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女性成为一名母亲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人之一
她们也是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
看到的第一个人
她们是助产士
每年的5月5日是国际助产士日,用一个节日来提醒人们,她们为这个世界做出的贡献。在国际助产士日这天,本期《略知“二”事》,我们走进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深圳市二院”)产科,听助产士讲述生命最初的故事。
讲述者:护士长 林少娟 60后 从业33年
“听到孩子出生了,爸爸绕医院大楼跑了三圈”
我1990年就来到深圳,来了就在深圳市二院,一干就是30多年。从做一名助产士,到成为护士长,我觉得这份工作有意义,也有尊严。
成为一名助产士,比成为一名护士,培养的时间要更长,工作相对更累,因为生孩子没有限制时间,随时发动,有时候一接班,就好忙,得到晚上9点才能吃饭。助产士的工作跟其他工作也有很大不同,我们是在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所以生完后,大家都会非常开心。虽然有时候很急、很累,但你付出的多,收获的也多。
有次接生,遇到一个爸爸,孩子生出来后,抱给他看,他很激动也很开心,对我说,“我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我又不能拥抱你,我去你们楼下跑三圈。”这个爸爸就下楼绕着我们医院的外科大楼跑了三圈,特别有意思。
当然有时候也会遇到难过的事。有一次,有个产妇孕期诊断出孩子重度畸形,需要引产,孩子父亲哭着跟我说,希望孩子漂漂亮亮地走。孩子出来后,我们给擦得干干净净,包好了给孩子父亲看,他朝我们深深鞠了一个躬,这件事让我很难忘。
都说产房内外可以看到人间百态,其实我们也经常遇到比较细心暖心的丈夫,一直在产房外关心妻子的情况,只要助产士一开门,就一堆人过来问,“我老婆怎么样了?”所以我们就规定助产士每隔1、2小时去产房外告知情况。有时候,我们推着产妇出来的时候,孩子爸爸没去看宝宝,而是去亲妻子的脸,这让我们很感动。我们也发现,一般看到产妇生完出来后会掉眼泪的是亲妈,她们会很关注产妇。
我们也遇到过一些“奇葩”的事,有的时候产妇选择了“导乐”服务,陪产结束了,产妇的丈夫就说不知道,不愿意给钱。产妇自己都过意不去,但她没有经济能力,也没办法付钱。所以现在我们导乐服务,也要问产妇的丈夫,需要加多一个签字。
每次接生的时候,我们就要鼓励产妇,生到后面,产妇都没什么力气了,但只要对她们说,我看到小孩子一点点头发,你好好用力,她们马上就来劲了,这就是妈妈。我自己生孩子的时候,也觉得很痛,生完之后,松了一口气,你就会觉得,怎么这么神奇,这么一个小生命,怎么这么好看。
做护士长后,就要管理,我要把我的东西传给我的助产士们。我希望助产士们能坚持下去,这份工作有价值,有尊严。这几年有助产士改行,转去不用做夜班的地方,作为管理人员,我非常希望队伍能稳定,大家能安心工作,在实现工作价值的同时,收入也能保证。
我今年55了,年底就要退休。我希望退休后去国内偏远落后的地方做公益,去讲课,去传授知识,去帮助那里的助产士,让母婴安全水平,人口素质能够提高。我去过贵州等一些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地方条件很差,我想到处走走,做点有意义的事。所以,对于退休,我也挺期盼。
讲述者:助产士 赖文苑 80后 从业12年
“产科就算再忙再累,也是件开心的事”
2011年,我开始做助产士,助产跟护理有区别。做助产士面对的是开心的事,是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而护理,则往往要面对重病的病人。我记得,我在实习医院快结束的时候,最后轮转去血液内科,实习了三个星期,就看到三个病人走了,有个女病人48岁,还很年轻,因为肿瘤去世,我觉得特别压抑,所以,在产科工作,成为一名助产士,就算再忙再累,也是一件开心的事,不会那么压抑。
做助产士,做的是人生的开端,我觉得在人的一生中,不是很长,也不是很短,做好这个开头,要兼顾好胎儿、母亲的生命。两条生命在我们身上,我们的责任非常大。
有时候,我走在街上,看到一些很年轻的人,推着轮椅,我就想,是不是出生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造成大脑发育异常,我就会觉得很可惜,心理有点难过。所以,我们助产士工作时,一定要守护好生命的第一关,能帮助孕妈妈们顺利分娩,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有时候产妇的一声“谢谢”就能让我快乐很久,也会很有成就感。
工作十几年,产房里基本上都是欢喜多于伤感,以前,还能看到很多因为生了女孩而伤心难过的产妇,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女性收入增长,能力不输于男性,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这种因为生了女儿而在产房哭的现象越来越少见了,至少在我工作的十年是能感受到这个变化的。
很多妈妈生孩子的过程很焦虑,怕疼痛,但其实很多孕妈妈是被吓到的,她们不知道在哪听到一些陈旧性的观念,就会放大恐惧。其实生产的过程,孕妈妈需要很多的关怀,握着她的手,她就觉得有安全感,就没有那么痛苦。
但现在,助产士太缺了,没有办法一对一去陪伴。我们开放过一段时间家属去陪伴生产,我就发现,现在很多家属,特别是爸爸太忙,对这块领域不熟,让他陪,他的焦虑和紧张会影响孕妈妈,但也有一部分爸爸很认真学习,知道很多,陪产的效果是很好的。
在分娩量稍微有点下降的时候,我们稍微没有那么忙,所以我们有了一点时间去跟产妇聊聊天,帮助她们放松,缓解焦虑,降低对分娩疼痛的恐惧,也能多点陪伴,多一些指导。也正是从与孕妈妈们的对话过程中,我发现我们还能做的有很多,我们的进步空间还有很大。
比如,对分娩的指导和降低分娩的恐惧,应该从孕期就开始做,包括帮助孕妈妈们管理整个孕期的体重,更好地控制血糖,不要让宝宝长得过大(宝宝太大了其实顺产的过程也是很辛苦),再比如,产后普遍都会有生理性胀奶的过程,一些妈妈的情况比较轻微,有些比较严重,其实胀奶真的是一件非常疼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在孕期就进行健康宣教的话,让孕妈妈们在生完后就有意识地去进行早期干预措施,效果是非常好的。
现在又催生了通乳师这个职业,但后来我们发现,通乳师这个职业的人群,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暴力通乳反而导致了乳腺炎、乳腺囊肿,产后妈妈好不容易经历了十月怀胎、顺产/剖腹产、生理性胀奶,可能又还得经历一波乳腺炎。
这位与我合影的妈妈,当时她请我给她做导乐分娩(助产士一对一指导和陪产,最后再由这位导乐的助产士负责接生),我发现所有经过导乐分娩的孕妈妈在待产过程中都非常有安全感,而且她们对分娩的体验都非常好,但很可惜,我们现在的助产士非常紧缺,没有办法去做到给很多孕妈妈导乐分娩。
不过,现在出现了一个职业:导乐师,她们经过了培训和学习,可以对待产的妈妈们进行一对一的照顾、陪伴,我觉得相比起助产士导乐,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助产士人力不足而导致的无法对产妇进行很好的陪伴、指导、照护的问题,还是挺好的。
我们也面临经验丰富助产士的流失。因为自然分娩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晚上,所以助产士的夜班工作量还是很大,我们有很多助产士到了40岁还在倒夜班。其实40岁的助产士,应该是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助产士了,这一类老助产士是非常受孕妈妈们喜欢的,她们助产经验丰富,接产技术好无裂伤无侧切,就算有点裂伤她们的缝针技术也很好,但是可能因为年龄和身体情况的原因,她们负荷不了这种夜班,所以导致老助产士的流失,而年轻的助产士培养的周期又长无法很快替补上来。
但我总觉得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那些有经验的助产士会有一个能继续发挥的空间与岗位,去弥补临床工作中一直跟不上的人文关怀,把好的经验与技术一直传承下去。
讲述者:助产士刘璐莎 90后 从业7年
“我要为助产士正名,我们并不凶”
助产士,不像病房、手术室护士那样,有很多的悲伤。作为一个迎接新生命的医护,迎来的是一种欢喜,和我的同事一样,这是我选择成为一名助产士的很主要的一个原因。
我是助产专业出生,2012年毕业后在产科工作,当时是在病房,也去其他科室轮转过,从2015年开始,我成为了一名助产士,已经7年多时间了。
大概是成为助产士第三年的时候,我遇到一个让我很动容的产妇。这个产妇正在生产时,胎儿胎心不太好,经过一番努力,成功分娩。宝宝出来后,需要抢救。妈妈当时生完了,一直在流血,但她的眼睛一直在看着刚刚出生的孩子,忽略了所有伤痛。我问她,不疼吗?她说,“我只希望宝宝平安健康”。
我没有生产过,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她,那瞬间,被这种伟大的母爱触动到了。最后那个宝宝是健康的,去新生儿科检查了一下没有问题,就回产房了。
也见过很疼爱孕产妇的丈夫。那是疫情之前,医院有陪产服务,丈夫可以陪妻子一起进产房。当时这个丈夫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妻子身上,宫缩一来,就陪妻子深呼吸,宫缩过去,就跟鼓励妻子,跟妻子聊天,勾画一家三口生活的蓝图,陪她一起感受整个生产过程。这个画面让我感觉很美好。他全程都在参与,吸气吐气都是共频的,不停说,“我的老婆很棒。”
参与陪伴对产妇是最大的鼓励,这真的很难做到,其实能在外面等整个产程的丈夫已经很棒了,而这种高度集中,陪着孕产妇生产的丈夫,要给他点一万个赞。
在产房,也会碰到有产妇在电话里骂丈夫,通过这种方式发泄。我一开始不能理解,那时候还年轻,心里想,生孩子至于这么粗鲁吗?后来跟产妇沟通多了,也慢慢了解,没有生养过孩子,没有经历过顺产,切身体会到她的痛苦是很难的。
这次接受采访,我希望能给我们助产士正名,产妇常常说,助产士很凶,其实“我们并没有”。生宝宝,不是一个人在努力,而是产妇、宝宝、助产士三方共同努力,很多产妇是不太理解的,宫缩都这么好,宝宝可以自己出来,其实需要在助产士指导下用力,用不上力,助产士会帮她们,用力的时候,助产士会很凶,是因为这个时候,产妇这时候往往都在高声尖叫,助产士要盖过她的声音,要让她听到我们讲话。
产房里的工作,对自己的人生或者生活,产生了什么变化?之前我没有幻想过,成为一个母亲是什么感受。从事这份工作后,让我感觉生为母亲的伟大,不管是助产士,还是母亲,自己肩上的胆子会更重一些。虽然看到妈妈们生产很不容易,但宝宝是上天赋予妈妈最好的礼物,宝宝带给妈妈的陪伴、喜悦是任何人取代不了的,所以我从没有恐惧过生孩子。
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生孩子的时候,有哪些误区?一个是初产妇,对于产程的认知有误,产程从什么开始算起,她们并不完全了解。第二个,在生小孩的过程,是三方合作,不是两个人合作,产妇要用力,助产士要帮忙。有的产妇开始要用力的时候,会对助产士说,你帮我推下肚子啊,助产士没推,生后会跟家属说,没人帮她。其实,助产士会告诉她用力的时候要怎么用力,用力需要一个过程,不是用一个小时就会见效,这跟妈妈的骨盆条件,胎儿的大小等因素有关。生产的每个过程,我都十分理解,可惜我们没有一对一的条件,所以没办法完全照顾到产妇的情绪。
第三个,就是前面说过的,作为助产士,我们不凶。第四个,分娩阵痛这块,并不是打了无痛分娩,就一点都感受不到疼痛,这跟什么时候打的,以及宫口,产程进展到什么时候都有关。
生产过程就像马拉松,有的人跑完整个马拉松觉得很轻松,但没有做过锻炼,去跑马拉松,就是一场巨大的挑战,这跟自身的条件有关系。顺产跟妈妈的意志有很大关系,排除宝宝在宫内有危险之外,妈妈的心理占主要原因。
国际助产士日,我觉得也是为了记住妈妈的伟大,记住妈妈的辛苦。我们更像引路人,把孩子手牵手引到这个世界,孩子第一眼看到的是我们。当助产士这么多年,我想对所有妈妈、准妈妈说一声,辛苦了。
统筹:南都记者李榕
采写:南都记者李榕
通讯员:帅菲斐 王璐鑫 吴文妍
往期报道:
编辑:曾美媛,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