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警机事业奠基人王小谟逝世!曾创造中国雷达出口奇迹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3-03-07 14:38

3月7日,南都记者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因病医治无效,于6日14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王小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2日10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微信图片_20230307135944.jpg

王小谟。

曾任国产第一部三坐标雷达总设计师

1938年11月12日,王小谟出生于上海金山一个爱国军官家庭。1956年,王小谟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1年,王小谟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获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同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

1969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按照14所“成建制分迁”方式新建雷达研究基地的部署,王小谟投身到深藏在黔西南大山中的第38研究所的草创中,住在四面透风的油毡茅棚里,不仅食物匮乏,甚至连吃水都有困难,以王小谟为代表的一批科研人员就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开启了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时代。

“我从来不相信中国人会比别人笨。别人搞得出来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这个信念一直都在我心里,支持着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制雷达。”王小谟曾说。

1972年,王小谟被任命为国产第一部三坐标雷达——383的总设计师,克服地处“三线”、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极端闭塞和艰苦的不利条件,于1984年4月完成设计定型。383雷达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产三坐标雷达的装备空白,也使得三坐标雷达成为我国雷达设计研制的一个新领域,更对实现我国国土防空网从概略引导向精确引导的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5年,383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此后,按照王小谟发展出口装备创汇的思路,38所自主研制生产了JY-9、384等先进雷达,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不仅解决了38所迁建合肥资金匮乏的问题,完成了38所的“二次创业”,更创造了中国雷达出口的新奇迹。1995年,JY-9雷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造出中国自己的“争气机”

1992年2月,王小谟被任命为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时年54岁的王小谟由此开启了预警机装备的论证与研制之路,推动实现了我国国土防空网从地面向空中的飞跃,更是推动实现了我国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的重大转型。

预警机是一种机身上装着巨大圆盘状雷达天线的大型飞机。“就那个大蘑菇,以前我们别说造,就是从国外买回来再自己装到飞机上去都很困难。”王小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感慨。

1992年,我国正式启动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合作研制;1993年6月,王小谟调任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并出任中方负责人。研制过程中,王小谟创造性提出背负式、大圆盘、三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新型预警机方案,同时力排众议,坚持同步安排国内配套研制,使得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相控阵雷达收发组件、大型天线罩和系统软件等重大关键技术,将预警机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2000年7月,在西方大国的阻挠和施压下,外方选择单方面撕毁合作合同,我国预警机装备发展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王小谟坚持自主研制,大力推动国内立项。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就是以王小谟为代表的广大科研人员为之舍命奋斗、协同攻关的事业和信念。

在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成功立项后,王小谟提出了研制出口型预警机的设想,并于2002年1月起,开始了出口型预警机方案的论证,并亲任总设计师。2008年,我国同国外用户正式签署ZDK03预警机的研制合同。出口型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为我国预警机基于国产飞机平台实现“小平台、大预警”的跨越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出口预警机的国家。

2013年,王小谟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获奖代表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发言时,王小谟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儿事。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整个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采写:南都记者 郑璇真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逝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