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蓝皮书:应加快补齐农村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05-15 18:45

5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3)》。

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情况和教育权益保障水平如何?未来五年残疾人事业应重点关注哪些问题?蓝皮书对此系统分析并提出建议。

微信图片_20230515180221.jpg

残疾人事业蓝皮书发布会现场。

就业: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905.5万人

蓝皮书指出,截至2022年底,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905.5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残疾人就业面不断扩大,就业比例持续提升,就业质量逐渐提升。据2017-2021年残疾人就业统计分析,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数量逐渐增加,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数量逐渐减少。其中,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及公益性岗位等三项就业人数的占比由11.88%上升到13.99%,上升了2.11个百分点;农村养殖与灵活就业人数的占比由79.1%下降到77.2%,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

蓝皮书还指出,近年来,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建设。中国信息通信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表明,2020年数字经济渗透率最高的行业为服务业,渗透率超过40.7%。数字经济带动服务业迅猛发展,也增加了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机会。

2022年新经济与残障融合就业企业圆桌交流会中提到,未来两到三年内,类似视频剪辑师这样的内容运营、多媒体编辑人才会受到人才市场的青睐,另外互联网公司对用户增长官、产品运营人员以及实现商业转化的关键节点人员的需求还会继续增长。

因此,为促进残障青年就业,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黄义表示,学校应根据企业岗位标准,面向残障待就业人士培养数字技能,将真实业务、真实项目植入校园课题,通过反复训练让学员掌握一技之长。企业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择优聘用。此外,针对目前已经在岗的残疾人劳动力,学校与企业可以制定专项技能培训项目,让他们获得更多技能,提高残疾人的竞争力。

 

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

在特殊教育方面,蓝皮书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组织实施了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条件得到显著提升。2021年,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达6.90万人,比2012年增加2.53万人,增幅达57.89%;特殊教育学校数由2013年的1933所增加到2021年的2288所,在校学生数由2013年的36.80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91.98万人。

此外,大力实施融合教育,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由2013年的19.1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43.58万人,增长128.17%。十年来,我国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

在教育体制方面,蓝皮书称,中国残疾人教育涵盖了当前教育全阶段,建立起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普特结合的融合教育体制。建立起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的残疾儿童和残疾学生资助体系。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实现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12年免费教育。2017-2020年,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共为全国6.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提供资助。2013-2021年,特殊教育经费逐年增加,由58.24亿元持续增加到149.55亿元;自2014年开始,中央特教专项补助经费提高到每年4.1亿元,支持范围由中西部地区扩大到除京津沪以外的所有省份。

 

未来五年残疾人事业应重点关注三个问题

《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3)》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地方报告、附录四部分。总报告系统分析了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提出了未来五年残疾人事业应重点关注城乡均衡发展、区域协调进步以及残疾人理论创新等问题并提出建议。

蓝皮书指出,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三个问题。首先是城乡均衡发展问题。截至2021年底,我国农村持证残疾人口达3000多万人,约占持证残疾人口的79%。受各种因素制约,农村残疾人事业一直未得到全面发展: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尚待提高;残疾人家庭相对贫困差距日渐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城乡一体化统筹;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严重不足,重度残疾人护理照料水平与生存质量普遍偏低,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亟须完善;残疾人居住环境较差,家庭无障碍改造难度大;残疾人权益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报告建议,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农村残疾人事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快补齐农村残疾人康复、医疗、文化、教育、无障碍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致力建设县、乡、村三级联动互补的基层残疾人关爱服务网络,实现“乡乡有设施(机构)、村村有服务”;在完善农村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的同时协调统筹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推动城乡残疾人事业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残疾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加快农村残疾人共同富裕进程。

第二是区域协调进步问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这些地区普遍存在残联基层组织薄弱、社会参与度不高、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目前,虽然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残疾人专业机构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组织服务与残疾人自助服务等为主体的服务体系;但是,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蓝皮书建议,要强化基础保障,完善支持保障条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残疾人事业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参与残疾人服务科技创新和应用,建立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增设康复服务等相关专业,加快专业服务队伍建设。

第三是残疾人理论创新问题。蓝皮书称,中国残疾人理论研究滞后,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水平亟待提升。建议加强残疾人理论研究工作,总结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经验,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建残疾人理论的“中国体系”,为国际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