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湾区精彩。
——广州——
【琉璃丫头首次个展】澱球 Settled Planet [1st Solo of Liu Li Doll]
展期:2月5日—2月26日
地点: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100号中广大厦1902室
琉璃丫头 是一位满怀善念又富有创意的艺术家。1981年出生,在经历了疾病的洗礼之后,学画8年,发现自己越来越热爱绘画,在无法摆脱的手抖中,决定投身于艺术世界,成为一名素人艺术家。三年疫情(2020-2022),带来许多独立创作的机会,她把心中所有的美好愿望融入笔尖,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澱球】系列。大量运用线条,尤其用纯黑色细线勾勒出的小人儿轮廓,是这一系列的特色。【澱球】系列属于原始艺术。
文创精品展
展期:2月13日起
地点: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
为丰富岭南体育文化内涵,推动馆藏文物“活起来”,打造体育文创新品牌,近日,展方推出《文创精品展》,本次展览将广州亚运亚残运特许商品和体育文化博物馆文创产品有机结合,展出珍贵亚运亚残运特许精品和展方文创产品100件/套。在文博行业,开发设计文化创意产品(下简称:文创产品)是新时代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科研和教育等基本功能的衍生与发展,是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需要。为盘活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化资源,推动文创产品开发实现IP化、生活化,10年来展方参照省内外多家博物馆的有益做法,尝试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为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宣传推广、品牌建设等提供了遵循,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无独有偶,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广州亚组委共授予64家企业广州亚运会特许经营企业资格,开发的特许产品共有贵金属、文具、日用品等13个类别、70小类、4051款产品,生产销售产品总计640多万件,为广州亚运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助力。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广东省第三届楹联书法作品展
展期:2月17日—2月25日
地点;广东省文联艺术馆(广州市人民北路871号)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由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共汕头市潮阳区委宣传部协办、广东省书法波美创作基地承办的“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广东省第三届楹联书法作品展”即将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展出。本次楹联展面向全省征稿,从2460件投稿作品中评出109件入展作品,其中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入选作品74名。展览共展出特邀和入展作者的作品133件。
根植南粤:广东画院“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作品展(第一回)
展期:2月17日—3月17日
地点:广东画院(广州市白云区白云新城画院路1号)
本次广东画院“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正是广东画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我们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深入全省21个地级市,把心、思、情沉到基层生活,沉到人民生活之中——用心,挖掘各地级市及周边县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风貌与成就;用思,探寻广东多元的人文风情和生态美景;用情,体悟广东人民积极奋进的精神面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素材、分析研究并创作相关题材的美术作品。同时,在采风写生途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期更好地增进省地美术之间的交流互动,了解各地市的美术发展现状,发现地市基层美术人才。为团结全省美术创作力量,培育地方创作骨干队伍,完善全省文艺创作研究上下联动机制,形成广东美术“百花齐放”的艺术生态提供更多的借鉴与启示。
为更好地检验采风交流成果,在每年年底,广东画院还将邀请本年度采风交流的地级市美术创作力量共同举办展览,集中展示一年来“深扎”主题实践活动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召开研讨会,围绕“深扎”的价值意义、广东美术发展现状、省地美术合作联动等话题展开探讨,希望以此来推动全省文艺创作研究的繁荣发展,共同孵化“大作”讲好广东故事。
再见森林 / Song of the Forest
展期:2月18日—3月26日
地点: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9号
羊芳涛用对生活世界的日常关注替代审美的想象性矫饰,使他的绘画具有朴素性。作品画面看上去美妙而朦胧,抑或带点质朴的可爱,但实则在用另一种思维反向展现人生。羊芳涛以万物有灵的思想传达在现时多元混杂的社会生态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异化与交融,并如同布莱希特的戏剧般,以简化的姿势和色块的运用,不借助其他物质去创造复杂的布景,从而给我们的联想与反思提供更简洁有力的刺激。
羊芳涛通过浪漫主义和童真的态度去创作,通过Moy带领我们从不同视角探索现代生活和人类,探索生命的永恒命题,将广义的单纯与诗意表现出来,呈现出生命的灵动感,演绎着既日常又虚幻的景致,在这些景致中我们得以反思个人生命史及内在状态的“未见性”。森林即是聚集着的生命的隐喻,再见森林,是带着比远方更远的想象,赴一场一期一会的生命之旅。
最小的“平度”和“扁度” Minimum Flatness
展期:2月18日—4月2日
地点: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11号LPS在地公园
在充斥着电子产品和智能设备的时代下,人们无法逃脱电子产品无孔不入的侵略,并于此共存。人们在录入生存的程序代码后,成为社会发展的“某一部分”,而电子产物从发明产生至今,同样随着时间经历着自然的迭代规律,被生产——应用——更新——替换——淘汰——遗忘——记载,逐渐地成为人造自然物且与万物共同生长。
在社会文明与生物发展的进程中时常出现断层和失衡的状态,佘璐芸尝试在创作中寻找科技与传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佘璐芸的创作主要以赤裸的SMT元件和机械化产物为媒介,通过电子的机械化语言阐述了在她的主观意识中与社会之间的误解以及对公众误解的揭露和思考。佘璐芸将已经淘汰的电子部件拆卸、重组,试图构建最小的“平度”和“扁度”的后现代化场域,在智能世界中对抗科技、机械化的冷漠,探索人类之间的温暖与无害。
薛峰:珠子串起项链
展期:2月19日—5月10日
地点: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南海意库2栋109
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薛峰关于行走青藏的一系列绘画装置作品。艺术作为显现家园的地图。
艺术如何使某个地域呈现出它的本来面目?艺术又如何将人类牵引至此?艺术的“家园”首先是一个精神空间,是对“家园”观念的恢复,通过确认一个人生命里的那个“神秘中心”,以超越现代社会的无根性,理解正在穿梭的体系。这里的“家园”,准确来说是一个个不同的地域,地域间的地质、地貌、气象、生态、劳作过程、生活片段、文化记忆等差异,共同形成了一个多元的面貌,也正是这种地域的多元性使越来越多艺术家获得思考和感受,并培植出自身独特的观点和艺术语言。地图是世界的肖像,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有效方法之一。地图呈现并且再现了过去积累的思想和劳动,是一种自然的人文化,它不仅帮助我们构建世界,而且协助我们重构历史。但在现代主义“理性”的地图中,不断地追求直观性和易读性的极限,使空间中延展的地表变成了平面的投影,地域间的地质、地貌、气象、生态等差异趋向同一,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人的差异被不断消除。
“家园地图”系列项目展,将邀请四位不同地域的艺术家,试图在同质化的城市语境中,呈现多样的地域形态和不同的思维和感官经验,同时表述地域对个人艺术创作的深切关联,在与“故乡”重新建立关联的形态中展示一个饱含各类情境且感性的地图。
——佛山——
从绥芬河到三江汇流—佛山·绥芬河两地书画名家“尽精微 致广大”中国画小品展
展期:2月14日—3月14日
地点:三水荷花艺术馆(三水新城文化活动中心5栋B101号)
中国书画艺术悠久,举凡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书画作品都反映不同的精神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地域差异,形成了南方多婉约、北方多豪迈的性格差别。本次展览特邀佛山市卢卫、梁国荣、梁境峰、赖智豪4位艺术家和绥芬河市李亚娟、朱广贺、石长江、付勇、甄静、陈万历6位艺术家,南北两地共十位书画名家展出书画小品四十余幅,或花或鸟或石,妙道无穷,尺幅之间,胸襟万里,凌云健笔,各书所长,酣畅淋漓地表达南北两地风格各异的文人情怀和写意精神。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从绥江河到三水,八千里路共明月,如此跨越的书画展,其实不远,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体系,有着共同的根。这让我们能更深刻地领略民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加深南北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南北文化交流,丰富两地文化内蕴。
张恩利:肖像
展期:2月17—5月14日
地点:和美术馆
展览将于美术馆的一至三层展厅,分别以线的空间、物的空间与抽象人物的空间,展示逾50件大尺寸绘画与特定的场域装置作品,包括数十张创作于2022年的新作,探索艺术家近二十年的创作路径及其转向。张恩利的艺术实践可以被理解为某种自我认识论的外延,外物的边界、内在的收张、意识的范式,始终在作品的隐蔽处低声自白。内心更是毫无怯避地向创作袒露——在当下的社会中,我以何种方式感知人生,生活又以何种姿态立足,它们如何相互诠释,相互交融,又相互消解。2017年以后,张恩利实现了以抽象方式描绘具象人物的风格转换,也仿佛完成了从空镜叙事转向情节叙事的调度。趋近意识流的遐想并非来自历史之探索或技法之需求,而是自我土壤中发生的真实情愫。其笔下的厨师、编剧抑或商人、博士都转向一种新的认识论——潜意识中的角色分析,亦是艺术家精神中的真实。张恩利的“肖像”因此成为一面双向之镜,一面朝向自我,一面朝向世界。当观众驻足于美术馆的双螺旋楼梯之上,也似乎正同时置身这面双向之镜中,混沌自我与世界,彼此纠缠又相互凝望,随后拾阶而上。
尺素诗情——太仓博物馆藏清末民初名人手札展
展期:2月18日—4月18日
地点:佛山市祖庙博物馆藏珍阁展览厅
手札,又称尺素、尺牍、鱼雁等,是书信的代称,是古时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将一尺长的木牍用来写信,是为“尺牍”;中古时期,纸张普及,书艺精进,流传至今的晋唐名帖往往为古人的一封手札;明清以来,书信的格式、措辞等日趋规范,写于花笺之上,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及至近代,私人定制笺纸、笺谱蔚然成风,以诗寄怀的“诗礼”大量涌现,无不是文人风雅的体现。
展览分为听邠诗征、淞社雅集、消寒诗社三大部分,共展出文物73件(108页)。这批手札书写年代集中,以诗札和信札为主,涉及人物众多,提供了清末民初上海、太仓等江南地区文人旧体诗歌唱和雅集的原始资料,兼具历史、文学、书法价值。此外,这些手札所用笺纸图案多样、制作精美,在当时就已为人称誉。
夏纳·霍维兹:交织的韵律
展期:2月25日—5月21日
地点:和美术馆
和美术馆将呈现极简主义艺术家夏纳·霍维兹 (Channa Horwitz) 个展“夏纳·霍维兹:交织的韵律“,展览将于和美术馆负一层,展出艺术家创作于不同阶段的逾50件绘画作品,对其艺术生涯的重要系列进行回顾。夏纳·霍维兹1932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是一位极简主义观念艺术家。霍维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并与当时盛行的极简主义保持着不容忽视的联系,但作品的杰出意义在其生涯的最后阶段才收获更广泛的重视。霍维兹在1963年大学毕业后尝试运用简洁的形状和颜色进行创作。她在创作中根本的探索,是数列、系统与结构之间的形式关系。在其职业生涯中,每一次新系列的诞生,都源自对之前阶段的回溯与发展,其笔下的色块与线条在简单的算法中产生着规律性的变动。通过她的创作,极富视觉韵律与理性秩序的画面顺应而生,创作的长时段绵延与彼此对话也成为可能。
——深圳——
“载玻片”三人展
展期:2月10日—3月14日
地点:深圳市南山区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2层202
万一空间于2023年开年荣幸呈现艺术家陈国宝,约翰内斯·博西西奥(Johannes Bosisio)和俞菲尔的三人展 —— “载玻片”,以期呈现三位青年艺术家近年来透过不同视角对“物”的理解与诠释。全球化语境下的三位艺术家带着各自的思考分别探索了具有平凡但值得重新审视的日常之物、碎片化但有未来赛博格意味的工业之物及古典审美影响下凝聚精神性思考的诗意之物。载玻片为承载细胞或组织切片等实验样本的透明薄片,而后通过涂片或压片的方式被置于显微镜下研究。在生物研究领域,相对于人类短暂的寿命而言,载玻片标本却可能被永久保存,是为一种以便人们长期探索微观世界物象的有力载体。陈国宝,约翰内斯·博西西奥(Johannes Bosisio)和俞菲尔三位艺术家便是通过各异的视角对不同物象进行观摩与体验,好似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制作观察对象的样本切片,以此揭示并探索样本背后更大的真相与内涵。同时,万一空间也将每位艺术家的创作特质与古代作品呼应并置,并综合文献资料梳理还原一件器物甚至一块残件标本背后投射出的历史碎片想象。在这一名为载玻片的特殊展览中,观者透过不同时期的标本,观察和体悟出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不同人和不同视角下关于“物”的特殊思考。
何迟:繁华
展期:2月12日—3月26日
地点:美成空间
书法是何迟自由丰富的艺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类型。2004年起,何迟开始用独特的方式临摹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他意图以这种述而不作的方式,度过其他创造性工作之外的时间。
“繁华”展出的主要是何迟2019至2020两年间研究和临习唐楷的作品。中国书法到了唐代,艺术法则趋于完备和极致,出现了垂范后世的楷模。这是华夏文明史上的繁华时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加上元代赵孟頫的作品,作为书法启蒙教育的首选范本,千百年来被人们反复临摹学习。其中体现的“书写性”代表了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最为核心的精神,是人性的顺遂和抒发。何迟用五笔、五色循环轮换的方式临摹前代经典作品,表面上看,这一动作带有鲜明的反书写性,而反书写性,就是“反人性”,类似于宗教徒戒律森严的生命修习。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试图对个人身体里时潜时显的族群文化基因序列,进行清点和整顿;对民族共同体历史叙述中的惯性套路和固定想象,进行身体性的考察和缅怀。繁华,既是何迟书法星光灿烂的外在视觉气象,也是汉字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存骄傲记忆,更是当代华人朝朝暮暮的幻灭脆弱梦想。
无限游戏:掷骰子
展期:2月12日—3月28日
地点:深圳市南山区文昌街3号华侨城创意园北区A4栋206
“世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可称为有限游戏,另一种称为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摘自纽约大学宗教历史系教授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有限游戏至始就预见了结局的可能性;无限游戏不停地在自我延续,所以没有尽头也没有了结局。其不断逾越边界使之不能再以胜负作为衡量的尺度,相反“过程”被显现得尤为重要。相比有限游戏的过程它充满了不可预测性,正是主观和客观意识边界的一种交集和互动,也是不断推翻和重建边界的一种思考。那些不可预测的恰恰带领我们一次次进入一个个更新的世界。
《无限游戏:掷骰子》是棱画廊2023年的第一个展览,由棱画廊与WAS艺术中心共同举办。同时也是《无限游戏》中国巡展的第二站。汇聚了五位国际青年艺术家的近作,展现了这场游戏的实验性成果,他们既是和大众别无二致的普通玩家也是个体独一无二的游戏创造者。展览借用了“掷骰子”这个耳熟能详的游戏作为概念。在掷出的那一刻便是拥抱了下一秒的不确定,在未知的过程中追寻更多的可能性。从而展开一段参观体验:思考艺术家在这个展览乃至所谓的无限游戏却有限的空间里的身份和角色;亦思考剥离展览后,无限游戏的概念在个人与群体、社会以及更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应用。
浮世万象——中国版画博物馆馆藏浮世绘艺术展
展期:2月14日—3月14日
地点:龙华图书馆展厅
由深圳市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中国版画博物馆、深圳市龙华区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承办的“浮世万象——中国版画博物馆馆藏浮世绘艺术展”在龙华图书馆开展,展览汇集了葛饰北斋、喜多川歌麿、歌川广重等16位日本浮世绘各阶段主要大师的59件代表作品。富有东方意蕴的美人图、自然山川、人物劳作等不同题材的作品在“浮世万象——中国版画博物馆馆藏浮世绘艺术展”上展出,全方位展现浮世绘艺术的丰富性和历史价值,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这颗东洋艺术明珠的魅力。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即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间版画艺术。早期受我国明清时代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影响较大,其后西方绘画中的阴影法、透视法等技巧也为日本画家所借鉴,并被巧妙融汇进浮世绘的风景画中。它与我国古代版画的画印方法相同,由画师、雕师、拓师按顺序分工合作来完成。浮世绘描绘日本江户时期的人情世态和习俗风物,随着复兴景气,作为展现生活百态的通俗艺术,令民众喜闻乐见,因此具有了享受现世,肯定当下的意味。
ECCE HOMO 我的形状——毛嘉个展
展期:2月14日—5月7日
地点:至美术馆
至美术馆开启春季新展,在粉饰一新的展厅空间中,展出25组新工笔画及1组雕塑作品。毛嘉以观念表达为引领的新工笔绘画,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他经历了从巧密精细刻画他者到静观内心描绘自我的实践之路。摒弃极为纯熟的工笔人物绘画,坚定地选择新观念工笔画的创作道路,是毛嘉自我慎思并笔耕不辍的结果。他未因强调观念而消解艺术,着眼处可见线条的精谨细致,一根根线条引领观者的眼睛去抚摸着思想的轮廓,此刻空景无人,但绘有我。
极简主义的高原——史万杰油画作品展
展期:2月15日—2月26日
地点:深圳美术馆
史万杰画青藏高原,神圣而纯粹。高原的安静,就像无风的午后;西藏的鲜亮,就像灿烂的梦中。这一切都在史万杰画笔下变成定格的图像,直视内心、直视永远。羊对藏族同胞来说,既有养育之情,也有天地之恩。而史万杰要使羊的精神像青稞一样生长,生长出纯粹和神圣。羊在史万杰的笔下获得了灵性与神性,画框几乎成了羊出没的草原。史万杰将单一的色彩,比如红、比如蓝、比如绿,像汪洋一般铺满画面,仿佛绝对的精神只能有一种颜色承担。都说大道至简,而在史万杰看来,这种简可以简成唯一的色彩、唯一的精神、唯一的意义。
“喂,能不能不要长大”
展期:2月15日—4月27日
地点: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园A4栋101-102
WEG维格列艺术联合四位青年女性艺术家,邓淑明、张潇方、禹露、fan芳,倾情呈现主题群展《“喂,能不能不要长大”》。在疫情过后的第一个暖春,展方把四位来自天南海北的艺术家联合在一起,希望通过她们所创作出的童趣可爱,作为一份礼物回馈给广大观众,治愈大家的心灵。四位艺术家以他们熟悉的媒介与方式,回望各自成人路上所经历的明与暗,并将其于画布上反映。人生就是一场冒险和旅行,让我们跟随四位艺术家进入她们心中的世界,来一次奇妙旅行。无论身处何方,心在何地,眼目光明,心喜悦。
静物——赵耀斌作品展
展期:2月17日—2月28日
地点:深圳市福田保税区T8旅游创意产业园111号ARTπ空间
写实主义绘画,一直就没有离开我们,作为青年艺术家赵耀斌是为数不多的后来佼佼者之一。
赵耀斌的静物系列,不是机械描摹,而是用绘画语言表现细腻真实的质感、色彩,以及观众能感受到的蕴含其中的艺术家的情感,同时带来宁静的审视和思考。这样的写实,超越了油画材料的极限,挑战着视觉神经,具备了照相写实主义所乏的生命和灵念。正如脱离技术谈艺术,艺术只是空中楼阁一样,“静物”系列不是任何艺术家具有时间和耐心就能达到的程度,是以技术为基础,历经艺术提炼的作品。这些作品,重返传统,寻找平静,传达了古典的审美观念,相对当下 浮躁的艺术界,无疑是一股清流。艺术家赵耀斌是中国写实油画画家,擅长古典写实绘画,以写实静物见长,多幅作品被各大美术馆及私人收藏。本次展览展出赵耀斌创作的静物系列精选作品共10余幅。作品是从艺术家的视角,反映出对当下事物的理解、对生活的体会感悟,表达其内心真实的感受。看似是静物,但依然与当下社会有关联,同时跟时代也有关联。
“南山情•资源景”全国摄影大展
展期:2月17日起
地点:南山博物馆三层四号专题展厅
本次摄影大展由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指导,《大众摄影》杂志社精心策划承办。大展自2022年8月8日面向全国征稿,至11月20日截稿,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摄影家投稿近3500余幅作品。通过初评、终评两个环节,最终评审出100幅优秀入展作品,其中“南山情”主题作品48幅,“资源景”主题作品52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生动反映了南山区对口帮扶推动资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讲述了资源县山清水秀的千姿百态。
为了展现南山山海相依、城湾相融的宜居宜人图景和蓬勃向上、创新追梦的奋进画卷,大展还精选了50幅由南山摄影家拍摄的南山美景作为特别板块呈现给观众。
世界上的某个地方:2023阿根廷经典修复电影展·深圳站
展期:2月25日—3月7日
地点: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从创建开始至今,百老汇电影中心(简称BC)的展映一直将目光注视于世界各地,力图以影像为介质将观众的视野引领向世界上更远的地方,早在七年前起,展方就已将目光投放在了另一半球的拉丁美洲,并开始试图寻找筹措拉美电影展映的可能性。直到2020年年底,五年过去,终于有了些许眉目,决定着眼于“世界的尽头”阿根廷,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选片、选题。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展方又开始了联系合作机构阿根廷电影导演协会与阿根廷视听数码修复实验室的茫茫长路。语言的限制与工作节奏的巨大差异,都让“取片”之路困难重重。但好在锲而不舍的坚持与多才多艺的影迷的外援帮助,终于在某一天,相隔11个小时的时差,打通了世界另一端的电话,并在此后间歇性的联系与不断的小风波中,促成了这一影展。
2022年,尘埃落定,突破地缘的限制与语言的重重障碍,展方终于将几部阿根廷经典影片带到大家面前,并定题“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而今年的阿根廷影展也仅仅是一个开始,这意味着未来还将在南美大陆这一广阔的艺术土地上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与开发,将拉美世界其它国家的更多经典作品带到大家面前。
青年视界——2022深圳青年美术大展
展期:3月3日——3月31日
地点:深圳红立方龙岗区公共艺术馆
深圳是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当代艺术的发展在各个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拥有不同身份和背景的新一代青年艺术家群体聚集在这里,选择了丰富多样的创作形式以表达对自身与社会环境的观察探讨与思考。艺术作品表达呈现的差异化反映了当代深圳青年群体在艺术实践和观念上的开放性、包容性特点。
“深圳青年美术大展”是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支持,深圳美术馆、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办,面向社会公开征稿的系列青年美术展览。本届“青年视界——2022 深圳青年美术大展”共收到投稿作品1703件(组),通过评审委员会依据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行评选,最终选出120件(组)作品入围展览。这些入选作品呈现了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影像、新媒体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媒介。展出同时,主办方还将组织艺术评论家、嘉宾与艺术家参与展览研讨会,共同探讨关于青年美术创作的相关议题。
——香港——
总相宜︰清代广东金属胎画珐琅特展
展期:至3月27日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正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办的“总相宜︰清代广东金属胎画珐琅特展”,是香港首个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美术推广项目,精选了中国香港与内地收藏的170多套清代金属胎画珐琅、相关瓷器及画作展出。画珐琅是一种在金属、瓷器、玻璃等胎体表面,按设计图案绘画各色珐琅釉,然后入炉烧制,巩固珐琅釉于器具表面的工艺。康熙晚年,来自欧洲的商人、传教士首度将欧洲金属胎画珐琅制品作为礼物带入中国,献给皇帝及官员。这些源于西方的画珐琅艺术品引起康熙皇帝极大兴趣,使他在造办处特别设立“珐琅作”,借鉴中国古老的瓷器制作技术及经验,集合来自广州、景德镇,以及熟悉珐琅、玻璃制作及绘画技法的西方传教士,在金属胎(主要是铜和金)、玻璃胎、紫砂胎和瓷胎上烧制绘画珐琅,创作画珐琅装饰品和陈设品。画珐琅作品融会中西技法及题材,主要为皇家器用、赏用品,或外销商品。除了两岸故宫及广州、香港地区的少数博物馆外,内地传世广珐琅或广彩不多,大众很难有机会接触上世纪或更早时期的画珐琅作品。本次展览展示广珐琅发展史的同时,希望能凸显画珐琅的制作方法、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及多元的绘画技法等,让观众从展览得到更多启迪。
菠萝核 : BOLOHOPE
展期:2月18日—4月6日
地点:汉雅轩
《菠萝核 : BOLOHOPE》谨订于2023年2月18日在葵涌汉雅轩开幕,带来广州艺团“菠萝核”携手“阅览室”最近参展“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的作品,并推进为香港特别准备的创作。“菠萝核”把汉雅轩改装成“客厅”和港式“茶餐厅”,把作品嵌入于用餐场景,并透过多场“周末表演”去分享食物与餐饮记忆。
“菠萝核”的创作包罗万有,涉及绘画、缝纫、情景喜剧、装置和表演。广州的艺术氛围基本趋于务实与多元化,但菠萝核不以展览和“艺术体制”为终极目标,他们着眼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日常生活有很多被低估的“艺术”,比如煮饭、种植、缝纫、家务和养育小孩。“菠萝核”成员有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自小都将港台电视剧作为了解世界、想象未来的窗口。他们的创作正好体现了2000年代以来,粤港两地大众文化互动的经验和结果。
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马含章
编辑:周佩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一周观展指南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