,并配合馆藏重要文献,旨在系统梳理自1977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此外,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四场平行展也将分别于盒子美术馆、与亨美术馆、观空间、东莞21空间美术馆同期启动,串联城市艺术生态,以艺术激活羊城新年新气象。
乾坤戏场——潮州木雕藏品展
展期:1月10日—4月12日
地点:广州海事博物馆
展览以广州美术学院馆藏的77件人物故事题材潮州金漆木雕藏品为依托,以“戏里春秋”“戏外人生”两大篇章为镜鉴,结合丰富多彩的静态与动态互动体验,在藏品与空间中构筑出一重重的“戏台”,向观众展示潮州木雕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妙趣横生的空间塑造艺术魅力,更反映潮汕地区丰富多彩的古今世情、生活百态与人文景观,为观众带来美的体验与启发,使之从中汲取艺术养分,化解人生块垒,寻得自己的精神家园。
“乾坤大戏场,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休推身外身。”作为祠庙建筑、祭祀神器与家具装饰构件的潮州木雕,如同一个个微缩戏台。木雕匠人在其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戏文图像,将中国传统的人伦条理之美,与潮州木雕的器物精湛之美融为一体,连缀成一幅精彩纷呈的人世风景图卷。展览分为“戏里春秋”“戏外人生”两大篇章,透古通今,由表及里,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诠释潮汕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
荣归锦上:18世纪以来的法国丝绸
展期:1月10日—4月15日。
地点:广州海事博物馆
本次展览甄选出共100余件/组展品,生动清晰地勾勒了法国丝绸18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彰显其工艺之精巧、风尚之蔚然。展览内容整体划分为“法国丝绸概览”、“法国丝绸生产流程”、“法国丝绸品种”、“法国丝绸艺术风格”、“继承与创新”五大单元,以18世纪以来法国的丝织精品、设计稿、品牌产品等为展品,徐徐拼接出三百余年来法国丝绸历史演变及中国在其中的角色。除了具代表性的法国丝织品,展览还注重揭秘整个丝绸织造流程,通过相关的工具设备、手稿书籍、辅助展品让复杂晦涩的技术变得亲近。值得期待的是,云纱星韵香云纱非遗文化园所收藏的贾卡织机也会亮相本展,能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织出精致花纹的织机设计同样精巧。为了增强临场感和体验感,展览对设计工作室、纺织作坊、凡尔赛宫廷场景进行复原,并通过古典音乐的烘托为观众呈现一场视听盛宴。法国丝绸的历史面貌,在展览助力下变得更加真实可触。
字里春秋——南越国时期文字文物特展
展期:1月11日起
地点: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综合陈列楼三楼临展厅
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协办的“字里春秋——南越国时期文字文物特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综合陈列楼三楼临展厅开幕。本次展览展出文物240件(套),其中带字文物140件(套),特别是南越木简,是自出土以来首次公开展出。
南越国建国近百年间,赵佗大力推行民族融合政策,重视学习华夏文化,将华夏文明的成果普及岭南各族人民,始终如一地认同华夏文化与价值观,中原文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本次展览以出土文字文物为主题,充分挖掘院藏文物及考古遗迹的多重价值,带领观众从文字中感受岭南文化,解读岭南文化敢于开拓创新、善于包容接纳的历史根源。展览设“帝国南隅”“宅兹番禺”“烟火人间”“书同华夏”四个部分,从南越国制度、都城营建、生产生活、华夏一统等各个方面,通过出土文字文物,讲述古代中国的岭南故事,对探索两千年前社会生活的细节,了解南越国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认识本地区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展览正通过挖掘院藏文物的多重价值,解读广州历史文化积淀,展现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展现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一眼千万年——世界琥珀艺术展
展期:1月15日—6月18日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三
广东省博物馆与深圳世纪琥珀博物馆、佛山知隐博物馆、上海熵认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合作,筹备《一眼千万年——世界琥珀艺术展》,共挑选琥珀矿石、虫珀、植物珀、琥珀雕件、饰品以及琥珀有关的文物、艺术品等七百余件,配合广东省博物馆馆藏动物和植物标本,讲述琥珀的形成、分布、分类、文化、艺术等有关科学和人文知识,通过微小的琥珀世界,带领观众领略数千万年前的神秘与现代艺术的精彩。
本展览是展方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展览策划创新和探索,综合了地质学、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宝石学等多学科知识。展览展陈设计还原远古森林中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华丽震撼的琥珀宫殿等场景。展品类型涵盖了地层标本、化石、动植物标本、中药标本、琥珀艺术品、琥珀相关文物等。互动和教育项目有数字寻宝、琥珀沙画、人造琥珀和琥珀拼图等,加深观众对琥珀知识的了解和兴趣。展览为观众带来一场集远古遗存、自然科学和现代艺术的视觉盛宴。
福禄清香——岭南国画名家共绘中草药图谱作品展
展期:1月17日—2月28日
地点:十香园纪念馆
本草图像在古代常以插图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医药学古籍中,正所谓“左图右史”。因为单靠文字描述很难达到对本草药物的认识、鉴别和运用,而直观又形象的图像则可以弥补文字带来的不足。2020年4月,广东的画家们觉察到了中草药这个关键题材并未在艺术领域得到足够地重视,于是,他们互相联动起来,集中力量,从本草角度开展了中草药命名的国画创作,传达对中医文化、中医精神的热爱和敬仰。岭南一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岭南地区成为我国特色中草药的重要产地之一。此次在十香园纪念馆举办的“福禄清香——岭南国画名家共绘中草药图谱作品展”在对以往的绘画题材上是一种全新的探索。
本次展览邀请到100位画家,通过“以葫芦装百草”这种饶有趣味的方式呈现,这不仅是艺术广泛渗入了中医养生的哲学思想的体现,还是在鼓励艺术家们通过笔墨,走进数千年的中医传统文化。最后在癸卯新年到来之际,希冀本次展览如方楚雄先生为这次展览所题写的对联“福禄安康绘岭南百草辞旧岁;团圆锦簇赏故园花鸟发清香”一样,为观众带来吉祥如意,福禄安康,健康平安!
——佛山——
漆彩华章——南风艺术部落漆艺精品展
展期:2022年12月30日—2023年5月28日
地点:顺德区博物馆二层书画展厅
中国现代漆艺主要包括漆画艺术和立体漆艺造型。中国现代漆画,具有工艺美术和绘画的双重属性,是绘画和工艺相结合的新艺术形式,是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漆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漆画使用了不同于其他画种的工具和材料,借用螺钿、蛋壳、金银箔料和金银粉料等入漆材料,通过堆漆、雕漆、刻漆、磨漆、镶嵌、彩绘、泼洒、变涂等不同表现手法和工艺;运用塑、绘、髹、罩、染、刻、嵌、磨等不同于其他画种的技法,产生了其他画种所不能代替的艺术特色,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次“漆彩华章”展览邀请南风艺术部落吴旭东、胡宇鸣、黄奕、魏春林、梁直南等十余位艺术家,筛选出他们历年来在国家级美术展览中获奖以及最新创作的漆画、漆器代表作。他们在创作中始终恪守“人做一半,天做一半”的漆匠古训,尊重材料的特性,同时融入自己的艺术风格。一件件浑厚蕴藉、五彩斑斓、色泽动感的作品背后,是制作者千百日夜里不断打磨与沉淀,通过大漆独有的魅力,来展现他们丰富多彩的创作理想、审美情感与艺术情怀。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来参观展览,共同品鉴漆艺之美
“一脉相传”梁志炎师徒剪纸作品展
展期:1月6日—2月6日
地点:佛山市禅城区文化馆一楼多功能展厅、非遗展厅
佛山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历史悠久,技法风格独特,剪纸名家代代传承不绝。禅城区文化馆举办“一脉相传”梁志炎师徒剪纸作品展,通过呈现佛山现代剪纸艺术家代表梁志炎老师及弟子邓燕平老师历年匠心之作的剪纸、油画作品近80幅,充分展现佛山剪纸的独特魅力,以优秀文艺作品传达对祖国、对党的炙热情感,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岭南文化发展繁荣。12月30日召开的禅城区委五届四次全会报告提出,禅城要在传承岭南广府文脉上“扛大旗”。建立“岭南非遗天地”,打造大湾区首个岭南文化集中展示窗口。“一脉相传”梁志炎师徒剪纸作品展为佛山剪纸提供了展示平台,为非遗传承发展架起桥梁。
——深圳——
财神道——中国祈财民俗文物展
展期:2022年12月2日—2023年2月5日
地点:南山博物馆
南山博物馆跨年大展“财神道——中国祈财民俗文物展”正在展出,展览着眼中国传统祈财民俗的起源与发展,汇聚了国内10家文博单位的112件(套)文物精品,以文物、图文等方式对中华传统财神信仰、财富文化进行系统解读。以其理想照亮现实,以其精神昭示未来,激励人们笃行不念、赓续华光,携手共创文明富强、幸福安康的新生活。千百年来,广大民众对丰衣足食、喜乐安康、福寿绵延的追求从未停止。在财神信仰、财富文化映照下, 一系列传奇故事、节庆习俗等,早已深深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系血脉,世代传承。家家户户在对财神的供奉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也在集体的酬神庆典里凝聚着共同的文化记忆。
澄凝灼烁——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艺术
展期:2022年12月23日—2023年4月6日
地点: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
玻璃是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也曾是最华美和最昂贵的奢侈品之一,它的生产与使用已有几千年历史。从距今约4300年的两河流域地区,到地中海东岸、古埃及、 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亚述、波斯、伊斯兰世界乃至华夏大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的玻璃烧制工艺,相互借鉴,创造出了各具 特色、异彩纷呈的玻璃制品。玻璃还是中外交流史上最受欢迎的珍贵贸易品之一,其发展的历史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相互促进发展的历史。本次展览展出包括首饰、镶嵌物、香氛和化妆品容器、餐饮器、灯具、建筑材料等,涵盖了玻璃艺术史上的诸多重要器类,集中展现了在技术革新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玻璃器从天然宝石的替代品发展为功能多样的生活器用的历程,呈现出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玻璃文化的多姿多彩。
紫泥清韵——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紫砂精品展
展期:2022年12月29日-2023年2月26日
地点: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8、9号展厅
紫砂陶器在我国历史悠久,集茶文化、陶文化,以及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兼具功能性、审美性,备受大众喜爱。展览共展出香港中文大学馆藏宜兴紫砂陶器165件/套,包括茶壶、博古、文玩及像生等,造型丰富,制工精美,全面展示了各种类型与风格的宜兴紫砂陶器。展览分为“妙手抟壶——茶壶”“铄古追怀——博古”“匠意文心——文玩及像生”三个单元:“妙手抟壶”以紫砂名家年代先后为序,展现明清至民国时期紫砂茶壶的基本面貌;“铄古追怀”阐释了在金石学风与复古艺术影响下,以古代铜器为主要模仿对象的紫砂仿古器物的制作理念;“匠意文心”展现各类模仿自然物象制作的文房雅玩,有日常使用的文具,也有案头赏玩的陈设,精致小巧,意趣无穷。
各单元自成体系,又共同反映出紫砂陶器鲜明的“文人艺术”特质。从陶人供春的传说,到“明代良陶”时大彬改制小壶的创制革新,从惠孟臣“梨形壶”的外销影响力,到清代“紫砂二陈”陈鸣远、陈鸿寿后“书、画、印、壶”四艺并美的制壶设计体系的形成……观众朋友们不仅能饱览历代紫砂名家的传世之作,感受文人学者古朴雅致的艺术追求以及书斋雅趣,还能探知跨越二百多年的宜兴紫砂史,探索20世纪前期宜兴紫砂陶器的文化内涵。
浮槎万里——中国古代瓷器海上贸易展
展期:2022年12月30日—2023年4月2日
地点:南山博物馆一层一号专题展厅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东南亚国家期间,创造性地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加强沿线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往来,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内部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此次举办“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览,就是要自觉承担博物馆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时代使命,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全面呈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景象,讲述相向而行、相遇相知、共同发展的丝路故事,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此次“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展出的以中国古代外销瓷器为主的189件/套精品文物,其中不仅有“南海I号”、“华光礁I号”、“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南澳I号”、“碗礁I号”等沉船出水瓷器,还包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珍品,力求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的整体面貌和中国古代瓷器文化的对外影响。
第三届“深圳印迹——艺术文创在深圳”
展期:1月6日—2月15日
地点:关山月美术馆
青春、时尚、科技的城市特质,为深圳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意赋能”。已经持续三届的“深圳印迹”展览为深圳文化创新创意写下生动的注脚。本届展览于2022年10月25日面向深圳市专业设计行业组织及机构单位,博物馆、文化馆、景区景点等文旅单位,各大院校设计专业师生、专业设计师、广大艺术设计爱好者等进行广泛征集。历时约一个月,于11月15日截稿,共收到138个系列作品,紧密围绕“同源、同心、同行、同趣、同创”五个关键词,遴选出126件(套)文创设计作品,充分展现深圳文创的发展硕果。创意飞扬的作品、别具匠心的设计、大胆探索的新媒体方式,本届“深圳印迹”不仅汇聚了多元美学与功能性,更体现出正向的理念和设计前沿的趋势。
繁花似锦——深圳美术馆典藏精品迎春展
展期:1月12日—2月12日
地点:深圳美术馆
繁花似锦,是春天给大家的印象之一。正值癸卯新春之际,展方从馆藏作品中精心选取了三十件花卉题材的绘画,希望在展厅里营造一种花枝春满、春和景明的气氛,为广大市民朋友们送上一份春天的欣喜和祝福。
此次展览的作品出自名家之手,蔚为大观。画家们各擅胜场,有的描绘锦簇灿烂的花丛,有的简写三两支花草,有的落笔于居室或环境而烘托春的气象,有的以诗入画而意趣满纸。画中的花卉也各有各的品格和气度:梅花傲雪、水仙凌波、葵花向日、鸢尾迎风、牡丹雍容、木棉热烈、兰花幽恬、泡桐素雅……“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璀璨的繁花唤起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又引发了多少关于年华易逝的慨叹!繁花盛开固然是美好的,不过,即使花落,也有平淡天真在,因而也是美好的。花开花落,似乎隐含着如如不动的真理。繁花似锦,也许启示着色空不二的智慧。
“癸卯兔精月华灵”——新岁吉喜展
展期:1月18日起
地点:望野博物馆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岁月的长河奔腾即将进入新的一年……猛虎奔去,玉兔迎春。2023年是癸卯兔年,新春来临之际,由望野博物馆主办的 “癸卯兔精月华灵”——新岁吉喜展在深圳望野博物馆展出。展览遴选了12件(组)望野博物馆藏东汉至魏晋、唐、宋、金等时期的陶器、玉器、瓷器、蚌器、铜器、镜子等多介质形态上的"兔文物",来呈现古代文物中蕴含的灵美“兔”形象。这些文物形态各异,有站立远眺的东汉陶兔、生动可爱的唐代卧兔、枕面上那在花草丛中嬉戏玩闹的宋代双兔、还有宋代圆形镜面上那竖耳翘尾站立,手握杵杆的玉兔……这些灵动可爱、栩栩如生的“兔”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独特的“兔”文化,为传统新年增添一份祥瑞与欢喜。
——东莞——
百年心事问花知——居巢居廉作品展
展期:2022年12月28日—2023年2月28日
地点:石龙博物馆一楼、三楼展厅
晚清广东画家居巢和居廉合称“二居”,在岭南绘画史上享负盛名,是晚清重要的花鸟画家。居巢、居廉的艺术历程和绘画风格颇为近似。其画风远宗恽寿平,对传统的“撞水”“撞粉”技法加以发扬光大。其创作题材以花鸟草虫为主,兼及山水人物,画风清新明丽,滋润灵秀。他们注重“师造化”,以写生和写实为主旨,所作多取材于客观自然,尤其善于描绘岭南风物,广泛以乡土物产为表现对象,作品洋溢着岭南大地上蓬勃的生命活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突破了传统文人画以水墨至上的程式化,用笔表现“书卷气”和清高情怀,充满着强烈的乡土气息、平民趣味和斑斓色彩,呈现出一种独具写实性和创造性的岭南本土风格。居派绘画由居巢创立,由居廉继承、完善和发展,在流派纷呈的清代画坛上独树一帜,成为清代乃至近代中国花鸟画的杰出代表。
居巢和居廉创造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光彩照人的艺术世界,为中国绘画注入了斑斓的地域色彩,具有创造性的意义,成为岭南美术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次展览将展出“二居”画作71幅,砚台印章等实物一批,通过“可园遗珍——二居艺术与可园、墨开南岭——居巢艺术作品、玉英雅趣——居廉艺术作品、诸家嘉颂——当代名家题跋”这四大部分,向市民群众展现浓浓的岭南韵致,粤东物华。
何以白石:从木匠到巨匠
展期:2022年12月31日—2023年4月9日
地点:东莞市博物馆二楼展厅
人人皆知齐白石,人人都爱齐白石。本展览是东莞首次举办的齐白石大展,全面展示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的艺术人生。文物展品类型丰富,涵盖早、中、晚各时期;囊括花鸟、人物、山水等题材,其中不乏其经典代表作,更有首次在大湾区亮相的木雕、瓷板画等类型的作品。
齐白石“诗、书、画、印”四绝,而且其画论精辟独到,本次展览,选取齐白石的“吾草木众人也”“我书意造本无法”“吾所能者乐事”等篆刻印文为各单元标题,更直观表达其创作思想。除成就最高的绘画作品外,更有他的书法、篆刻等作品,其诗文、画论穿插其间,相得益彰。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2022年度提名画家作品展
展期:1月12日—3月12日
地点:莞城美术馆
展览展示了中国水彩画家一年来的创作成果,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水彩画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拓新发展与时代同步伐,努力攀登高峰的艺术力量;也反映了艺术家对新时期文艺方针的理解和把握。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2022年度提名画家作品展,是中国水彩画家反映新时代中国水彩画发展,特别是青年水彩画家的新面貌、新水彩表现的样式。作品表述了中国水彩画家追求真、善、美,在美术作品中的真情实感,表现艺术作品的意义与回归自然与人文的主题意识,而绘画中的形象描述也是表达了画家们的需要,正是因为这种对社会内涵与生存意义的追求,也表现为中国水彩艺术家们对清晰可变的画面与想象的迫切追求。中国水彩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单一的固定形象或样式化转向多元多义性的形象塑造与象征,这正是传统水彩向多样性、实验性的转换,将生活与艺术、体验与表现融为一体的努力。
方寸寓春秋——邓锡清邮票设计中的时代底色
展期:1月14日—3月2日
地点:莞城美术馆
邮票诞生于1840年,被称为“国家名片”,是时代的印记。它通历史、见天地,浓缩古今文化、展现历史变迁,记录了人类创造的辉煌文明。中国邮票的发展历程曲折,但不管是清代邮票的皇权至上、民国邮票的循规蹈矩,还是解放区邮票的朴实无华等,它们都记录了时代的发展面貌,铭刻着国家民族的前进足迹。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邮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从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邮票设计师。他们辛勤耕耘在邮票设计领域,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政治、经济、历史、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历程与成就,留下了一幅幅宝贵的时代画卷。
邓锡清先生是东莞桥头人,是新中国早期邮票设计师之一。在22年的邮票设计生涯中,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创作信念,将国家重大纪念活动、时代人物风貌和优秀传统文化等精心描绘于方寸之中,流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智巧,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感,更是凝聚了邮票设计师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传邮万里,国脉所系;以邮为媒,窥见巨变。邮票,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中国。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展览旨在透过邮票这枚“方寸之镜”,与观者一同重温新中国发展的峥嵘岁月与壮丽图景,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无尽瑰宝和家国情怀,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我们期望能由此唤醒时代记忆,引发大家对新中国邮票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关注,使新中国邮票入古出新、传邮万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香港——
艺苑寻珍——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名品
展期:2022年11月9日—2023年2月20日
地点: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艺苑寻珍”展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专家团队共同策划,按主题分为八个部分,从逾三万件王室藏品中挑选出124件具代表性的珍品作展示,种类涵盖油画、版画、挂毯、雕塑和装饰艺术等。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是全球最重要、最大规模的私人艺术收藏之一。自16世纪起,列支敦士登亲王开始收藏艺术品,时至今日仍持续增长。历代亲王均有独特的收藏趣味,因而令王室收藏品类繁盛,名作众多。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表示,“艺苑寻珍——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名品”自两年前筹办,当时香港故宫联络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博物馆,希望能合作办展。在因缘际会下,了解到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是欧洲数一数二的私人收藏,其展品反映出四百年来欧洲艺术发展的主流,并能与香港故宫的明清王室收藏作一对比。加上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十分希望在港办展,双方一拍即合,促成了这次的展览。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展期:2022年11月12日—2023年5月14日
地点:M+
“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是著名艺术家草间弥生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举行的最大回顾展,展出逾200件来自亚洲、欧洲及美国的博物馆主要藏品及私人藏品、M+藏品及草间弥生的个人收藏。展览由M+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及独立策展人吉竹美香共同策划,以全新眼光诠释草间弥生逾七十年的创作生涯,并邀请观众一同发掘艺术启发变化的力量。这次回顾展呈现了草间弥生作品中蕴含的核心美学元素,凸显贯穿当中的关于生与死的哲思,以及她对相互连结的追求,并探讨草间弥生如何成为全球文化偶像,创作出今天引人入胜且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艺术香港 2023迎春联谊展
展期:1月18日—1月31日
地点:艺术香港
2023年春节期间,香港画友相约艺术香港展厅,切磋画艺,品茶欢歌,一扫疫疾阴霾。本次共展出如下作品58幅(按作者姓氏排序),由腊月廿七(1月18日)展至正月初十(1月31日),其中正月初十举办画家养生专题讲座,由美术研究会会长王子天先生主讲。
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马含章
编辑:周佩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一周观展指南2023
一周观展指南
2023网络中国节·春节
“兔”飞猛进 活力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