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灭杀率99.99%?“消毒神器”的真相来了!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02-24 19:02

近两年,家庭消毒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但如何正确消毒

大众也是一知半解

这就给商家提供了“可趁之机”


750x381_902a31aceccbc87e.jpg


不少商家推出多种号称能够“杀菌消毒防疫”的消毒产品,包括除菌消毒卡、蓝光雾化消毒枪、空气消毒机、空气消毒卡等,宣称“新冠灭杀率99%”“1米范围内,360度覆盖”。从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部分产品甚至月销量超10万件。

很多人出于对防疫安全的考虑去购买一些“消毒神器”,可这些所谓的“消毒神器”的实际作用究竟是否真的如宣传所说的那样?

750x381_3cdbc0ef642e92ef.jpg空气消毒卡?

当心被灼伤!


在商家的宣传中,这些空气消毒卡是“海外进口”,只需一张就能有效防范新冠病毒,有效期甚至长达一个月。


440x692_a55546663416a75f.jpg

图片来源:淘宝

据商家称,消毒卡缓慢散发的气体会结合空气中的水分,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微量二氧化氯,二氧化氯可吸附并穿过病毒的衣壳蛋白损伤核酸(RNA或DNA)基因组,有效阻止病毒复制繁殖,达到消除细菌的作用。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健康家电检测中心对空气消毒卡进行的一项除菌效果试验显示,每片消毒卡所含的二氧化氯气体发生剂在3克~15克之间,在大多数日常生活环境中,达不到杀菌消毒的有效浓度

3立方米的试验舱内,距离空气消毒卡远的地方除菌率仅有9.75%,距离近的地方除菌率也只有12.13%。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主办的科学辟谣平台此前也发布文章,明确指出“二氧化氯贴片可在身体周围形成一个‘保护屏障’,辅助拦截病毒感染”为谣言。

1080x244_2b66209c14bfa6bb.jpg


事实上,类似产品早在2013年就在海外出现过,如日本就曾经爆出过消毒卡造成化学灼伤的新闻。

同年2月,日本相关部门专门发布调查报告,指出消毒卡对人体的危害,消费者应该停止使用相关产品。

750x381_34c9b74e7647966b.jpg


因此大家也不要“病急乱投医”,当心被骗财还伤身!

蓝光雾化消毒枪?

或存在火灾隐患!


提起蓝光,容易联想到紫外线杀菌消毒的功能,而在商家的宣传中,各种“纳米雾化”“B-Ray”“强蓝光”等高级词汇被安在蓝光雾化消毒枪上,消费者被这些眼花缭乱的介绍迷昏了眼,被忽悠着购买了这些所谓的“消毒神器”。


853x238_edfead998e296a06.jpg
853x272_fc09eaf61f0e3dad.jpg
图片来源:微博

然而所谓的“蓝光”真的具备杀菌消毒的功能吗?对此,南京市中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医师谢发仁给出解答——“蓝光”确实有一定的消毒作用,但短暂的照射时间一般达不到消毒作用。

而“雾化”也只是商家为了宣传而营造的概念,一般而言,使用酒精擦拭或使用其他消毒药剂大面积泼洒效果会更好。

750x381_0566db612a38a4a9.jpg

此外,这些蓝光雾化消毒枪还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

北京通州区消防救援支队新闻宣传科副科长祁兴龙表示,“如果里面放的是酒精。当酒精喷出后,每一颗雾化的酒精都在充分接触氧气,羽绒服、化纤材质、毛料材质的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容易产生静电,当出现热源、火星,很容易点燃酒精起火。”

有消毒需求的消费者可要理性种草,不要被商家夸张的宣传迷住了双眼。

空气消毒机?选购时需谨慎!


从2022年12月初,“空气消毒机”的搜索指数就不断攀升,越来越多人抢购空气消毒机。市面上各种“负离子杀菌”“紫外线杀菌”“臭氧灭菌”“循环风消毒”功能的空气消毒机随处可见。


本来开窗通风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花成千上万块来解决。所谓空气消毒机究竟是不是智商税呢?


864x536_09bad4093295c76a.jpg

图片来源:百度

不少网友表示,他们正是为了防范新冠病毒才买的机器,但对于机器是否起作用却是一知半解,但至少相比空气消毒卡、蓝光雾化消毒枪而言,后者显得更加科学。

据了解,空气消毒机被卫健委定位为消毒器械类产品,相比空气净化器,消毒机额外添加了等离子、紫外线、臭氧、光触媒等消毒技术。空气消毒机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用来保持无菌环境。

因此称它为“智商税”并不妥当,在杀菌消毒方面,空气消毒机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市场上鱼龙混杂,部分产品可能只是宣传有消毒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罢了。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此类产品时需要擦亮双眼。

不过有观点认为,普通家庭花大价钱买一台机器,不如开窗通风性价比更高。不少专家也建议家里要定时通风,在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同时,降低室内病原体的浓度。

那么对消费者而言,如果正确进行家庭消毒呢?专家表示,家庭消毒应当遵循“清洁为主,消毒为辅”的原则。目前比较常见的消毒产品如84消毒剂、75%酒精和次氯酸消毒液等都具备消毒能力,家中可以常备。

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正确应用消毒产品。同时,专家也建议,消费者要提升个人防护和正确消毒的安全意识,在防疫时多一些科学和理性。
750x381_b590a64ae4da3b7f.jpg
南都健闻(nanduijk)报道
策划 文案|揭琪 实习生林耀康 南都记者李文对此文亦有贡献
资料来源:工人日报、现代快报、河北青年报

编辑:揭琪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