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几位挖玉人在新疆和田洛浦县的山普拉乡偶然发现几幅毛毯,这些毛毯色彩鲜艳,最大的一幅长265厘米,宽150厘米,规格极高,其上织有古代于阗的文字与图案,仿佛诉说着昔日传诵在于阗故地的往事。这些毛毯,正是传说中的“氍毹”。
然而,氍毹上的古文字是什么意思?毛毯上众多的人物又表现的是什么?让发现氍毹的考古人员一筹莫展。为了揭开这几块“豪华”氍毹上隐藏的文明密码,当地考古工作者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域语言专家段晴教授发出了一封邮件,请她破译氍毹上用婆罗米文字书写的于阗语文句。当时的段晴教授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这几块“独一无二”的氍毹,成了她接下来二十年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多年以后,段晴教授关于“氍毹”的研究成果集结为《神话与仪式:破解古代于阗氍毹上的文明密码》一书,在2022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在这本书中,段晴教授仿佛意气飞扬地带着我们进行一场文明解密之旅。
3月26日,《神话与仪式:破解古代于阗氍毹上的文明密码》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举行。围绕“破解文明密码——段晴的学术人生”这个主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沈卫荣,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萨尔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叶少勇等展开了深入讨论。活动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主持。
新书分享会现场
《神话与仪式》是她最看重的作品
段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语言学家,她早年师从北大的季羡林先生,攻读梵文、巴利文,后留学德国汉堡大学,跟从恩默瑞克教授学习中古伊朗语,专攻于阗语。她的好友荣新江教授表示:“段晴老师的学术跨越印度、伊朗两大语族:不仅精通中亚流行的混合梵语、犍陀罗语、于阗语、据史德语,还旁通叙利亚语、粟特语等,并解读了丝绸之路出土的多种胡语文献,出版有许多重要论著。” 段晴教授带领的东方语言文化教师团队,也是由季羡林先生开创的,目前已传承了近百年。这些小语种,都是冷门绝学,每天需要和古文字、古文献打交道,但段晴却不畏艰难,坚守着这份传承,将自己毕生的热情都投入了“天书”般的学术中。
作为“天书破译者”,段晴老师初见到这批氍毹后,便被上面的图像与文字吸引,她曾经表示:“我们做古代文字的,看到那个版上用的那些词都是活生生的,都是有情感的。”在她看来,氍毹上的几行文字和其复杂的图像是组合在一起的,共同承担着于阗古国曾经的文明记忆。要知道,中国新疆是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交流地,早在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现大量东西方文化的交往融合。20世纪开始,对新疆的历史文化考察构成了专门的西域之学,其影响力覆盖海内外。季羡林先生就曾经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而氍毹的出土地,正好就是处于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和田地区。
意识到这块氍毹可能携带的独特文明记忆后,段晴随即投入到氍毹研究中,她发表了多篇文章,先从氍毹的细节入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包括文字的解读、图像的分析,还和织物专家一起研究毛毯的织法,并请科技考古专家测定碳十四年代,认定这是公元6世纪织成的氍毹,而图像中有表现古代于阗塞人(斯基泰人)传承的宗教神话,这些传说源自西亚苏美尔和希腊神话,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在于阗的结晶。
这本书的学术创造性,体现在段晴教授极为独特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历史语言学的系联功夫与跨文明、跨域界的图像分析。西域古文繁杂难识,且资料有限,需要深厚的功底,才能串联起一个个“遗珠”般的语言线索。段晴教授作为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独一无二的古语言支撑者,对与西域研究密切相关的梵文、佉卢文、于阗文、粟特文等,都能熟练解读,尤其是氍毹上的于阗文,存世数量少而极难破译,段晴是国内唯一掌握于阗文研究的学者,面对氍毹上三行于阗语“spāvatä meri sūmä hoḍä”,她反复推敲了将近十年,多次给出解读后又推翻前见,最终才寻找到真正的正解,可谓苦心孤诣。在她看来,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就像真理的定义一般”,意义深刻,可为我们揭示出古于阗的信仰世界,段晴教授说:“实际上于阗很晚才有文字,它有自己的文字,那是到5—6世纪的时候。让我特别感动的是,这个氍毹有文字很晚,但是他们的文明却传承了很久。”
与“解码”般语言释读并行的,是对氍毹图案新意迭出的分析。段晴教授认为,大多数人都以为出现在新疆、西域地区的希腊文化要素,是希腊人传过来的,但实际上是斯基泰人传过来的,她还表示“图像是传承文明的手段”,落实到这几块氍毹上,则是纺织的技术,将文明的图像传承了下来。她综合氍毹图案上各人物的文化特征后,将其叙事定位到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情节,且其情节与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佩尔塞弗涅等神祇密切相关。她强调说,氍毹上最重要的神,就是上方两树间的“伊楠娜”,她是苏美尔神话中的长生女神,有起死复生的能力,这几块氍毹就是为了呈现对伊楠娜的崇拜而织就的。由此,氍毹创造性地证明了文化因子强大的跨域性,尽管上下四千年、纵横两万里,但两河流域文明的点滴也曾影响中亚,甚至波及新疆。氍毹独特的神话叙事,正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在于阗的结晶。
令人遗憾的是,2022年3月,正在《神话与仪式》一书即将付梓之际,段晴教授因病去世,她没能像书中主人公之一伊楠娜那样,成为“长生女神”。她的离世震动了学界,很多不同学术背景的学人都在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绝学”专家。这本在她离世前刚刚完成的《神话与仪式》,是她最为看重的作品。段晴教授说,季羡林先生曾经对她说过一句话,“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是真正的传承”,这句话像紧箍咒一样时刻提醒着她;而现在,这本书就是她传承学问最好的证明。
《神话与仪式》忠实地保留了段晴教授十年研究的整体历程:从灵光一现的猜想到大胆细致的成说,其间伴随着不断的自我扬弃。段晴教授在生前曾表态,希望把自己磕磕绊绊、不断犯错误又不断改正的研究过程,展现给读者与研究者们。《神话与仪式》最终提供的不仅是一场文明解密的答案,更是一位学者孜孜不倦的求真历程,她把自己用生命解读出的图像史,留在了人间。
她在世界上是非常独特的学者
2023年3月26日是段晴教授离世一周年的日子。渠敬东在活动开场时说:“去年我们真真正正感受到、认识到、体会到我们失去了一位最好的学者。这个失去是多重含义的。段老师去世是学术界的巨大损失,但段老师留给我们的希望和信念却是永久的。就像春天一样,段老师只要每每浮现在我们眼前都是快乐阳光的,就像春天的花一样永远开放。”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
“伟大的文明必须是多元的,它必须要有宏大的气象和气魄,对于不同文明要有吸纳、有容纳也要有包纳。但是我们需要破解那些已经看似死了的所有文明的片段和密码才能看出这样一个伟大的图景来。我觉得段老师就是做这项工作的人。”渠敬东说。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
荣新江提到,在德国汉堡大学专攻伊朗语的学生必须修过30门相关语言才能毕业。荣新江说:“所以段老师在语言学上是一个超级聪明的人。第一她记忆文字有特异功能,是一个天才,所以他比德国学生学得快,最后以非常优异的成绩学成,横跨印度、伊朗两大语族,还有于阗语和于阗语旁及到的叙利亚语、粟特语,其实突厥语她也做过。基本上中国丝绸之路上出土的各种语言的文献,段老师是都能上手的。”
谈到《神话与仪式》这本著作的学术价值,荣新江表示:“于阗在丝绸之路上是很重要的文明交往的中心点,丝路南道的于阗越早期越重要。我们说有玉石之路,有佛教之路,更早都是推动于阗实现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如果放大来看,我们在尼雅发现希腊的蜡染布的图像,还有人首马身的图像,都不是孤立的东西,而是文明交流的象徽,这几张毛毯实际上是非常集中的表现。所以段老师一下子就抓住了非常有代表意义的材料,然后进行了深入的多块面的研究。”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沈卫荣
沈卫荣则认为,段老师不是纯粹的印度学家,或者不是一个纯粹的藏学家。“西方中亚语文学领域,像段老师这样做学问的已经很少了,大部分是说我是中亚语文学,专攻藏学,找大量的藏文文本去读,对解读藏文残篇没有很大兴趣。做印度学的人,也喜欢做一个长篇,做一个文本。段老师不会满足于对一个学科、一个文本的解读,她对所有欧亚古代语言、文字的解读都有特别大的兴趣。所以她在世界上是非常独特的学者,现在这样的学者已经非常少了。”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萨尔吉
萨尔吉回忆道,自己虽然不是段老师的亲传弟子,但段老师事无巨细,倾囊相授,从个人学术生涯和个人生活方面对他都有很大的提携。他说:“段老师给我最大的感觉,纯粹从感情而言,是她对我们国家边疆地区文化和人民的热爱,做的学问很多跟新疆丝绸之路相关。段老师不光是研究古文字,背后有很深的学术感情。”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叶少勇
叶少勇则表示,段老师的学术面非常广,非常有多面性,很难用几句话概括全面。他回忆,段老师有时候带着得意的语气说,你们不要问我懂多少门语言,要问我懂多少门语系的语言?汉藏语系自然不用说了,段老师还研究回鹘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段老师还研究叙利亚语属于闪含语系,段老师真正的主战场是印欧语系。
叶少勇说:“但我仔细品味这话是有深意的,语言不是孤立的,是成体系。十八世纪末欧洲人发现在遥远的东方在印度有一种古老的语言梵语,欧洲人惊喜地发现梵语是欧洲大多数语言的老祖宗,比他们经常念叨的希腊语还要古老,所以欧洲人非常兴奋,由此诞生了新的一门学科——Philology,段老师把它翻译成语言学,还有语文学,历史语言学,文献学等等不同的翻法。大家知道学语言是硬功夫、也是苦功夫,很不容易,语文学的学科建制主要是十九世纪由欧洲建立起来,季羡林先生、段老师传承的是欧洲语文学传统,同时他们的努力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语文学科或者东方学学科。而这种语文学的语言意识在中国的学界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