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里的闺蜜迷上了一位主播,跟着主播买了所谓的特效药,结果就是个普通糖片,花了钱上当!”“我教一位农村老爷爷学习卸载APP,他开始非常抗拒,但学会之后马上高兴地打电话向女儿炫耀”……
一位是农村老年视频博主,一位是曾深入农村调查老年人数字生活的大学生,在3月27日举行的“数字适老,城乡共暖”首届农村老年数字素养建设交流会上,展开了一场生动的对话,以“一老一少”的视角讲述村里老人的数字生活难题。此次活动由南方都市报和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联合主办。
交流会上,刘欣然(左)和金苞娜(右)讲述村里老人的数字生活难题。
农村老人面临数字困境
畏难情绪强烈
交流会上,农村老年视频博主金苞娜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学生刘欣然分别结合自身生活情况、深度观察经历,讲述自家村里老人面临的数字困境。
金苞娜表示,自己可以熟练用智能手机聊天、发朋友圈、视频聊天,也喜欢拍短视频,还开了抖音账号“江湖大妈”。但村里其他老人的数字生活并不像她这样,会用的智能手机功能少,基本上只会最简单的刷短视频、看直播。刘欣然在去年深度观察老家村里老人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一方面,在调研的时候,老人们反映现在的智能手机语言表达和操作方式,与他们所习惯的座机按键完全不同,现在老人只能靠死记硬背,手滑一下、记错一点,点开别的界面就不知道怎么返回了。另一方面,老人们更怕点错了被骗钱。
金苞娜认为,很多农村老人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容易遇到网络诈骗。她谈到朋友看直播被骗经历:“我闺蜜前段时间迷上了一个主播,后来那个主播开始卖特效药,我闺蜜信以为真,还买回来了。结果就是个普通糖片,花了钱上当。”这件事也严重打击了闺蜜学习智能手机的信心。
刘欣然观察到,老年人用手机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没信心,进而出现畏难情绪。于是,老人们的沮丧很多时候都隐藏在“没有兴趣”“没有必要”的说法背后,常常被忽视。金苞娜对此表示理解,毕竟很多农村老人文化程度不高,觉得智能手机很复杂,自己也会有畏难情绪,不愿意跟上时代。但她不赞同这种心态,“我还是觉得心态应该开放些。”
建议年轻人多理解多沟通
消除老人顾虑
如何破解农村老年人的“数字障碍”?金苞娜和刘欣然均认为年轻人在其中可以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需要年轻人与老年人有更多的耐心和沟通。
金苞娜了解到,村里有很多独居老人,因为子女很少回乡下,所以玩手机就成为他们的寄托。他们本来有兴趣学习的,结果家里年轻人不鼓励,就打击了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
在这个问题上,刘欣然发现年轻人和老人的视角存在着许多错位。她进一步解释道:“很多时候,年轻人放心不下老人手里这把‘双刃剑’,所以在缴费、网购等各种功能上都跳过教学步骤,直接代替老人操作。还有,年轻人在为老人购买手机时就设置好了其要用的界面和功能,用什么软件查看新闻、下什么游戏作为消遣,在最开始时就已经被年轻人限定了框架。”这种种迹象,就会给老人传递出“老了学不会”的信号,而老人常常说没有兴趣,其实是想学习的,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刘欣然认为从年轻人的视角选定的娱乐功能,让智能手机从“功能性技术”变成了“娱乐化设备”,迅速吞噬了老人的闲暇时间,让他们无法驾驭,又深陷其中。
因此,她希望年轻人参与老人的生活日常,认为“了解老人浏览网络小说和抖音视频时在想什么和教会他们技术操作”一样重要。“只有在充分理解、平等沟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消除老人的疑虑,让他们愿意去了解什么是手机,他们又能从多样的功能里获得其所需要的东西。引导他们以更主动融入而不是被迫接受的姿态进入数字社会,享受数字建设的成果。”刘欣然建议。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统筹:邹莹 凌慧珊
采写:谢小清 熊润淼 袁炯贤 设计:李毅然 张钦
编辑:谢小清,凌慧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关注农村老人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