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应对极端天气提高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03-11 16:10
微信图片_20230220182145.jpg

两会●高见

每年一到雨季,一些地区就上演 “城市看海”“市里划船”。这些形容城市内涝的段子背后,反映出城市基础设施无法应对多变天气的短板,潜藏着巨大风险。除此之外,近两年由于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部分地区电力供需紧张导致频繁断电,严重影响生活。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提高适应城市气候变化的能力愈发紧迫。

202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的提案》,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

近日,南都记者专访张兴赢,谈谈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城市内涝和断电等事关民生的热点问题。他认为,气候事件凸显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城市风险问题,都市圈发展规划需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同时,提升适应能力不仅是基建问题,也需要提高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认知。

张兴赢.jpg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

谈应对城市内涝

强化城市内涝气象风险监测预警,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南都:在应对城市内涝风险方面,气象部门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兴赢:我们强化了城市内涝气象风险监测预警。目前,国内109个大城市中,有95个城市开展内涝气象风险监测预警业务,77个城市气象与应急、水务、住建、城管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39个城市联合发布内涝气象风险预警。

为了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各大城市气象部门聚焦“交通、水、电、气、热”等城市公共服务场景,积极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点对点对接,推进构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灾害风险指标体系,开展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数字化城市气象服务,推动将气象服务融入行业决策和生产管理全过程,提升气象服务效能。截至目前,广州、杭州、南宁、银川等59个城市将气象部门纳入精细化管理协同联动机制成员单位,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产品接入城市精细化管理系统平台。

南都:此前一些地方遭遇极端天气时,气象部门已经发出预警,但城市应急反应滞后。如何让气象预警有效发挥作用?

张兴赢:首先,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各地气象部门围绕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叫应服务机制、预警信息发布、停工停课停产机制、风险评估区划、防御体系建设等方面,推动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制修定气象防灾减灾有关条例、办法、方案等540余项,建立形成“监测-预警-叫应-处置”常态化气象灾害预警工作闭环流程。

其次,针对灾害性天气“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关键时间点,结合服务需求和工作实际,不断建立完善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气象预警在防灾减灾中的先导性作用。

pic_1225845

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的运维工人用无人机对输电线路进行巡检。新华社发

谈电力保供问题

极端天气增加电力断供风险,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南都:夏季即将到来,不少人担心近年来的缺电现象会重现。电力短缺会成为常态性问题吗?

张兴赢:去年夏季,我国出现罕见高温天气,华东华南西南等地电力供应和用电负荷屡创新高,水电大省四川遭遇高温干旱双重影响,电力供应紧缺。这都是极端天气影响电力供应安全的实际案例。

随着我国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过程中能源结构的变化,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出力也会受天气影响。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能源供应短缺的风险可能会更大。比如电力负荷端需求将会增加,供应侧不同类型电源生产、运输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南都:以电力运输为例,极端天气条件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张兴赢: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分布不均衡,需要跨省跨区的电力协调互济,跨区域输电工程是提高电能配置效率与加强电力充足供应保障的重要抓手。

但是,电网及密集输电通道受大风、暴雨、雷暴、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影响严重,造成输变电线路出现大范围的断线倒塔事故,导致大范围大面积停电限电,包括重要交通枢纽及设施等的供电中断,严重影响电网安全。

南都:如何防范供电中断风险?

张兴赢:气象部门将做好面向电网安全及密集输电通道的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增加线路沿线的气象观测站点,加强重大风险早期识别、态势研判、影响分析和风险预警等技术研发,强化输电通道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风光水优化配置的评估预报技术,为风光水跨区域互补及联合调度提供依据。同时,要开展可再生资源储量评估,摸清各区域资源禀赋特征,结合区域电网互联、需求侧负荷响应等方面,为能源布局优化提供科技支撑。

谈韧性城市建设

重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运用人工智能等提高治理能力

南都:为什么要在提案中呼吁加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

张兴赢: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人口和基础社会设施等大量聚集的城市。郑州特大暴雨、连云港龙卷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凸显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城市风险问题,都市圈发展规划需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提高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需求更为迫切。然而各地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决定了适应气候工作几乎没有现成的“作业”可抄。此外,自上而下的量化考核指标的缺失也让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进程变得艰难而缓慢。正因如此,呼吁重视城市适应气候的工作才显得更为重要。

南都:城市要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张兴赢: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在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上未雨绸缪,留有一定的“冗余度”和弹性,也意味着要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公共卫生和健康体系等,同时还需提高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认知。这些适应行动需要对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进行精细化评估,而这又是建立在气候监测系统建设、气候适应理念更新、强大智力资源支撑的基础之上的。

除此之外,需要强化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城市水资源、能源、交通等保障设施的影响研究,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相关行业建设的技术标准规范,以完善城市暴雨、大风等相关工程建设与防范标准,提高沿海城市海平面变化相关防护设施的设计要求,加强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建设与供水保障等,提高城市韧性。

南都:未来如何加强韧性城市建设?

张兴赢:下一步,我们将开展城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隐患排查,强化重大气象灾害以及次生衍生灾害的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机制,构建精准直达和广泛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推动建立健全面向社区、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和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城市天气预报水平,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

加强城市气象研究院能力建设和城市过程、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相互作用研究。开展城市气候变化对城市基础设施、能源、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等影响和适应对策研究,提高对城市气候风险的认识。加强信息共享,普及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加强公众自我防范意识,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技能。

南都: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火热,如何运用这些数字化手段?

张兴赢:我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提高适应能力建设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城市气候风险精细化管控和治理能力。推动气候变化风险预警与城市信息化平台建设对接,强化预警信息及时、快速发布。落实和深化行业间数据资源共享,发展网格化、智慧化、专业化、信息化服务技术,提升城市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灾害的能力。


南都两会报道组出品

策划:程姝雯 潘珊菊 蒋琳

统筹:梁建忠

采写:南都记者 郭若梅 宋承翰  见习记者 王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3全景看两会
聚焦2023全国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