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东莞市长吕成蹊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显示,东莞2023年将实施“十大行动”,其中一项为“实施科教兴城行动,着力打造科创制造强市”。
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卓庆接受南都专访时表示,将继续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制造业当家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东莞镇域经济明显,镇街强则东莞强。卓庆表示,为提高镇街基层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创新强镇建设,长安、塘厦、凤岗等15个镇街获批创新强镇建设单位。项目实施以来,各创新强镇建设单位在产业规划、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来了一批优秀案例。
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一个中型镇街经济体量
南都:去年东莞市科技局在提升R&D占GDP比重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卓庆:2022年,在各部门、各镇街(园区)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研发投入工作成绩突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超额完成3.56%的年度目标。
经过统计部门反馈,全社会研发投入434.4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比上年提升了0.46个百分点,稳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深圳(5.49%),大幅超过全省平均强度3.22%,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市(惠州3.39%、广州3.12%,佛山2.82%,珠海2.93%)。
如按照68%的资本转化率计算,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可折算成GDP达295.42亿,相当于我市一个中型镇街的经济体量。光滨常委在《关于我市研发投入强度的情况报告》上批示肯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均在不同场合表示了肯定和表扬。
重点培育400家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
南都:东莞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东莞科技局将如何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
卓庆:我局将继续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认真推动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要求落地落实,为制造业当家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持续壮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着力推动科技企业培育量质齐升,确保年内高企突破9500家,重点培育400家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壮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二是大力促进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以产业化为目标,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机制,尽快出台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办法,对产业化突出的项目给予奖励等一系列措施,年内推动15个重大科技项目落地产业化。
三是强化科创人才的支撑作用。聚焦产业新风口,年内再新引进1个战略科学家团队,争取在新能源、集成电路、车联网和生命科学等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同时,抓紧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的建设,推动校企联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技术骨干人才,年内培育不少于500名卓越工程师。
四是掀起科技招商工作热潮。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紧盯大院大所新的技术高点和成熟度高的团队项目,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力争协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指挥部招引1宗30亿元以上特大产业项目,并在重点领域招引3宗5亿以上重大项目。
五是提升创新平台体系支撑功能。大力推动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功能提升和应用能力拓展,争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进一步改革全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年内新认定30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00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3%。
六是浓厚科技创新氛围。狠抓研发投入工作不放松,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定在4%左右。组建科技创业投资服务联盟,开办科创金融培训班,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示范镇,高规格举办科技产业发展相关的成果发布会、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交流活动,提升东莞创新型城市显示度。
开展不少于10场大院大所产学研对接
南都:东莞科技局提出“科技招商”。如何理解“科技招商”,东莞将如何推进并获得哪些成果?
卓庆:科技招商有别于传统招商,是战略性招商、前瞻性招商,本质是注入“创新要素”、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培育新动能。科技招商的主要目标是大院大所、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型企业。
2022年,我局全年共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116家,其中从外市引进企业55家,新孵化成立企业61家。
下来,我局将根据《关于坚持制造业当家 构建“大招商”格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贯彻落实“大招商”目标任务。
一是推动基地主导产业招商。紧盯优质项目开展生物医药基地科技招商,创新“研究院+基地产业园”的科技招商体系,组建松山湖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完善基地创新生态助力科技招商。
二是围绕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招商,启动“千企百校行”产学研考察对接活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行业分领域组织企业全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不少于10场大院大所产学研对接,与高校院所达成技术合作不少于100项。
三是研究建立健全科技招商政策体系。制定落实全市“大招商”任务工作方案,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科技招商支持措施,针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向,梳理细分领域产业图谱链条缺失或薄弱环节,精准招引该领域单打冠军或相当层次企业,为我市产业拓链补链储备战略资源。
四是做实做强创新创业载体,营造科技招商氛围。强化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滨海湾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东莞市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建设,优化载体科技创新软环境和硬设施。联合各创新创业载体、人才服务机构共同推动科技人才创业计划。
用好大科学装置服务本土
南都:当前东莞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度加快,东莞将如何保障这些项目建设,并用好这些大科学装置服务本土产业升级?
卓庆:东莞积极推动大科学装置建设。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建成运行以来,用户申请非常踊跃,机时供不应求,截至目前共完成九轮开放共享,完成用户课题近1000个。同时,散裂中子源不断积极扩展应用范围,与周边高校院所共同建设合作谱仪,目前共建成9台谱仪,有4台正式投入运行,1台试运行,另有4台正在进行运行调试。
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将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新建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将加速器和靶站功率提升到500kW。二期工程的实施,将使中国散裂中子源总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所提供的研究能力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极大扩展,将有力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项目将力争建设国际最先进的,波段、性能以及应用终端覆盖最全的,以阿秒时间分辨为突出特点的综合性超快电子动力学研究设施。同时东莞正联合相关科研机构开展南方先进光源的技术预研工作,以便早日构建具备同步辐射光源、超短脉冲激光、中子等多种物质结构探测手段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突破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关键技术研究提供科研基础条件支撑。
关于用好大科学装置:
一是明确科学目标,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建设和使用大科学装置;
二是建立合适的配套机制,针对大科学装置特点,借鉴国内其他地方和国外相关设施经验,在中国科学院的指导下建立适应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和协同发展的配套保障机制;
三是推动大科学装置强化用户服务能力,衔接用户和大科学装置,做好用户培训,推动更多用户用好大科学装置,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四是注重大科学装置建设与区域优势产业结合,推动我市相关领域龙头企业牵头主动对接大科学装置,共同组建联合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实现市场和技术的高水平融合;
五是促进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开放共享合作,推动包括我市高校院所在内的广大科研机构加强和大科学装置合作,共同开展相关领域研究,共同组织科技计划,举办高水平科技交流活动。
争取打造科技创新示范镇1-2个
南都:东莞镇域经济特征明显,当前的创新镇街培育上,获得哪一些成果,接下来如何推进?
卓庆:为提高镇街基层科技创新能力,我们积极开展创新强镇建设,出台了《东莞市创新强镇建设实施办法》,长安、塘厦、凤岗等15个镇街获批创新强镇建设单位。项目实施以来,各创新强镇建设单位在产业规划、平台建设、企业培育、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来了一批优秀案例。
如长安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均位居全市第一,智能视觉产业产值达到70多亿元,已初步形成产业链,在创新驱动方面起到领头羊的带动效应。东城在创新型企业培育方面成效显著,5家企业通过瞪羚企业认定,3家企业通过百强创新型企业认定,2家高企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生益电子、博力威科技)。常平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方面成效突出,研发机构实现翻倍达20家,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达33家,是项目实施前的6.6倍
再如石排作为唯一一个次发达创新强镇建设单位,多项基础指标排名全市前列,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率已超过60%(全市排名第一),R&D占GDP比重达3.69%(全市排名第三),全镇接近一半的工业总产值由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石排镇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下来,我们将以“任务清单+服务调度”的方式,千方百计调动镇街积极性,争取打造科技创新示范镇1-2个。
一是会同电子计算中心深入镇街开展调研,聚焦若干有基础有需求有意愿的镇街,针对其中心工作和重点项目,统筹全局资源制订服务方案、提出任务清单,下发有关镇街、有关科室后实施。二是与目标镇街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各科室动态监控任务完成进度,做好跟踪服务,加强考核督导,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问题,社发科做好情况汇总与调度服务,及时总结典型案例。三是年末召开创新强镇建设经验交流会暨科技创新示范镇授牌仪式,通报有关镇街年度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对科技创新示范进行授牌并交流建设经验,同时加强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南方都市报东莞新闻部两会报道组
采写 南都记者 梁锦弟
编辑:梁锦弟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3东莞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