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至25日,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及广东省胸痛中心主办,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防委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医学会等多家单位和学术团体支持的“第15届逸仙国际心血管病论坛(CVF2022)”在广州举行开。会议聚焦了心血管领域前沿动态和最新进展,又突出了学科交叉和临床实战。
此外,会议强调心血管疾病仍是当前医学领域亟待攻克的重大任务,向大众普及心血管病知识、向基层传递新理念和新技术,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仍是我国居民“头号杀手”
心血管疾病仍然是我国居民的“头号杀手”。2019年我国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74%和44.2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因此,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学者需要开展深入交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严峻的挑战。
秉持“合作、交流、创新、提高”的办会理念,逸仙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自2008年第一届举办至今已有15个年头。每年大会都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交流讲学,展示心血管病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新成就,介绍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和转化医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该论坛在众多前辈和专家学者的倾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已发展成为国内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有影响力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
“逸仙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大咖云集,群贤毕至,专门设置了‘院士论坛’、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房颤动、基础及转化医学等高级论坛。”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说道。
本届论坛上,国内外著名心血管专家在各分论坛上分享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的热点,解读最新的指南。在“心律失常”论坛上,与会专家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年度研究,再到心律失常领域最新国内外指南的解读,提纲挈领,纵横捭阖;“心力衰竭”论坛上各位专家围绕心衰的前沿治疗策略如CRT、希浦系统起搏、TEER、CCM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热烈讨论了心衰患者合并房颤和室速的应对方案;“冠心病论坛”上专家学者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及循环支持治疗展开分析,并强调了强化血脂管理的重要性;“高血压”论坛对难治性、继发性高血压及高血压的并发症进行了剖析,描绘了去肾交感治疗的前景;“心血管病基础与转化医学论坛”由该领域卓有建树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介绍他们的新成果。
大会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胸痛论坛、房颤及心源性卒中论坛、结构心脏病论坛、心血管影像论坛、青年高峰论坛、医工融合论坛、新型冠状病毒与心血管论坛及病例论坛等,着重传递了心血管领域的创新技术与理念,同时追求与时俱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此同时还召开了“粤苏湘县域联盟交流论坛”“心力衰竭及器械植入病例大赛”“疑难心血管病MDT论坛”,由各不同医院专家分享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和管理经验,并鼓励青年医生分享临床中遇到的特殊疑难病例。
共筑心血管防线
推动先进技术向基层普及
近年来,得益于逸仙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交流成果,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不断突破创新,紧跟国际潮流,开展多项国内外领先的新项目、新技术,如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希浦系统起搏、无导线起搏器(Micra)植入术、PFA消融术等,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心血管内科于2021年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辐射并带动广东省及华南地区心血管疾病学科发展。此外,牵头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中国专家共识的制定。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我们在自身不断取得技术突破的同时,也积极发挥区域‘领头羊’作用,将这些新技术向省内外基层医院推广普及,希望可以造福更多患者。”王景峰教授说道。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样新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样新教授介绍,近日该院主办的“广东省第一届TEER沙龙”就是以“小班制”现场手术演示的教学模式,每期为10名左右来自广东省及周边区域的基层医院具有一定基础的术者及心脏彩超专家传授TEER手术技巧,为更多二尖瓣反流患者提供微创修复治疗。
王景峰教授透露,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正在新的海珠湾院区筹建“逸仙心血管病医院”,将亚专科优势集中整合,打造集心血管疾病多学科规范诊断、亚专科精准合理治疗、预防保健和科学康复于一体的服务团队,期望为广大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一站式的整合型医疗服务。同时继续借助逸仙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平台优势及影响力,助力广东省及华南地区的心血管学科高质量发展,共筑心血管防线,守护心脏健康。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张阳 陈煜阳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