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获悉,4月9日,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散文与传记文学作家冯亦同在江苏南京去世,享年81周岁。冯亦同是南京作协首届副秘书长,后任秘书长、副主席、顾问,曾六写《和平宣言》,如今每年12月13日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朗诵他撰写的《和平宣言》已成为仪式的重要环节。
冯亦同。
冯亦同,笔名叶彤,1941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宝应县,1963年从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南京市第九中学任教,后来调入南京市文联作家协会工作。几十年间,他在海内外报刊发表作品上千篇,诗作《莫高窟写意》获1986年首届金陵文学奖,诗集《紫金花》获紫金山文学奖,《牵手树》获南京市文学艺术奖,广播剧《朱自清之歌》入选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在诗歌评论、散文与传记写作中也有丰硕成果。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城,30万同胞惨遭屠戮。身为长居南京的著名作家,冯亦同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成立之际,就专程前往参观,并在“万人坑”遗址前写下了《母亲与墙》:“伤心的母亲/变成了石头/再也不缩回她/已经伸出的手……”诗句传诵一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此后,他又以此为主题,创作了《江东门的沉思》《江东门的钟声》等作品。
2002年,年逾六旬的冯亦同受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邀请,为纪念馆组织的悼念仪式创作了《南京和平宣言》,在接下来的数年间,又精心撰写了四版,曾在馆内的和平广场陈列展示。
2014年,我国通过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冯亦同再次提笔,为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国家公祭仪式创作了新版、240字的《和平宣言》:“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亘古浩劫,文明罹难,百年悲叹,警钟鸣响……继往开来,永志不忘。”这篇形似古体诗歌的《和平宣言》,当年由77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诵出,其后每年的国家公祭仪式上,集体朗诵《和平宣言》都成为仪式的重要环节。这位老作家表示:“希望年轻人把《和平宣言》作为钟声传递下去,作为火炬传递下去,做有肝胆的人。”
冯亦同视南京为第二故乡,曾在文章里写道:“我现在是台城柳下的一个的老人,将来肯定是变成玄武湖旁边的一抹烟云,一声鸟鸣。”冯亦同去世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文志念:“冯老安息!您和您的诗作,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