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轨道交通辖区点多、线长、面广、客流量大,站台和车厢空间密闭、人员密集,大多数人眼中的小事却可能存在着安全隐患。
近日,南都记者了解到,为在各类突发案事件中快速反应、及时处置,广州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分局创新改革警务,借力科技赋能,全力推进应急处突体系建设,携手各公共交通运营企业、广大市民,共同筑牢公共交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广州公共交通安全,保障市民平安出行。
科技赋能应急处突
2022年6月,地铁3号线梅花园站出口外,有两名男子发生纠纷,其中一方被另一方持械划伤。地铁工作人员接报后,立即按下手机“呼必应”应用程序呼叫按键,随着“嘀嘀嘀”铃响,四级应急处突联动模块指令启动。“呼必应”应用程序瞬间把地铁车站与公交分局指挥中心、责任派出所、邻近可支援派出所、各专业警队连接起来,事发位置、处置指令等信息秒级精准送达民警。
梅花园站最小应急单元闻令而动、迅速集结,携带防暴装备不到两分钟就抵达现场。责任单位嘉禾站派出所值班领导率支援警力靠前指挥、梯级支援。特警大队应急小分队接到指令一分钟集结完毕。作为支援力量的天河客运站派出所立即指派邻近现场巡逻力量按处置要求到场协助。很快,前期到达的最小作战单元处置到位。
这次处置是对公交分局研发测试阶段的“呼必应”应用程序一次成功的检验。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地铁辖区以“呼必应”应用程序为支撑的应急联动立体处突体系雏形初现,可“一键式”调动地铁民警辅警和站务、安检人员等构成的车站最小应急单元,以及其他可用力量,实现随时随地发出指令,报告信息、拉动支援同时进行,传达模式精简,人员反应到位迅速,有效打破警企应急通讯壁垒,为助力实现应急处突“快、准、好”的设定目标不断注入新能量,打开“一呼百应”的防控体系新局面。
建设应急处突体系
2021年7月30日,天降暴雨,地铁21号线神舟路站的在建出入口挡水墙倒塌致地铁进水,造成部分车站停止运营。所幸轨道交通应急预警处置迅速,及时安全疏散站内乘客,并依托地上地下联勤联动机制,协调交警、属地公安参与抢险和疏导,未造成人员伤亡。经过8个小时的全力抢险处理,地铁逐步恢复正常运营。
地铁辖内各类突发事件,除了人为因素,还有自然灾害带来的紧急情况。为有效防范化解各种轨道交通风险隐患,2022年,公交分局全力推进应急处突体系建设,聚拢各类治安力量,建立应急处突联动模块,构建层级联动立体防控体系,做好突发事件分级响应、按事件性质分类处置、现场分区网格化管控,处置工作按规范流程分段进行,规范、合理、安全、快速有效地开展现场处置工作。
同时,公交分局以近10年来广州市地铁发生的突发案事件为研究对象,梳理出涉地铁运营安全类事件、涉自然灾害类事件等10大类案事件,通过开展培训演练、组织应急拉动测试等,做到“一类一指引”“一站一预案”“一月一演练”,推动应急处突工作走向专业化、规范化、高效化。
为有效提升应急处置效能,公交分局结合轨道交通点、线、网特点,围绕防控体系布局,进一步做实应急处突网格化管理,相邻派出所、警务区“捆绑作战”,建立起以事发车站为中心的应急处置“同心圆”,调度相邻警务区、派出所警力以及分局特警等专业力量迅速集结。
采写:南都记者 敖银雪 通讯员 粤公宣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东公安“我为群众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