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常见于老年人的肿瘤疾病发病率正逐年攀升,多发性骨髓瘤便是其中之一。它是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堪称银发族的“血液杀手”。
每年三月是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关爱月。患者如何做到疾病的早期诊断?目前有何创新性治疗方案,可以做到个性化精准治疗?为此南都记者采访了广州多位血液科医生。
临床表现复杂 漏诊率高
多学科会诊帮助早期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这是一种由浆细胞增殖“失控”所导致的恶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环境因素的改变及检测能力的增强,让多发性骨髓瘤在我国越发常见。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夏忠军教授介绍,在临床上,医生习惯将它的核心症状称为“CRAB(螃蟹)”四大表现。C代表高钙血症、R代表肾功能损伤、A是贫血、B是骨病。
需要警惕的是,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复杂,且早期症状容易与一些老年常见病混淆,因此患者很难想到这是血液系统疾病引起,而辗转在骨科、风湿免疫科或肾内科求诊,导致大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初诊时误诊、漏诊率偏高。
这样一来,患者如何做到疾病的早期诊断?
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钟立业教授,在2015年回国后,借鉴美国导师的经验,在医院组织了一个包括骨科、肾科、心脏等13个学科在内的小范围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多学科会诊)。
“MDT是诊断、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最合理的模式。”钟立业发现,通过这一模式,可以在复杂疾病患者首诊的时候,把患者转接至对应科室。这对于改善多发性骨髓初诊的误诊、漏诊情况及并发症的治疗具有非常大的推动性作用。
治疗方案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很多患者认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创新治疗方案应该后期再使用。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对此,夏忠军教授希望患者能尽早使用适合自己的药物。
“初诊及首次复发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两个黄金阶段。只有早期治疗缓解程度越深,之后的生存及平台期才会更长,后续复发的间隔时间也会更长,也能为后续的二三线治疗争取更多机会。”
患者年龄也与治疗效果高度相关,年龄越大,患者的耐受性越差,愈后也相对不良。
“由于年龄和并发症等种种因素,很多老年患者无法耐受足够剂量的化疗,而对于这类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尤其是老年虚弱患者来说,达雷妥尤单抗是一种相对友善、获益性高的创新药物,能有效帮助患者实现深层和持久缓解。”夏忠军教授说。
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魏永强教授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医保覆盖范围的持续扩大、药物可及性不断提升,可供患者选择的创新治疗方案也越来越丰富。
“现在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方面,有了达雷妥尤单抗这类免疫创新药,能够有效缓解病情、控制疾病复发,尤其是在进入医保之后,患者的支付率大概只占10~20%左右,已经能够给大部分患者带去长期的生存希望。”魏永强教授说。
据了解,达雷妥尤单抗已获批用于单药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2021年12月,该药作为抗癌新药正式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于2022年1月正式落地执行。
随着免疫治疗的普及
平均生存期延长两年
尽管它是一个容易被误诊,且发生率比较高的常见肿瘤,对于多发性骨髓瘤诊疗的未来,上述专家均持乐观态度。
“达雷妥尤单抗的出现开启了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新时代,免疫治疗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领域起到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夏忠军教授表示。
随着免疫治疗的普及,我国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案日益完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得以有效延长。魏永强教授提到,生存期从过去平均3-5年,到现在平均5-7年,甚至有的患者能达到10年以上。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达到这个疗效,并逐步迈向“临床治愈”的治疗目标。
“要想推动多发性骨髓瘤这一恶性肿瘤向‘慢病化管理’迈进,有赖于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钟立业教授呼吁社会公众提升对于疾病的科学认知,当发现自己出现了“螃蟹”症状时,一定要及早就医。只要规范合理就诊、坚持用药、定期复查和评估,执行类似慢病的长期管理,相信一定能够实现疾病的深度缓解,获得更有生活质量的长期生存。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曾文琼
编辑:杨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