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持实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呼声之下,中国金融业尤其中小银行机构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新考题”。
2023年5月11-12日,第二届农商银行百人会在深圳召开。会议由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主办,深圳农商银行承办,全国百余家农商银行“一把手”齐聚一堂,聚焦大行“下沉”与农商应对、城区竞合与上市展业、运营转型与风险管理、科技赋能与信创落地等焦点议题展开交流研判,共同回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
实际上,这次大会落地深圳,更有深意。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渔村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包括本土法人金融机构在内的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直面金融监管不断深化、息差收窄大势所趋、省联社改革加速推进、大行下沉持续挤压、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等变局,农商银行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本届论坛上,深圳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的头部机构分享识变之智、探索应变之方,为中国农商系统带来了诸多样本和探路经验,提交了一份“湾区答卷”。
大行下沉渐成常态,中小银行加速转型
近年来,在宏观政策导向下,大型银行持续下沉服务重心,通过品牌、技术、利率、成本、政策等优势发力普惠金融,客观上与中小银行形成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倒逼农商行下沉和回归。
面对新的竞争“常态化”,农商银行如何攻与防?原中国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尚福林做客本届论坛时认为,当前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内外部两个方面的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大行下沉加剧了县域金融市场竞争;从内部经营看,中小银行同质化竞争叠加了转型发展压力。
尚福林提醒,银行传统的盈利能力在减弱,受金融让利实体经济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中小银行的利差在持续缩减。在疫情影响下,中小银行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有所下降,区域性的金融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同时,金融机构尤其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也迫在眉睫。
“金融数字化是金融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新技术应用将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他如是开出“药方”。
互为佐证的是,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余额为23.5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5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较上年末增长31.22%,农村金融机构较上年末增长16.07%。农村金融机构的增速远低于大型银行。
但是,在共同富裕目标和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中小银行依然有其独特赛道与护城河。统计显示,当前中国数千家银行中,中小银行占比90%以上,可谓浩若繁星,各具特色。农村中小银行长期精耕长尾客群,对于竞逐下沉市场独具心得。按照公开数据,目前我国中小银行的总资产接近100万亿元,占银行总资产的29%,中小银行的总资产在整个银行业总资产逐步上升。同时,中小银行贷款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分别占到银行业的39%和46%,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宝贵的金融动能。
挑战和机遇之下,农商行改革转型的急迫感前所未有。农村中小银行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功突围,找到适宜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关乎未来生存。
深圳农商银行探索“识变、应变、求变”之道
在共同富裕目标和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步入“下半场”,也亟需寻找样本。
深圳正是金融业发展的沃土。作为扎根深圳70年的本土银行,深圳农商银行是全国首批由一线大城市农信社改制组建而成的股份制农商银行,一直保持与深圳特区的同频律动,坚定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展现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走在了农商银行改革的前列。
在本届论坛上,深圳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光安分享经验之道——概括起来,便是一个识变、应变、求变的过程。
保持定力,拥抱变化,成为这家本土银行能够与时俱进、长袖善舞的关键密码。那么,如何更好地解析这些密码?
准确识变,坚持零售银行战略定位不动摇
按照监管部门的数据,目前深圳银行保险法人机构超过60家,省级分支机构超过150家,可谓高手林立。深圳农商银行身处这样的金融生态,从成立以来就确立了零售银行的战略定位,以服务中小微企业、实体经济为主业,中小微企业客户占到公司客户的九成以上。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银行业的竞争从增量逐步转向存量竞争的大背景下,大行下沉是必然会发生的现象。对于深圳农商银行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李光安坦言,“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直面压力、迎难而上,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零售银行战略定位,坚守服务实体经济、中小微的本源初心,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才能持续巩固和扩展市场空间,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真正的“百年老店”。
科学应变,全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不松劲
党建引领经营,专注服务中小微企业。深圳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党的领航把舵作用,将经营发展与国家金融政策导向紧密结合,从战略体系、考核机制、产品研发、科技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成立专营部门、资源配置倾斜、产品和模式创新,强化考核激励,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审批效率和风控水平等措施不断延展小微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坚定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截至2022年末,该行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582亿元,占全部公司贷款余额的87%,中小微贷款户数占到全部公司贷款客户数的99%。
应变的背后,还需要紧贴产业升级的脉搏,发力科创金融。近年来,深圳农商银行积极向科技企业转型,打造科技企业专属服务,创新推出“科创金种子”计划,聚焦服务“专精特新”、“20+8”等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重点满足高端制造业、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截至2022年末,该行科技型企业(国高)客户数为2164户,占深圳国高比例近十分之一。
“只有保持定力,在主业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善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才能做得更好,走出一条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李光安如是解释科学应变之道。
主动求变,深入推动转型升级不停步
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之下,更要主动走出舒适区,践行“求变”理念。
据观察,早在2021年,经银保监会批准,该行通过定向增发引进新加坡星展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近10年来国内首家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中小商业银行。同一年,深圳农商银行启动品牌焕新,以“种子银行”的角色和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助力每个梦想种子向上生长。这样的动作,在中国的农商系统中并不多见。
近年来,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呼声高企。未雨绸缪的是,深圳农商银行一直奉行“科技立行”,多年前便深刻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方向是从传统银行向现代化银行转变的必由之路,必须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
2021年以来,该行聚焦网点、聚焦核心能力、聚焦应用和赋能,蹄疾步稳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近年来,深圳农商银行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2022年信息科技投入6.58亿元,占其营业收入比值达到5.97%,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先机”APP等数字化转型工具功能完备;手机银行智能便捷,有效户超240万户;同城双活、异地灾备“两地三中心”分布式云平台建成,成为阿里云国内首家实现自主运维的机构,金融服务的数智化水平处于中小银行领先地位……2022年,该行在中国数字金融金榜奖中荣获“最佳数字银行奖”。
推动绿色金融助力低碳发展,同样是金融机构主动求变的“试金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深圳农商银行将绿色金融纳入长期发展战略,设立绿色金融专营部门,制定绿色金融工作路线图,创新推出碳绩效挂钩贷款产品“碳减排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广泛开展绿色金融专项培训,积极参与深圳绿色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为企业的绿色融资和绿色转型提供支持,在绿色金融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2022年该行绿色金融贷款实现成倍增长。
深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从识变到应变,再到求变,探索之路并不容易,但是这家本土银行依然提交了不俗的成绩单:截至2023年3月末,深圳农商银行集团资产规模超6900亿元,其中母行资产总额迈上6000亿元台阶;存款余额超4700亿元,贷款余额超3000亿元。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22年公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中,位列第210位。
“农商行是我国县域地区重要的法人银行机构,是地方金融的排头兵,支农支小的主力军,普惠金融的先行者。”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舒毓民在论坛上这样为农商行“打CALL”:深圳农商银行是扎根深圳的本土银行,一直以来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始终专注于服务中小微企业,在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跨境财富管理等方面坚持先行探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据记者观察,去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24万亿元,全球第十;深圳金融业增加值跻身全国“三甲”, 包括农村金融在内的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绽放了重要的能量。深圳农商银行地处金融机构密度大、市场化程度高的深圳,探索“小而美”的创新突围之路,更有时代意义和借鉴之效。
而在业界有识之士看来,建立完善农商银行金融服务体系,对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农商银行唯有不断改革创新、自我重塑,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保持定力,方能穿越周期。正如该行董事长李光安所说,变化是当今银行业唯一不变的主题。对于深圳农商银行而言,唯有坚守初心、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拥抱变化,以数字化为方向,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持续加强普惠金融体制机制建设,坚持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才有能力应对变化带来的种种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卢亮/深圳农商银行
编辑:林燕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