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罹患肝癌的青年历史学者李硕,在朋友圈发文“提前告别”,淡然交代生死,引发一片唏嘘。其新著《翦商》,日前刚入选了豆瓣2022年度历史文化图书、广西师大出版社2022年度十大好书,让他收获“天才历史学家”的美名。
以周人灭商为题的《翦商》酝酿多年。2020年初,李硕还专门前往“周人发祥之地”周原(今陕西宝鸡)、西周都城之一镐京(今西安)等地探访,与他同龄的历史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王向辉曾全程相陪。接受南都采访时,王向辉仍能回忆起此行的很多画面,比如李硕一脚踏进泥泞的工地现场、在人迹罕至的博物馆痴迷地听讲解……他眼中的李硕,执着、有使命感,“他的著作并非只是浮光掠影的想象,而是包含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去一线调研获得的历史细节。”
王向辉(左二)、李硕(左三)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周原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素心人”的访古之行
2020年,李硕为写作《翦商》一书来到陕西,经研究生时期的同窗引荐,结识了治先秦史,并且和他一样有文学情怀的王向辉。“他来了以后,一看就是个‘书生’吧,戴个眼镜,穿得特别低调、朴素,身上到处都是泥,鞋上也是泥,非常接地气。”王向辉对南都记者回忆。
其时还在农历正月,游人稀少。李硕把4天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周原遗址、镐京遗址、老牛坡遗址、“文王大宅”基址……王向辉一开始也问过他,要不要到当地的景区转转?李硕一笑说:“不不不,咱还是先去博物馆吧!”
一行人冒雨来到了岐山县周原博物馆。“那是很小的一个馆,当天好像还停电了,工作人员拿着手电,一件一件地介绍文物。”在镐京遗址附近的考古所,也是相似的情形,“那里的考古发掘人员,给我们讲了陶罐的很多不同器型,说实话,我都听得有点乏味了,李硕还是一直在坚持听,以至于我们的晚饭都很晚才吃上。”
当时《翦商》的书名已有了,书稿也写了相当一部分,王向辉明显感觉到,李硕是“带着问题”来的。“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西周车马坑(今西安市张家坡村附近的车马殉葬坑),他抛出了一个关于军事细节的问题——武王伐纣之役,按现在的推测,应该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这时候黄河冰冻,周武王如何让他的虎贲军到对岸去,攻打殷商的首都朝歌呢?李硕的看法是,可能先把战车扔到黄河里,然后(人)靠水的力量泅渡过去。这个想法在学界好像还没人谈过,我们回去的路上还在探讨。”
在李硕的请求下,王向辉还请来西安当地的几名学者围谈,其中既有来自学术机构的专业人士,也有民间学者。
后来李硕把这段访古之行写进了《翦商》的后记:“春寒雨雪时节,纵论商周旧事,切磋上古学问,是写作期间一掬难得的开心,也让我想起钱锺书先生的一句话:‘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
“不算合群”的著述者
“客观地讲,李硕不算特别合群的人吧,可能他比较愿意自己思考。但是呢,也不是那种书呆子气很重的人。他人很好,交流起来无障碍。”王向辉对南都记者说。
《翦商》付梓后,王向辉也收到了李硕的赠书,阅毕颇为感慨。“这本书从上古的祭祀谈起,最后又谈到周公制礼作乐,而且大量使用了各种考古资料,把夏商周三代拉通,很有格局;既注重了历史细节的挖掘,又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其中的很多观点,学界不是说绝对没有人谈,但他能用比较新颖的手法来做,有一种悬疑式的风格,同时建构出了他自己的理念和逻辑体系,我觉得这是《翦商》很不错的一点。”但王向辉也表示,学术界对这本书的评价两分。可能在一些学者眼中,李硕的文史著作更近于“网红读物”。他没有足够数量、足够等级的项目和论文。他倾尽心力讲述的“宏大历史”,某种程度上不能契合学术共同体对于“术业有专攻”的要求。
或许正是这些原因,从新疆大学离职后,李硕没能如愿在其他高校或学术机构中,重新谋得一份相对稳定的研究工作。没有项目经费,他只是以专业作家的身份,探寻自己真正的好奇。王向辉告诉南都记者:“李硕对军事方面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他之前说过,要把战争史好好研究一下,不只是《翦商》所写的‘夏商之变’、《南北战争三百年》所写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还有后面很多……因为在他看来,战争就是一个重要的变局嘛。”
今年早些时候,王向辉最先从出版社的朋友那里听到了李硕患病的消息,“我给李硕留言,他也没有回复。”
其后得知,李硕已是肝癌晚期,王向辉很意外。回想3年前寒风中的跋涉,他总觉得李硕的体力和饮食,并没有异于常人。
“李硕老师是有热情,有使命,同时内心有光的一个人吧!”王向辉说,“他是在历史的缝隙之中挖掘故事。”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编辑:张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