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发近8年后,吴谢宇终于等来了人生终局。
5月30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吴谢宇涉嫌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一案作出判决:综合全案证据,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驳回吴谢宇的上诉维持原判,死刑裁定将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015年7月10日17时许,21岁的北大学生吴谢宇在家中杀害了母亲谢天琴。之后,他以前往美国留学为名,骗走亲友百余万财产,从福州一路伪装身份逃亡,混迹夜场,做过男模,与性工作者交往,直到2019年在重庆江北机场被警方逮捕。
罕见的弑亲带来对家庭伦理底线的巨大冲击,吴谢宇“北大学子”和“弑母者”的身份反差让该案数度引发舆论关注,人们探寻吴谢宇为何弑母,而个案的悲剧往往根植于家庭、社会系统,一个“天才”少年如何一步步走向残忍的犯罪和自我毁灭,折射出复杂的社会图景,近年来发生的弑亲案也映射背后多重问题。
不少学者向南都记者强调,心理健康问题正亟待更多关注,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青少年,也绝不仅仅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的缩影。”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郗培植说。
2023年5月19日,吴谢宇身着白色T恤出现在二审庭审现场。据新华社
庭审的自白
在逃亡三年多后,2019年4月,吴谢宇终于在重庆归案。据媒体报道,吴谢宇在最初8小时的警方审讯中对杀人事实供认不讳,但始终拒绝回答杀害母亲的动机和犯案经过,甚至一度表示自己不需要委托辩护人,并拒绝和指派辩护人见面。
该案历时一年多侦查,2020年12月24日,于福州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据公诉机关指控,吴谢宇弑母为一场预谋已久的谋杀,这不仅体现在他对谋杀日期(7月10日)的精心选择——自己生日(10月7日)的对称日,也包括提前数月在网上搜索大量资料包括如何投毒杀人,并购买了一整套刀具、空气清新剂等物品。
2015年7月10日下午,吴谢宇在家中用哑铃棒杀害母亲,以活性炭等物处理尸体,并安装监控探头及报警器,连续返回作案现场清理犯罪痕迹持续21天。
之后,他在家庭群中发送消息称要去麻省理工留学,将与母亲一起前往美国,并以母亲的名义向亲友借款144万多,伪装字迹代替母亲向学校邮寄辞职信。
杀人就像是完成数学模型的推理,每一步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吴谢宇曾如此表述杀人计划,案发甚至也来源于其“主动”暴露,据央视报道,舅舅当年询问其是否回来过年时他应允回国,但在约定时间未接到人并无法拨通电话才发现异常报警。
据公诉机关指控,在随后三年多的逃亡生涯里,吴谢宇先后以网购的十余张身份证伪造身份混迹酒吧,多次购买性服务,每一晚的消费甚至是上万元,144万元被挥霍一空,在手头紧张时在重庆夜场打工,直到2019年4月21日在重庆江北机场被警方抓获。
无人清晰准确地得知吴谢宇在弑母及逃亡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历程,吴谢宇曾经逃亡中交往的女友对其留下这样的印象:“比较闷,几乎不出门,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凡事往坏处想”。
对于公诉人的指控,吴谢宇在一审现场当场认罪,也首次对外讲述了自己的杀人动机。在一审和二审期间,吴谢宇对杀害母亲的动机表述基本一致:自己和母亲都过得很辛苦,杀害母亲是为帮助母亲解脱。
在吴谢宇的自述逻辑中,自儿时有记忆起,父亲吴志坚一直患病,母亲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做家务、上班,照顾自己和父亲,让父亲吃药,每周还要带父亲去医院治病,几乎每日要忙碌至深夜才能入睡。“为了照顾我和爸爸,她付出了一切,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我妈更好的妻子和妈妈。”吴谢宇曾在庭审现场说。
在公开的媒体报道中,母亲谢天琴被呈现出性格好强,极少对外流露情绪的个人特质,这也得到吴谢宇供词的侧面印证,法官曾询问,谢天琴对照顾父子俩是否有过抱怨,吴谢宇称,母亲从未有过一句抱怨,“只是看上去显得有些累”。
在二审中,吴谢宇的辩护人曾出示谢天琴的生前日记,称谢天琴性格悲观,因丈夫患肝癌逝世对其打击巨大,在日记中表达出厌世甚至轻生的念头,以示家庭对吴谢宇心理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但吴谢宇曾在一审现场坦承,父亲逝世后,母亲对外的表现依然正常,“仅仅是有一点悲伤而已”。
相较于母亲施之于吴谢宇的影响,吴谢宇称,父亲的逝世带来的变故于他受到的影响最大,是自己人生关键的转折点。他曾在一审中回忆,当年期中考试时他考了第二名,结果没过多久父亲去世,“就算期末考试考了第一名也没用了,考多少第一名都没用了”。据一审现场画面显示,此前他谈及母亲都未曾有明显的情绪流露,唯有这一刻时,吴谢宇忍不住失声痛哭。
2010年,父亲因肝癌去世也让吴谢宇产生敏感多疑的倾向,他在自白书中称,害怕自己和父亲一样早逝。持续努力学习的动力也随之被斩断,此后的时间里,不过是与母亲相依为命。
“我觉得挺没意思的,如果你(母亲)想跟我一样,我们就一起回家,回到父亲身边。” 一审中,吴谢宇这样说道。在吴谢宇看来,母亲极度爱孩子,自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自杀母亲绝不会独活,要么杀害母亲再自杀。然而这些深藏内心深处厌世悲观的想法,吴谢宇却从未和母亲有过真正的交流。
“我从来没有问过她的想法。”吴谢宇在庭审中证实,父亲逝世后,自己和母亲并未就各自的心理状况尝试过沟通,是自己根据母亲喜欢看的小说和电影去猜测母亲的想法,在吴谢宇的心里,父母感情甚笃,“就像杨过和小龙女”,母亲爱看红楼梦,也会像黛玉那样,一旦爱人离开也会水米不进只求速死。
“(她)什么样的行为让你觉得母亲一定会自杀?”一审现场,法官曾如此询问吴谢宇,但吴谢宇称,自己对母亲失去丈夫后悲观厌世甚至要自杀的想法,都是自己的“自以为是”“我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自以为是”。
2021年8月26日,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吴谢宇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据央视截图
高智商犯罪者
2021年8月,在一审判决中,法院认为吴谢宇为实施故意杀人犯罪,经过长时间预谋、策划,主观恶意极深,犯罪手段残忍,罪行极其严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在一审后,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武伯欣曾表示,吴谢宇的个性缺陷和不良倾向情况未有详细的披露,这是事关“主观恶性”最关键的认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分析认为,吴谢宇是高智商犯罪者,他的聪明让他足以应对现实,应对所有人,但其内心是空的,空到没有灵魂。
吴谢宇曾在二审中自辩称,自己杀害母亲没有预谋是顺其自然,计划杀母后自杀,但又因直面母亲的死亡产生恐惧而选择逃亡。也有学者对吴谢宇杀人动机提出质疑:吴谢宇是一个高智商者,不可能不会预判母亲死后的惨状,对此理应有心理准备,不存在杀人后因害怕死亡而逃避自杀。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马皑分析该案时认为,所有的犯罪动机都是复杂的混合动机,任何人实现目的都是为了满足需要,吴谢宇要帮助母亲解脱的杀人动机并不完全成立。从结果回溯,吴谢宇弑母后,骗钱、挥霍、嫖娼、恋爱,赌博,伴随一系列漂流浪荡无拘无束的放纵,伪造十几张身份证说明并不想被警察抓捕,难说有自责和忏悔心理,也说明性和支配,成为其最重要的动机。“吴谢宇渴望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性交往,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空间、行动和思想。”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研究室主任皮艺军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吴谢宇的庭审陈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成分,多少谎言成分,确实很难说。”
一个“天才”少年到底为何弑母,时至今日依然难以抵达清晰的真相。美国犯罪学家布伦特E特维在《犯罪心理画像》总结了可能导致弑亲有以下因素:抛弃、凌辱、恐吓、使之与社会孤立、负向社会化、操纵、情感怠慢、严密禁锢。也有心理医生曾分析过弑亲现象,指向四个价值系统的崩塌,即自我价值系统、家庭规则系统、对外界的看法及行为准则。
多位法律人士都指出,吴谢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境障碍,心情沉重沮丧,对自我价值和前途悲观,甚至产生自杀之念。据悉,吴谢宇的辩护律师也曾在一审时申请为吴谢宇作精神鉴定,但吴谢宇表示了拒绝。
在一审至二审期间,吴谢宇在狱中自学法律,并写下万字自白书,剖白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称给世人以警示,并陆续向诈骗受害人及母亲的亲属寄出谅解书,争取家属的原谅,但在二审开庭前,仍未有母系亲属在谅解书上签字。
据了解,吴谢宇的父系亲属曾在一审前为吴谢宇联名求情,其姑父对媒体表示,吴谢宇是吴家独苗,还很年轻,不想让他死。
媒体曾报道,吴谢宇在二审前还申请新增辩护律师辩护,在二审期间,辩护律师也再次称要为吴谢宇做精神鉴定。
南都记者从裁判文书网以“弑母”或“弑父”为关键词搜索出13份裁判文书,据裁判文书结果显示,在司法鉴定中经过精神病鉴定认定为限制能力行为人的有11起(包括不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均被免于死刑。
二审期间,据旁听人士向媒体表示,相较于一审时吴谢宇的冷静,二审期间,吴谢宇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几乎整场都在求生,“他希望法庭给其一条生路,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来弥补之前的过错,活着赎罪。”
公诉人认为,吴谢宇预谋作案,逻辑清晰,完全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指出:综合全案证据,吴谢宇作案时具有完全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驳回吴谢宇的上诉维持原判。
吴谢宇高中时的照片。资料图
丧失了价值感的人生
如果没有这起轰动全国的弑母案的发生,在原本既定的人生轨道里,“学霸”光环映照下的吴谢宇,是家长眼里的“别人家的小孩”。
1994年10月7日,吴谢宇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志坚是国企领导,母亲谢天琴是中学教师,在当地家境不错,吴谢宇本人成绩优秀,高中常年占据福建最好的高中之一福州一中榜首。
吴谢宇的邻居朱老师曾在证词中证实,父亲去世后,吴谢宇变得非常懂事,而“懂事”在吴谢宇的理解范畴内指的是把考试考好,“我从小到大都觉得,这是对我爸妈的唯一意义”。
“除了会考试之外,什么都不会。”吴谢宇曾如此评价自己。回想过去人生中最开心的时刻,是那年中考自己考中福州市第二名,父亲在去英语培训班交钱时向老师介绍了这件事,或许是极少获得父亲的认可,这个时刻被吴谢宇牢牢记在了心里,被表述为“父亲为我骄傲”“最开心的时候了。”
中考半年后,父亲因肝癌恶化去世,吴谢宇的人生在这一刻开始发生变化,尽管仍是同学口中的“宇神”,但他在庭审中明确表示,父亲去世后,自己考多少个第一都没有了意义,获得好成绩只剩下“为了让母亲开心”。
丧失了价值感的人生,最终走向了难以挽救的覆灭。吴谢宇自述自己高考前期出现心理癔症,考试失利但因北大自主招生加分60分得以进入北大经济学院就读。
在媒体报道中,在北大人才济济的环境里,大一那年吴谢宇仍然成绩优异,但大二开始成绩下滑,大三那年,吴谢宇开始出现行为异常,曾有吴谢宇的同学向媒体表示,当时吴谢宇开始翘课,沉迷于网络小说,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甚至出现缺考。
意识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的吴谢宇曾自称想要向心理医生求助,但害怕被母亲发现感到失望也随之放弃了,他曾在被抓后写的万字自述书中记录下那一年的心境:“心中生的乐趣、生的动力、生的意义降至极低水平,而死的理由、死的念头、死的冲动已壮大到极强的地步……生存,还是毁灭?到这一刻,我告诉自己:是时候了。”
吴谢宇自述曾在当时尝试过自杀,但最终没有跨出这一步,他在自述中解释:自己死了妈妈怎么办?随后他着手计划杀了母亲再自杀,当年7月他和往常一样回到家里,母亲谢天琴正要迎来假期的第一天,却永远地被儿子留在了那个夏天。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吴谢宇始终在扮演一个完美的小孩,其超我人格已经完全抑制了本我,而在本我中那些涉及性和色情的人的原始欲望,却被吴谢宇认为是肮脏的,这些一直被压抑的欲望,直到家长消失之后才彻底被释放。
吴谢宇也曾称,“父母是自己活着的意义”,父亲去世后,自己每天都要给妈妈打电话,“这电话才是我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武志红分析认为,亲子之间的依赖普遍存在,人只有脱离对母亲、家庭的依赖,才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人,但是父亲去世之后,吴谢宇更难从心理上完成和母亲、家庭的分离。
在提及吴谢宇案时,不少学者都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更多关注,“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青少年,绝不仅仅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的缩影。”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郗培植对南都记者说。
他提及,一些家庭对于孩子过于关心和爱护,对一些正当的需求难以回应,对不正当的行为又难以矫正,部分学校则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很少关心个体的行为偏差。在一个以成绩优秀为唯一标准的社会情境中,从小成绩优秀的青少年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尤其是在即将走向社会化,走到人生的分叉点,要作出人生选择的时候,时常会产生迷茫和无措,一旦脱离设定为成绩好就是一切都好的既定轨道就会找不到方向,而长期以来社会单一的评价体系,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社会、学校、家庭,是否能为孩子们建造一种更多元的评价体系,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天然的生长空间很重要。”郗培植说。
记者手记| 犯罪学难以解答吴谢宇为何弑母
记者起初关注吴谢宇案,来自一位心理学家的公开撰文,“对这一类犯罪行为背后的根源感兴趣,并愿意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探求,其实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更好地去生活,意义重大。”
北大学子弑母案后,公众舆论普遍质疑其家庭教育失败,甚至暗指其是精神病人,但个人悲剧背后的复杂图景绝不是依靠简单的归因就能拼出正确的答案。
在吴谢宇案发后,记者在还原案件的细节时也发现,该案开始呈现出复杂的原因,无论是呈堂供述还是私人信件,都或多或少带有主观色彩,而基于当事人已经离世,我们亦只能获取一方证词。
有社会学理论学者认为,希望能用更多的个案去窥视弑母背后的畸形心态和可能存在的家庭教育隐忧,但却鲜见本土相关案件资料和有关弑亲的学术研究。
曾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10万人仅有约6起凶杀案,而弑亲案仅占凶杀案的2%至4%,属于绝对小概率事件,而这一概率体现在中国,则零星见于裁判文书和部分简短的通报,如2021年3月12日,哈尔滨市巴彦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该县一名14岁女生与其母亲发生矛盾,对将其杀害的事实供认不讳,这样的案件鲜见报道,亦极少看到研究,很难从中描摹出案件的细节,更遑论还原背后的心理机制,揭示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难题。
为此,记者找到一些犯罪学者,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更专业的答案,然而一位长期跟踪青少年犯罪的教师告诉记者,这样的弑亲案例极为少见,受限于相关信息的公开,犯罪学者难以获取一手资料,个案追踪研究困难,若要做类案研究更几乎不可能,也正是基于此种困境,过去多年来,国内的犯罪心理学少有实质性突破。
在听闻上述教师的话后,记者才明白,最初持有一种类似社会学家涂尔干《自杀论》的思路进入该议题,想要获得一种更具备共性的认识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期待未来有可能作出探索,让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更清晰了解到相关信息,探寻背后动因,尽可能减少悲剧和遗憾的重现。
(部分综合自央视新闻、B站、封面新闻、三联生活周刊等)
采写:南都记者 蒋小天 刘嫚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