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喜欢手写书信?南都对话多位热衷手写信的年轻人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3-04-19 14:43

网络上能够即时交流,邮寄书信却要一周,还会有人乐意寄信吗?有的。南都记者发现,在年轻人聚集的豆瓣社区中,与书信有关的小组超过15个,其中最大的一个小组名为“一个陌生人的来信”,成员超过8万。而百度贴吧“笔友吧”成员更是超过18万,近期发帖寻找笔友的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位2009年出生,今年才14岁。为什么在网络通讯如此方便的时代,还有那么多年轻人热衷手写信?南都记者对话多位手写信爱好者,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仪式感:

“诚恳地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生活是需要一点仪式感的,这样也会多一些快乐。”阿喜说道。阿喜第一次写信并邮寄出去是在高三,那时她收到古风同好寄来的手写信和两幅水墨画,从学校门口的文具店精心挑选好信封和信纸,然后一笔一画、珍之重之地回信。“因为对字迹不满意,或者中途写错字但不想划掉,重写了好几次,撕了好几张信纸。”自那之后,阿喜开始收集各种漂亮的信封、信纸和邮票,对她来说,这也是仪式感的一部分。

“键盘上敲出的文字可以复制粘贴给很多人,但手写信是诚恳的,是要付出心血的,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我选择手写信而非网络通讯的主要原因。”在阿喜看来,对话框里的文字是随意的、漂浮的,而手写的文字是郑重的、深刻的、珍贵的。每一封手写信都承载着能够被触摸的情感,每个字都是带着感情的。“小组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只有手写的信才能被泪水打湿’。”

上大学之后,阿喜更喜欢在静谧的夜晚写信。“打开台灯,有温暖的黄色灯光铺在信纸上,有时听着窗外风吹过树梢的声音,有时听着耳机中的音乐,落笔前心也静下来了。”阿喜回忆道,她经常伴随着钢笔划过信纸发出的沙沙声,回想最近发生的事,高兴的或不高兴的,然后斟酌字句,用合适的语言将它们写在信纸上,折好塞进信封,用固体胶或火漆印章封上,写好地址,贴好邮票,等待第二天的投递。“写信的仪式感让我处于一种松弛的状态,很舒服,拆信也是,可能会多一点惊喜的感觉。”

慢生活:

“手写信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

一封信的往返通常是两周,但对非宇来说,这并不算漫长。“我很向往舒适的慢节奏的生活,而写信是一个很棒的表达方式,可以大胆真诚地说出我想说的话,也能让我静心复盘生活与分享喜怒哀乐。”非宇正式寄出第一封信是在高二的春天,那时她在网络读书分享活动上结交了第一位笔友,从此开始长达三年的信件来往。她喜欢给陌生人写信,陆续有过六七个笔友,写过上百封信。“现在基本是一个月寄出两封信,写信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也喜欢在信件里塞一些树叶、书签和糖果等等,希望能给收信的人带去一份小惊喜。”

20230418122207420240.jpg

非宇收到的手写信。受访者供图

与非宇一样愿意等待书信收寄的人还有很多。有人说,“等待收信的心情是很特别的”;也有人说,“喜欢书信这种慢时代特有的通信方式”;还有人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蛮怀念慢生活的年代”。21岁的手写信爱好者茂柏认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处于一种高效、便捷的节奏,快节奏的生活容易使人陷入一种麻木的状态,所以人们有时候需要慢下来去平缓自己的心情,手写信是慢下来的一种方式。

小野是阿喜在贴吧认识的第一位陌生笔友,两人互信已经两年了,小野最初写信是为了将自己从繁忙、紧促的学习生活中抽离出来。她读到木心的那首《从前慢》,便也想尝试写信。“只要将那些不需要即时回复的心情、感想和琐事写在信纸上,就可以暂时抽离,然后期待着,等着远方的信件带来未知的回应。”从南京到合肥的第一封信寄出后,小野等待了两周才收到回信,她没有急于回信,而是享受慢下来的文字,她缓缓下笔,在回信中告诉阿喜,“去收发室取信的路上,见到一树栀子花,清新又落拓,心情十分明亮。”

20230418122207409752.jpg

小野收到的一封挂号信。受访者供图

树洞:

“我需要一个笔友,保守我不能讲出口的秘密”

生命的历程中总是难免碰上雨季,手写信成了许多年轻人避雨的树洞。在豆瓣手写信相关小组中,有一个名为“我需要一个笔友 保守我所有的秘密”的书信小组,组员四千余人。在许多组员看来,有些心事只能和陌生人说。阿喜认为,“因为是陌生人,他不会出现在你的生活里,给你的生活造成影响,也因此反而能够更加坦诚,畅所欲言坦露心迹,不用担心暴露自己的脆弱,不用顾忌别人的看法。”

“这是我第一次在贴吧中寻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通信,我曾想过在这一个新开辟的维度空间里,我们要聊些什么,坦白来说,是为我自己哪些无处宣泄的情绪找一个引流的渠道。”在给笔友小野的第一封信中,阿喜这样写道。对于阿喜而言,好多事情确实没法与亲朋好友诉诸于口,它们就像是雨天打过的伞,雨停之后被狼狈仓促地收起塞在角落,但雨伞褶皱夹含的雨水未干,不时传来一股发潮发霉的气味,“总需要个地方把伞撑开晾一晾,所以我选择写信向远方的陌生人倾诉,用信纸和距离去建构出一个隐秘的但又宽阔的‘晾伞’空间。”阿喜说道。

2022年的夏天,处于低谷状态的茂柏经历着失恋以及父母离婚的双重打击,他找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也尝试跟身边人聊天,“但总觉得差点意思,然后就想着通过纸面的抒发情绪的文字,把它给释放出去,所以我在小组发帖找笔友。”9月,他将第一封信寄给了一位北京的笔友,讲了讲自己的低谷期,对方的细腻敏锐、对情绪的捕捉和对细节的把握让他感到舒适。最近,他发起一个给三十个不同城市的人寄城市明信片的活动,有一个留言让他印象深刻,“有个心理咨询师找到我,想让我给他的帮助对象寄去一张手写的明信片,说想让他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

2023041812220743037.jpg

茂柏前往邮局寄信。受访者供图

联结:

“手写信是温和、礼貌建立联结的一种方式”

茂柏最近在读梁永安教授的书,他发现书中经常提到“联结”一词。茂柏想了想,“我们好像逐渐地步入一个陌生社会,每个人都成为孤独的个体,人与人的联结越来越少,就比如虽然说现在各种通讯方式都很齐全很方便很高效,但我们在上完大学之后,很有可能同班同学都互相不认识。”在茂柏看来,贸然加对方微信或者打电话这样的方式很多时候是一种越界和冒犯,是很难打破双方之间孤独独立的壁垒的,“但是书信不一样,写信是一种比较温和、比较礼貌的建立联结的方式。从你留下地址,到寄信到收信,其实是经历了多重缓冲带的。”

喜欢手写信的人大都喜爱一种素未谋面、天涯比邻但又志同道合的关系感。小野说,“我希望我的信能走得远远的,我很喜欢思想交流的感觉,会让我觉得在世界某个角落,有个人某个时刻读着我的信,和我进行交流,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那些寻找笔友的帖子中也常常会有人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画画或是书法或是最近在读什么书等等,以期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笔友。茂柏则表示,“手写的信是你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字体、内容等等都能显示你的个人风格,当对方拿到你的信纸时,他是能够和你隔空握手的。”

当有人问及“通讯如此发达的年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写信”,小组留言中有这样一个回答:“附近的消失,友邻形同陌路,与远方的人共享一封信的距离,也许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写信。”


采写:南都记者杨伽

编辑:李欣

1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