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三万人,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发起全国过敏人群健康关爱行动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03-27 10:16

鼻炎、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尤其是常见、高发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殊不知,许多过敏性疾病通过早期筛查、诊断后予以正确的治疗干预,是能大大缓解症状,甚至能够有效治愈。

3月24-25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过敏性疾病精准防诊治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上,该专委会联合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联合发起全国性公益项目“呼吸健康万人筛查”——全国过敏人群健康关爱行动获得了广泛关注。据悉,该项目计划在今年7月前在全国30多所医疗机构开展,并结合实际为超过三万名过敏患者、过敏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工作,为后续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过敏性疾病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分享过敏原诊断、过敏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启动了中国过敏原流行病学调查项目。

WechatIMG713.jpeg

3月24日-25日,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过敏性疾病精准防诊治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在穗举行。

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病人群庞大

早筛项目启动一期将惠及三万人

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宝清教授表示,过敏性疾病是世界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影响着全球亿万人。据统计,仅是过敏性鼻炎就影响着全球4亿-5 亿人,过敏性鼻炎也被认为是发展为哮喘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大陆过敏性鼻炎自报患病率从2005年的11.1%上升至2011年的17.6%,6年增加了1亿患者,我国哮喘患者约3000万人,其中50%以上是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疾病如治疗不及时,往往会引发多种合并症和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预估数据显示:10%-2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虽然在接受症状缓解药物治疗,但并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在这些患者中,接受规范的治疗的不足十分之一。

WechatIMG714.jpeg

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宝清教授

为加强社会对过敏性疾病的认知,提高群众对过敏性疾病防范和及时治疗的意识,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携手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呼吸健康万人筛查--全国过敏人群健康关爱行动”,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医一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医一院)共同指导下,将联合全国30余家单位,在2023年3月-7月之间,为老百姓提供免费的屋尘螨、粉尘螨皮肤点刺筛查(SPT试验),受益人群预计超过3万余名。

“‘呼吸健康万人筛查’——全国过敏人群健康关爱行动已有30余家医疗机构参与报名公益筛查承办单位,覆盖地区包括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等多地的三甲医院。”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拓展部部长刘浚哲告诉南都记者,这还仅仅是第一期工程,未来还将结合爱鼻日、过敏性疾病日等主题日做好过敏性疾病的相关科普活动,进一步提升公众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

过敏性疾病防治关键

在于加强公众认知

据悉,我国变态(过敏)反应学科起步较晚,为了提升变态(过敏)反应疾病预防、科研和救治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尤其过敏人群的需求,在学术论坛上,专家们针对过敏原诊断技术、儿童食物过敏的诊断与治疗、儿童花粉症、脱敏治疗与过敏性哮喘的预防、哮喘生物靶向治疗进展、过敏性皮炎的外科手术治疗、荨麻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孙宝清教授针对我国目前过敏性疾病人群对疾病认知的现状,提出以下措施:增加宣传教育、强化医生培训、制定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参与、建立监测网络、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他呼吁更多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为过敏患者提供精准、有效的健康知识普及和疾病筛查服务。

WechatIMG712.jpeg

孙宝清教授针对我国过敏性疾病人群对疾病认知的现状,提出许多应对举措。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是首批承办“呼吸健康万人筛查”——过敏人群健康关爱行动的医疗机构之一,医院过敏防治中心主任刘光辉教授也表示,过敏性疾病的是一个多器官多系统的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正呈上升趋势。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最常见的过敏原就是尘螨,而在北方地区则以花粉过敏为常见。

“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富贵病,经济社会越发展、环境中的过敏原多了,过敏性疾病也就增加了。下一步,我们将走进深圳社康医院,将过敏性疾病的防治、筛查项目下沉到社区,从基础流调工作出发,用医防结合的形式制定过敏性疾病防治策略。”

WechatIMG717.jpeg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过敏防治中心主任刘光辉教授。

 

20%的人群会过敏

专业医生匮乏问题亟待破题

在我国近几十年取得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过敏性疾病作为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提升,其人群患病率超过20%。与高发病率相对应的是,我国的过敏(变态)反应学科专科医生人力资源却处于匮乏状态,尚难满足广大患者的医疗需求。

WechatIMG718.jpeg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常务副主任王良录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常务副主任王良录教授表示,截至目前,真正从事过敏(变态)反应领域的专业医生全国范围内不足300人,而兼职从事的也就2000人左右,过敏专科医生的缺口非常庞大。与此同时,医学生本科教育阶段开设过敏科目的不超过5家,从基础人才培养领域就存在较大缺口。

WechatIMG715.jpeg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高亚东教授。

“相对于过敏性疾病的高发病率、患病率而言,目前过敏性疾病临床防治现状就是‘缺医少药’。这和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敏性疾病的防治体系没有跟上有着一定关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高亚东教授表示,现阶段,很多患者往往被分散到了呼吸内科、耳鼻咽喉科、儿科、皮肤科、消化内科、急诊等领域,但这种分流往往只让患者的局部问题得到解决,而不是全身性地得到治疗、干预和管理。比如过敏性鼻炎合并其他过敏,患者可以在耳鼻喉科得到鼻部治疗,但其他部位往往无法被兼顾。

他建议,过敏医学的相关内容,无论作为全科医学的一部分还是内科医学的一部分,都应该独立出来,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就予以重视,并在医学生规范化培训阶段、专科医生培养阶段进行加强。

 

湿疹、荨麻疹高发

尤需建立正确认知

皮肤是过敏性疾病喜欢攻击的靶器官之一,老龄化、长期暴露在阳光环境、劣质化妆品或不当药物伤害等诸多因素都在让我们的皮肤变得敏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博士生导师、世界过敏组织(WAO)皮肤过敏专委会首席专家赵作涛教授表示,以过敏性湿疹为例,1岁前儿童的发病率可以高达30%-40%,而1-7岁儿童的发病率仍有12.94%。再加上庞大的急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率,成年人群体的微生物感染、肠道菌群失衡加上过度美容和清洁,也在让过敏性皮肤病增多。皮肤科60%-70%的门诊都在处理各类皮肤过敏问题。“以婴幼儿高发的湿疹为例,那是婴儿孩子在离开母体环境后,暴露在寒冷或干燥的环境后,而过度的清洁又让孩子丢失了保护层—胎脂、胎膜后出现的问题。”

WechatIMG716.jpe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博士生导师、世界过敏组织(WAO)皮肤过敏专委会首席专家赵作涛教授。

他表示,导致皮肤过敏的过敏原较多,可能是一些接触性的、可能是吸入性,也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的比如光线、冷、热。这些与过敏相关的健康资讯,都需要加强宣教,提升公众的认识,通过规避过敏原、及时治疗干预等举措来减少疾病对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

儿童食物过敏:

在重视食物过敏的潜在风险时

避免过度诊断和忽视食物营养

近年来,随着儿童保健意识的提升,我国临床领域发现的婴幼儿消化道过敏如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案例也在不断增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向莉教授表示,食物过敏是过敏性疾病的一种类型,多发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一部分孩子其免疫系统对普遍常见食物中的某些蛋白质成分,产生了异常的免疫反应。食物过敏患病率的增加,一方面与人们认知提高和医生诊断能力提升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诱发食物过敏的多种因素叠加相关。

WechatIMG711.jpe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向莉教授。

“食物过敏不仅本身危害儿童健康,还可能因为规避特定食物后造成儿童长期生长发育障碍和身心健康损伤。这需要儿科医务工作者急需重视和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规范诊治管理。”向莉教授表示,在容易导致儿童食物过敏的常见食物中,动物源性食物最主要的牛奶、鸡蛋、虾蟹贝类等,植物源性食物小麦、花生、大豆等,另外与饮食文化和过敏疾病特点相关的例如荞麦、各种水果和蔬菜等。

对广大婴幼儿家长而言,一定要早期识别食物过敏高风险婴儿比如父母亲患有过敏性疾病、早产或剖宫产新生儿、过早停母乳喂养或生后早期未母乳喂养的婴儿、家居环境因素暴露吸入性过敏原或有污染(包括香烟烟雾、室内燃料、室外污染环境条件等),应该在医生建议下进行有效的一级预防。

家长还应该早期识别发生食物过敏反应的症状,科学就医规范诊治,避免误诊误治,通过二级预防减少过敏疾病发展和加重。

对于确诊食物过敏的中重度患儿,遵医嘱治疗并存疾病,定期监测过敏免疫状态,学会和实践急性严重过敏反应突发处置措施。

“关注早期诊断的同时,避免过度诊断和忽视食物营养;在重视食物过敏的潜在风险时,不要轻易自行尝试不耐受食物,这是干预儿童食物过敏问题的关键所在。”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钟智威

编辑:王道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