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非遗,500年古老庙会“越活越年轻”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3-04-18 19:23

当百年老街的青砖地面,走进一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当规模庞大的特色古文化建筑群里,重现手艺人最原生态的民俗技艺,这是一种怎样的天造地设?4月17日,西乡街道省级非遗传统文化活动——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在人们的期盼中如约而至。百余支巡游队伍整装待发,伴随着铿锵激昂的锣鼓声,他们一路载歌载舞,浩荡前行,这场有500余年历史的庙会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港澳台游客纷至沓来。

一年一度的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是目前深圳规模最大的庙会活动,如今已成为凝聚深圳人以及港澳台同胞同宗同源的文化盛会。庙会现场,随便一问,很可能就是从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国外赶来参加祭拜的人。许久未见的亲人朋友齐聚一堂,共同的回忆从称呼北帝那一声“阿公”即被唤醒,不同的是,迎请北帝公出巡的意义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变化,以前是为消灾解难,祈求风调雨顺、出海打鱼平安顺利,如今人们不再需要出海,生活越来越好,传承文化、与民同乐成了最大的主题。

800x450_643e63b347db0.jpg

氛围感爆棚,英歌舞、飘色等巡游夺眼球

当天的北帝古庙广场流光溢彩,各路“高手”共同演绎了一场非遗文化的“华山论剑”。舞龙舞狮、舞麒麟、英歌舞、飘色等凸显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的队伍,不时穿街过巷表演,精彩应接不暇。只见一群大小狮子踩着鼓点,时而灵狮探险,时而雄狮抖威,时而金狮倒挂,技惊四座;身形矫健的年轻后生,随着鼓点的起伏,手举麒麟,伏、卧、腾、跃、跳,上下翻飞,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他们不断变换着姿势。出洞、挠头、耍尾、舔足、醉青……引得围观游客一片叫好声。 

20230418170612.jpg

随着嘭嘭作响的鼓点,“英歌槌”在手中挥舞,脸涂油彩扮成英雄好汉的青年们双手持槌,在昂扬激进的节奏中变换队形,大步向前……动作刚劲、气势磅礴,又燃又炫的潮汕英歌舞在这届庙会上依然热度不减,被网友誉为“中华战舞”的英歌舞表演,将喜庆气氛拉满。

20230417173434.jpg


飘色表演队伍过来啦!人群中爆发一阵欢呼。飘色巡游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参演的孩子年龄为5岁至7岁,飘色巡游队伍里的萌娃们一出场便成了大家目光的焦点,他们以钢枝凌空而立、高高“飘”在空中,造型各异,有“荷花仙子”“送子观音”“步步高”等,引得游人啧啧称叹的同时也觉得逗趣不已。在巡游中,他们除了扮演神仙,还“即兴表演”了打瞌睡、吃棒棒糖,以及被迫营业时的生无可恋表情包,总之笑点密集,他们经过的地方,大家纷纷拿出手机,开启疯狂拍照模式,内心的小喜爱根本控制不住。

“飘色宝宝们太逗了,看着就喜庆”,怀里抱着2岁儿子的王女士难掩笑意,当记者问道,小孩会不会嫌吵时,“我儿子比我看得还有劲,每一个表演都看得津津有味,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很有意思的,”王女士这样解释。

此次参与飘色表演的是吴川梅岭飘色艺术团,他们今年是第七次参加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感觉此处庙会比以往更隆重、更热闹,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尽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魅力。”吴川梅岭飘色艺术团副团长欧亚成告诉记者。

 除了精彩纷呈的民俗巡游表演,极具本地特色的巡游队伍也是争奇斗艳,渔业社区民间风情队的居民,带来一场属于打鱼人家的“COSPLAY盛宴”,她们头戴传统斗笠、身着渔家姑娘服饰,勾勒出鲜活生动的渔民风情生态画,让挤满大家小巷的街坊们心潮澎湃不已。

20230418160549.jpg

傍晚时分,在西乡土生土长的80岁邓奶奶,和几个老伙伴组成闺蜜团,早早地来到北帝古庙前占位,等待“千岁盆菜宴”开席。今年的“盆菜宴”顺着真理街,1200张圆桌铺排而开,每桌10人,名副其实的万人宴。下午五点多,舞狮开场,锣鼓喧天,这样热闹的场景令邓奶奶非常兴奋,她不时鼓掌,不时和身边的人热烈地讨论着,她说“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20230418160539.jpg 

20230418155006.jpg 

 随着时代变迁,古老的庙会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谢氏核雕、传统奶茶(麦氏)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在庙会上争相炫技,而这正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逛庙会的原因。

核雕的新时代内核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如今,《核舟记》中王叔远的绝技,就传到了宝安核雕手艺人胡堂山手中。在《谢氏核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堂山的非遗文化摊位前,大大小小的核雕作品有序陈列着,令人目不暇接。扎根宝安20年,胡堂山亲历、见证、参与了这座城区的变化。在胡堂山看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织和融合、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滋润了他的创作灵感,小小橄榄仁,在他的刻刀下,变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黄田荔枝,变成了客家围屋,变成了深圳机场。“创作应该重点抓住能反映当代现实的题材,结合时尚流行元素,不断创造出有新意的作品,我们民族文化、传统手艺就丢不了。”胡堂山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20230418154736.jpg

在和胡老师交谈时,记者发现,一位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驻足在摊位前久久不愿离去,他紧紧地盯着这些方寸间的小小果核,在征得老师同意后,小心翼翼拿在手里观摩着,临走时还向胡老师要了微信,表示对这些民间艺术很感兴趣,想要学习做核雕。

“希望在他们心中播下一粒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麒麟骨架是用竹篾一根一根搓起来的,麒麟不同于狮头,它分龙头、鹿角、蛇身、羊蹄……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主文在一连串传统民俗表演后,从舞麒麟的发展传承说开来,还现场“开班”教群众如何揉搓宣纸,如何涂色。他劈开竹篾,剪裁宣纸,将粘上浆糊的宣纸平铺紧紧依附在竹篾上。

制作麒麟头骨架的基本功看似简单,惹得现场观众跃跃欲试,可是一上手后,手中的竹篾却不听使唤,无法凹出造型,有人感叹:“以前也没有机会能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传统庙会和非遗文化是强强联合,不仅让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传承没有简单容易可言,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珍惜更景仰。”

20230418170748.jpg 

邓主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凤凰岗麒麟队领队和教练,带领青少年学习舞麒麟。邓主文介绍:“我们是一支传承百年的客家麒麟舞队伍,可以说,非遗文化(麒麟舞)从小刻在我的骨子里,现在传播非遗文化也是我的使命,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来我摊位,免费送非遗客家文化麒麟头像的小吊坠,希望在他们心中播下一粒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相同的味蕾联结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醒茶、煮茶、撞茶、焗茶,直到白色茶袋被染至咖啡色,在三月三庙会的非遗展示区,一群人围在摊位旁见证着港式奶茶师傅的精湛技艺。“要冲一杯奶茶,一个小时就可以学会,但要冲一杯好的奶茶,十年工夫也未必得。”港式奶茶第四代传人余庆池是传统奶茶品牌创始人,也是传统奶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据余庆池介绍,传统奶茶源于1913年香港老街,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传到他手中时,他将百年历史的港式丝袜奶茶秘方进行创新改良,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使余庆池传承下来的奶茶逐步成了深圳一张特殊的非遗文化名片。

800x1067_643e64b02e9d1.jpg “一提起奶茶,大家都想到丝袜奶茶与珍珠奶茶,人们也就理所当然地把香港与台湾当成奶茶的创始地。其实不然,奶茶早在一千年前就出现在内陆。”茶与奶,代表了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在饮食层面的偏好。起源于西藏的奶茶,则见证了民族文化交流的宏伟历史。“中华民族的地域美食,如同流淌在血脉中的基因,相同的味蕾联结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余庆池一边介绍,一边把刚冲好的奶茶递给穿着汉服的年轻姑娘,“赞!入口幼滑如丝,清甜不腻。”汉服姑娘品尝过后抿抿嘴,回味无穷。

“北帝三月三庙会,不仅让散落在各地的游子回到家乡叙叙旧情、看看家乡的发展,缓解下他们的乡愁,更难得的是,在短时间内聚集的巨大客流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提供了珍贵的大舞台,这届庙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的“放大器”,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在人潮人海中,不少年轻人加入了游览的队伍,积极地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席王程太告诉南都记者。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  图片作者:刘安邦

编辑:潘莹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