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博物馆里大多数瓷器是海捞瓷,眼前这个展柜的藏品则主要是出土瓷。这里可以看出元青花所用的青料不同,国产料为低铁高锰,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高铁低锰,呈色青翠浓艳,呈铁锈斑的效果”。梅林中学学生讲解员正在为参观者介绍青花瓷的特点和制作工艺,经过一学期的博物馆课程,他已经对青花瓷的特点了如指掌。
始建于2013年的梅林中学青花瓷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集博物馆、美术馆、校史馆于一体,藏品共计164件,横跨元明清三个时期,近百种造型。开馆至今,梅林中学青花瓷博物馆已经成为梅林中学一张闪亮名片和福田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该博物馆所有青花瓷藏品均来自同一个人。2019年,梅林中学原美术科组长李廷贵老师在退休之际,将自己珍藏的164件青花瓷藏品全部捐出,作为博物馆的馆藏,至此,梅林中学博物馆正式变身青花瓷博物馆。
青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在梅林中学打造青花瓷博物馆,也正是放大青花这一传统文化符号,延伸其内涵,传递给下一代。“这160多件藏品基本没有重复的造型,从中可以了解到青花瓷在元明清三代发展繁盛的完整历史,作为一个青花瓷的专题博物馆,相信这是全国中小学校园里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李廷贵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支撑,而青花瓷博物馆正是一个落点,让传统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
博物馆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是教科书所无法呈现的,是学生学习的好地方。如何利用好这样一座内容专业化、展品众多的博物馆,为高中生设计、选择适合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方法,让博物馆学习成为有效、有趣的学习资源,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梅林中学从“博物馆+”出发,开展一系列丰富的教学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独特方案与路径。依托青花瓷博物馆,梅林中学将青花瓷和学科知识结合在一起,通过带领学生“解青花、探青花、话青花、写青花、创青花”全过程学习,掌握艺术、人文多领域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研究、探讨,衍生创造出更多的美学元素,提升了美学素养和人文底蕴。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梅林中学的学生们能结合时代特征,去区分不同朝代的瓷器,通过瓷器纹饰,图案所描绘的内容,推测工匠或者当时人们的审美,探寻出瓷器背后中所蕴含的古人世界观。从一开始懵懂,到后期为参观博物馆的同学现场讲解,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文物的魅力。
课程的主持人黄晓宇老师说:“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创作成果显著,超出预期,学生通过将青花瓷和语文、青花瓷和美术创新联系在一起思考,不仅开阔了眼界、思维,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提升。”
梅林中学博物馆课程的推出受到高度认可,先后获得教育部校本课程推进建设项目年度优秀课题、中小学“好课程”、福田区品牌课程等奖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副处长张广斌,在了解课程的目的与实施路径后,兴奋地说“通过青花瓷课程发挥育人功能,助力学生发展成为有宽厚温和底蕴的人,这是令人幸福的研究”。此外,福建师范大学胡泊教授也将自己的“综合人文学习”科研基地落户梅林中学青花瓷博物馆。“这是我们在深圳的首个科研基地。在梅林中学的博物馆系列课程中,我们看到了用美术学科引领其他学科,将来自生活的青花瓷还原到生活里,这种美育探索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
福田教育坚持“五育并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依托人文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充足的教材资源,让学生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并将所学应用于生活。
像梅林中学外,福田还有很多学校开发立足校情的校本课程。坐落于笔架山下的华新小学,依托笔架山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了以“绿色生命教育”为鲜明特色的绿色校本课程,先后开发了“绿韵笔架·诗意市场”“绿韵笔架·语文闯关”“绿韵笔架·足球联赛”“绿韵笔架·数学节(英语节、艺术节)”“绿韵笔架·开学游园”“绿韵笔架·冬季长跑”等活动课程,让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与自然息息相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位于福田中心区核心位置的天健小学因临近关山月美术馆,也一直与关山月美术馆“共享共创艺术之美”,自建校起,天健小学老师们就多次组织学生到关山月美术馆上美术课、上语文课。
文:朱晓芳
编辑:罗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