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发布《2022微信品牌保护报告》。报告显示,2022 年度,微信品牌维权平台累计收到共计 22.3 万件涉仿冒品信息投诉,这一数据较 2021 年度同比下降了 24%,根据品牌权利人反馈的鉴定结果,品牌维权平台对确有违规的微信账号实施了警告、删除侵权信息、限制部分功能、短期或者永久停止提供微信服务等处理措施,2022 年度品牌维权平台累计共打击 5.8 万个售假账号(含个人账号、群聊、企业微信),较 2021 年度同比下降 16%。
来源:《2022微信品牌保护报告》
2022 年度,视频号累计收到仿冒品信息投诉近 4000单,微信法务团队审核后同步惩处了 2000 余个发布仿冒品信息的视频号账号,并清除超过 16 万条品牌侵权相关短视频;在直播场景,微信视频号通过品牌资质前置审核、动态巡查、机制提升、投诉处理、专项治理等方式主动封禁 1.5 万个售假直播间,处罚 1.2 万名主播。
“聚焦打假方面,随着新业态不断产生,新的挑战也在产生,典型如短视频、直播。其中短视频的特点是信息很丰富,在30秒时间内可以传递大量的内容。以前公众号,要一篇文章,现在一条短视频就能达到目的。而直播结束了行为就结束了,很难固定。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在想怎么样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产权保护经验,把相关新业态也能纳入到监管范围”,微信法务总监、品牌保护负责人黄汉章向南都记者表示,“比如加强对直播场景的管控。现在我们联合视频号的后台运营同事会做到7*24小时的巡查,对相关售假的直播间会及时进行掐播。”据介绍,针对视频号,微信采取事前拦截、主动巡查、事后打击、日常治理结合的专项打击机制,再配合公众教育机制的组合保护策略,持续提升治理能力。
对于公众号、小程序,微信方面采取了“前置保护,主动开展侵权名称拦截”,“畅通渠道,投诉系统全电子化”,“技术赋能,假冒多元化打击实现闭环”的治理策略。2022 年度,微信法务团队累计接收公众号、小程序商标侵权投诉总数达 9.7 万例,其中经审核后处理涉嫌侵权公众号(含文章)、小程序约 4.6 万例。
另外,自2020年起,微信品牌维权平台覆盖了企业微信和微信群聊场景,2022 年全年,微信累计打击了 1600 个利用群聊进行售假的账号;为了提升对集群式售假的打击力度,微信品牌维权平台于 2022年 7 月上线了群聊限制措施,被限制群聊功能的用户无法创建群聊、加入群聊或在现有群聊中发言。通过该项措施,微信法务团队能够切断侵权人继续实施集群式售假的渠道,有效保障品牌权利人的权益不受持续侵害。
报告披露,2022年微信对售假处罚规则进行了全面更新,包括:全面提高处罚力度,进一步细化规则定义,新增违规情节,新增处罚力度升级情节。历经两年多时间的阶段式内测,视频号鉴假功能于2023年面向全部已接入品牌维权平台的权利人开放。
“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的层出不穷,本质上反映出的是民众没有将无形的知识产权与有形的物权等同起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徐小奔表示,“微信所构建的品牌维权平台,是在努力克服执法权障碍的弊端,通过将权利人的维权需求、线索信息、证据信息等进行整合来固定证据,寻找侵权人,并对其进行侵权处罚,并通过及时将信息与政府部门共享的方式联合政府部门对知识产权侵权的犯罪行为进行精确打击,从而构建高效、快速的联动保护工作格局,既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合保护,也实现了公民个人、技术平台与政府执法机关的联动保护。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版交易的市场环境。”
但徐小奔进一步指出,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权利的保护范围从国内市场扩大到了全球市场,其中面临最大的障碍是执法权限边界。“一个国家法律权利边界只局限于自己的领土,这是基本的法律知识。跨境电商涉及全球性违法,特别是全球性采购,从制假到售假、到运输环节,发生在不同地域的时候,就涉及国际执法协助的问题,这个障碍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跟自由贸易体系保护当中需要有制度上的完善措施,需要有更强的多边/双边协议来完善知识产权区域性保护机制。”徐小奔称,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生效,未来日本、东南亚等几大重要市场在知识产权维权方面形成联合,跨境电商所导致的区域执法问题也会得到有效缓解。
采写:南都记者 马宁宁 实习生 张硕麟
编辑:田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