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4日是“国际HPV知晓日(HPV Awareness Day)”,意在提高公众对HPV的防控意识,保护女性健康。那HPV与宫颈癌到底是什么关系?面对市面上不同的HPV疫苗,应该如何选择,广东省、广州市预防医学会专家就此进行了专门的梳理。
宫颈癌:唯一能用疫苗预防的癌症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癌症流行病学的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60.4万,死亡病例34.2万.宫颈癌是23个国家的女性首位发病肿瘤,以及36个国家的女性首位肿瘤死亡原因,是全球第四大女性肿瘤,同年中国宫颈癌新发病例有近11万,占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的33.3%,位居全球第二,相比2018年增长约3.5%,居女性肿瘤发病顺位第六位;死亡病例5.9万,相比2018年增长约23.0%,居女性肿瘤死亡顺位第七位。无论发病人数还是死亡人数,我国均仅次于印度,为世界第二大宫颈癌疾病负担国。宫颈也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可预防、可治愈的癌症。可通过HPV疫苗的接种和早期筛查得到有效预防,不过目前我国的HPV疫苗接种率较低,据报道不足3%。
2020年11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规划2030年15岁前女孩HPV疫苗接种覆盖率达90%,包括中国在内的194个成员国首次一致承诺消除宫颈癌。为响应该战略,中国卫健委启动健康城市试点工作,主要以消除宫颈癌的行动为切入口,自2020年以来先后有多个省市开展了适龄女性免费接种HPV疫苗的工作。
早接种早获益
9-14岁人群应尽早接种
WHO 建议将 9-14 岁未发生性行为的女孩作为首要接种对象,应优先保证该人群的高接种率。现有证据表明从公共卫生学角度,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在免疫原性、预防 HPV16/18 相关子宫颈癌的效力和效果方面基本相当。
有研究显示,在初次性生活后,感染HPV的概率大大增加,46%的女性将在3年内感染上至少一种HPV,刚开始性生活时感染的风险最高,从初次性行为到首次检测出HPV感染的平均时间仅2.6月。中国女性初次性行为年龄呈年轻化趋势,15岁后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快速上升。有数据显示,我国15-24岁女性发生初始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7岁。研究提示,15-16岁有初始性行为的女性,发生HPV感染的危险性是21岁以上人群的2.55倍。开始性行为后HPV感染风险大幅增加,而HPV疫苗属于预防性疫苗,对已经存在的HPV感染没有治疗作用。HPV疫苗需要尽可能在性行为前接种,越早接种,疫苗效力越高!HPV疫苗能够降低疫苗相关型疾病风险,并且在从未感染过HPV女性人群中效果更明显,也就是越早接种,效果越好。有研究显示,青少年接种HPV后,相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诱导的抗体水平更高、更持久、亲和力更高。因此,在中国应该考虑在女孩第一次性行为之前,未暴露于HPV前,即世卫组织推荐的9-14岁接种HPV疫苗,以最大程度地阻断HPV传播。
接种不要等,双价疫苗性价比并不差
HPV 16型自身难以清除,且最易引发病变至CIN 3+, 且其在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感染率基本上都是最高的。HPV16型和18型是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在一项研究中,76.7%的鳞状细胞癌病例中发现HPV16,7.8%的患者中发现HPV18。因此,对16/18型感染的有效预防是宫颈癌预防重点。而HPV 6/11型感染不致癌,所致疾病为生殖器疣。在一苗难求的当下,与其一直等待错过最佳接种时机,不如优先接种货源充足的二价疫苗,其在预防宫颈癌层面已是最优选择。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编辑:王道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关注HPV疫苗接种 呵护女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