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是近些年来经久不衰的热门赛道,无数巨头接连下场,新技术与新产品进展不断,而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之一的自动驾驶更是备受关注,在国内外接连引发热议。
此前,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就有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此领域提出了提案与建议,而现在,2023年全国两会将至,这些建议提案是否得到了回复?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过去一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共答复了10余条该领域的提案和建议,包含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自动驾驶立法、新能源车电池回收、换电基础设施标准化等多个细分赛道的具体问题。
在过去一年,全国多地开始探索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运营,或是出台地方立法,或是批准部分企业在特定区域开展自动驾驶车辆商业化运营。那么,如何从政策层面监督、促进自动驾驶领域,又如何加速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就成了代表委员们较为关注的议题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就提出了《关于加快自动驾驶相关立法的提案》,对此,工信部回复,将会联合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推动加快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
具体的,工信部将会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增加具有自动驾驶功能汽车上路测试和道路通行等相关要求,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也将配合银保监会指导保险公司根据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需求研究新的保险产品,使得自动驾驶运营在保险、事故处理等方面也有法可依。
此外,2022年12月31日,持续13年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的终止,也使得不少人产生了忧虑:补贴退场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将如何“续航”?新的消费支持政策又应怎样做好衔接?
就此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小康集团创始人张兴海就建议,将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延至2025年。
对此,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将会完善支持政策,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购税优惠延续等政策,优化《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做好与补贴退坡的有效衔接。同时,也会组织编制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为行业企业提供指导。
说到新能源车,或者说电动车,那么“电池”一定是其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作为电动车的“心脏”,电池为汽车后续的驾驶和运作提供了必要的动力,但同时,也浮现出了不少问题。
就像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提出的《关于建立和推行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标准化的提案》,“换电”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所谓“换电”是指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进行更换,以满足车主的续航需求,是一种将车和电池分离进行补能的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换电技术都不受重视,特斯拉也曾因为成本问题而放弃了换电模式。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全面爆发,高速公路“充电难”的出现,“换电技术”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对于曾勇的提案,工信部表示将主要围绕三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工信部将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根据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GB/T 34013-2017)等标准制修订工作,进一步缩减优化动力电池规格尺寸,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第二,工信部将根据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换电标准化工作,加快开展换电电池包、换电接口、换电机构、通信协议等标准制修订,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创新应用。
第三,工信部将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联合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等相关部门积极搭建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打造产业协同创新的枢纽和生态系统。
除了“换电”之外,新能源车的电池回收也受到了委员们的重视。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清大筑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许进就提出了《关于积极推进新能源车锂电池回收的提案》,其中写到了关于加强回收报废处理过程的规范化管理、解决二次利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等建议。
工信部对此回复表示,将加强动力电池流向溯源监测,对规范条件公告企业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培育壮大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引导提升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化发展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海口海关关长施宗伟也就此问题给出了提案,他在《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提案》中提到了关于健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全生命周期产业培育、全面构建面向消费者的电池回收网络等建议。
对此,工信部表示将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总结,遴选推广一批典型项目和商业模式。推动有关各方整合力量、盘活资源,优化回收网络,提升回收服务能力。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有关政策、标准的社会宣传,强化公众规范处理退役电池的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采写:南都记者杨博雯
编辑:蒋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3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