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位艺术家笔下,中草药“岭南八珍”美出了新高度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03-30 11:49

岭南中草药文化历史悠久,生活在广东地区的人们对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等一些常见的中药均较为熟悉,日常生活中不乏对这些中药的运用,如煲汤、药膳、凉茶等。2月24日至6月3日,“艺颂八珍——岭南中药文化主题艺术展”在广州大学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展出,艺术家们因应主题通过自己的创作为中草药文化传播助力。

展览海报.jpg

艺术与中医药文化深入结合,以艺传道

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暖和、潮湿多雨,十分适合植物生长,中草药资源丰富,素有“岭南出好药”之美誉。其中,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广藿香、巴戟天、沉香、广佛手、何首乌这八种具有道地特征和独特药用价值的中药更于2017年成为首批受保护的岭南中药材,被列入《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而生活在广东地区的人们对“岭南八珍”中药均较为熟悉,日常生活中不乏对这些中药的运用,“岭南八珍”可以说是融合了民俗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个文化记忆的符号。

陈志瀚《沉香》48cmx 30cm 16cmx 30cm 2022 年(1).png

陈志瀚《沉香》

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展览结合“岭南八珍”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希望在创新创造的转化中弘扬与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策展人陈烨对南都记者表示:“艺术,作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媒介形式,在创新转化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艺术的形式为中草药文化传播助力,能唤起人们心中对文化符号的情感共鸣,从而令人更好地领略“岭南八珍”的魅力,以美育人、以艺传颂。”她说,“岭南八珍”中不少是老百姓们所熟知的药材,从药疗养生到日常膳食,都有使用,通过这些大家所熟知的题材,艺术家们的作品便有了认知基础,观众在熟悉的题材中欣赏作品,更容易感受到艺术创作的魅力。基于本次项目创作的作品而形成的文创产品又是一种延展,文创产品拉进了观众与艺术的距离,同时也形成另一股新的传播力量。

黄咏茵《化橘红》40cm x 37.5cm 2022 年(1).png

黄咏茵《化橘红》

本次展览力求让艺术与中医药文化深入结合,形成新的探索空间,这也契合了博物馆、美术馆的社会美育职能以及用艺术弘扬传统文化、以艺传道的思想。“艺颂八珍”不仅仅是一次艺术与中医药文化的联手和结合,艺术与科学互动并使科学知识的普及有了特殊的形式;更是大学城高校联动的探索案例,聚集了十所高校的广州大学城拥有丰富的研究力量,有机的携手合作是科研实践开拓的有力支持。

蔡海标《八珍》2020-2022年48cm x 48cm x 8(2)(1).png

蔡海标《岭南八珍》

八位艺术家加入“岭南八珍”创作,各具面貌

策展人陈烨介绍,本次展览邀请了八位艺术家进入本次艺术项目的探讨之中,对被誉为“岭南八珍”的首批受保护中药材及其背后的中医药文化进行研究,各自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提炼、转化,发挥出各自的艺术表现力。八位艺术家也在这次项目中加深了对岭南道地药材、博大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体悟,从中获得灵感与滋养,研究与创作之间更形成推力。展览筹备了三年,八位艺术家最后以八组兼具艺术趣味和科学探索精神的作品呈现出来,这是艺术与中医药文化携手探索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拉进大众与艺术之间距离的机会。

陈中林《陈皮》44.5cmx23.5cm 2021 年.png

陈中林《陈皮》

八位青年艺术家以各具面貌的表现手法尽显“岭南八珍”之美。陈中林以水墨表现八珍的雅致、田爱华的描绘清新秀丽、陈志瀚的写意挥洒出雄浑的气质、黄咏茵的扇面展现出典雅之美、张琴玉别致的表达极富生趣、蔡海标以探微的视角呈现出理性之境、莫娴温婉的刻画富含柔情,还有邝以明为“岭南八珍”特别创作的篆刻、书法作品朴拙劲正、韵致流溢,他们各有气质的表达赋予了“岭南八珍”别开生面的精神面貌。这是一次将艺术与中药文化结合,在创造性的重新演绎中使艺术与中药文化碰撞的探索试验。两种中华传统文化桴鼓相应,美美与共,正是在这种携手并肩中,文化的传承发展才更创新多元,继续焕发生机。

莫娴《何首乌》42cm x 29.7cm 2020 年.png

莫娴《何首乌》

田爱华《巴戟天》50cm x 50cm 2021 年.png

田爱华《巴戟天》

以明 书法篆刻《广香》138cm x 35.5cm 2022 年(1).png

邝以明《广藿香》

张琴玉《广佛手》42.5cmx66cm 2021年(1).png

张琴玉《广佛手》

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蔡昳潾

编辑:周佩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