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初阳对话武晶:如何读透一本书?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转载2023-06-10 20:03

语文教育是孩子成长和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其他专业和非专业课程,更能引导、塑造一个孩子的成长、认知和发展。但在某些阶段,语文学习经常困扰学生和家长。

FireShot Capture 901 - s34526697.jpg (483×638) - img1.doubanio.com.png

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新书《这样读透一本书:给孩子的文学精读课》,以“精读”为方法为孩子们打开语文学习大门,这是一部将僵硬的语文课堂带回语文学习的作品。本书作者郭初阳,是语文界新生代老师,拥有二十七年丰富的教学经验,他的课堂向来以快乐、丰富、智慧、有趣著称,他善于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以开放式的思维训练,启发孩子们自由自主阅读,赢得无数学生、家长拥趸。

关于如何学好语文、怎样教好语文,郭老师有很多经验分享。面对当前语文教育现状,教书两年半的新教师武晶向郭初阳老师诚挚求教。关于“如何读透一本书”,两人进行了精彩对谈

武晶,新教师,教书两年半

郭初阳,老教师,教书廿七年

武:郭老师,为什么到了中学以后,学生就很少真正地读透一本经典著作了?

郭:我想,可能是因为《毛毛》里的灰先生就躲在中学里,每个踏进中学的孩子都会被他们抓住,于是时间就没有了,孩子也渐渐地患上了那种百无聊赖病,除了分数,对什么都不在乎……

武:《毛毛》只是一个童话啦,请不要开玩笑,我们在探讨一个严肃的话题。

郭:童话难道不严肃?在我看来,跟小说、诗歌、戏剧相比,童话是最严肃的,童话涉及的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友谊、爱情、生命、自由、正义、真理的追寻……《小王子》《绿野仙踪》《动物农场》等等,无不如此。

武:我想要更现实的解释啦——为什么中学生很少真正地读透一本经典著作?

郭:你看,你从中文系毕业到中学教书不过两三年,距离文学就渐行渐远了。好吧,现实生活里有三个因素,导致中学生不读书。

武:哪三个因素?

郭:第一,时间因素。功课那么多,平时赶作业都来不及,难得有一点休息时间,就玩玩电子产品;第二,纪律因素。中学生在校读课外书,并不受鼓励。

武:我听说,有些学校不允许把课外书带进校园。

郭:是的,禁止教材以外的书籍。第三,考试因素。语文界有句话出了名:“整本书阅读怎么考?没法考,但一定要考。”

武:我看到你新书的开篇是这样写的:“败坏一种兴趣的有效方式就是把它变成考试项目,毁掉一本好书的有效方式就是把它列入必读书目。”

郭:因为重要,所以纳入考试,殊不知,凡是通过考试来强加的东西最后都会被忘得精光。一个良好的意图,若行之以错误的方式,那就适得其反了。

武:自上而下的指挥,和自下而上的生长,是两条不同的路径。

郭:有副对联写得好: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从上面看下来,教育不过是数字或生意;只有在家庭和学校里,才会看见一个个活泼泼的孩子。

武:那么,一个良好的意图,该用怎样的方式的来落实呢?

郭:对于老师来说,要掌握一个巧妙的方法,利希滕贝格《格言集》里有传授:“我们不应该把希望年轻人阅读的书籍直接推荐给他们,而应该当着年轻人的面赞扬这些书籍。以后他们自己会去寻找这些书籍。”

武:是的是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聊到《羊脂球》,后来就去书店找莫泊桑的小说。

郭:不仅如此,每周的语文课里,应该设有一节读书课。

武:专门的读书课?具体讲什么内容,形式是怎样的?

郭:对,整本书的阅读课,换句话说,就是以整本书为语文教材,《论语》《老子》《理想国》《伊利亚特》《安提戈涅》《瓦尔登湖》《夏洛的网》《动物农场》……都可以。形式上,可以一个学期读透一本,按照计划分配到每周(一章或几十页);也可以请学生们提前把一本书读完,这节课就是关于这本书的阅读交流课。

武:听起来感觉难度不小。

郭:小学界早有老师给出了示范,也出了指导书籍,比如周益民《童年爱上一本书》,张学青《给孩子上文学课》,岳乃红团队《好童书好课堂》,Sam Swope《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都是很好的参考书。中学语文老师,可以翻翻我的新书《这样读透一本书》,里面有课堂上师生动态的选录,也有教学简案,拿来就可以用的。

武:可以说说你的教案设计吗?

郭:我设计了两个教案,一个是常规的读书课,一个是结合这本书的轻量级写作课。前者要求学生提前认真阅读《动物农场》两遍,自带此书进课堂,时长45分钟到60分钟皆可,按照流程(角色辨认、情节回顾、七戒研究、影片呈现、角色分析、行动方案)一路下来,操作是容易的。

武: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不容易。

郭:能拿到一个经反复锤炼与课堂实战的公共教案,已经帮助新教师节省很多时间精力了。上课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呈现者、提问者、组织者、观察和总结者,当然要付出劳动的。

武:我说实际操作起来不容易,说的不单单是课堂上的劳动。

郭:是的,整本书的阅读课,意味着领读教师也必须提前把书读透,这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

武:我在大学的专业方向是现当代文学,如今要给学生领读《论语》《老子》或《理想国》……掂掂这个担子的分量,自忖挑不动。

郭:没有人让你挑这个担子呀,刚才你不是知道了嘛,“毁掉一本好书的有效方式就是把它列入必读书目”。没有指定的必读书目,对于领读的老师来说,整本书的阅读课是自由的——他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自己心爱的那本书。只有自己所爱的书,带领时才会满有激情,对不对?

武:对是对的……你是说每个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书本选择权?

郭:不是我说的,是怀特海说的:“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这段话写在文汇出版社《教育的目的》第二十页上。

武:哦哦,我有印象,就是你在一席讲座最后所留的思考题呀。

郭:如果把目光移到第二十一页,继续读下去,还可以读到怀特海说:“如果我们落到某个主管部门的手中,而这个主管部门以为它能够把一切学校分成两三种严格的类型,各种类型又必须采用一种僵硬的课程,那么这对教育来说,是灾难性的,是致命的。”

武:怀特海在伦敦大学、哈佛大学都任教过,看来他对英美教育的病症看得很透彻。那么对于家长来说,可以怎么帮助孩子来做整本书的阅读呢?

郭:对于家长来说,记住八个字就够了。

武:哪八个字?

郭:书房建设,以身作则。

武:前者是硬件,后者是操作。缺一不可吗?

郭:倘若图书馆很近,借阅很方便的话,家庭书房的藏书量可以适当减少,不过家庭藏书还是得有一个基础数量。

武:多少册?我知道你说的是优质的书,经典好书。

郭:普通家庭一千册,教师家庭三千册左右。

武:如果达不到呢?

郭: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个文科教师如果没有三千册藏书,我是校长的话,就不聘用他了。

武:如何读透一本书,我们刚才讨论了学校和家庭可以做的,那么从整个社会来看,怎么做才可以帮助孩子读整本书呢?

郭:增加街道图书馆,支持家门口的微型书店,建设社区阅读空间……这些近几年大家都在做的,做得都不错。

武:读透一本书到底有什么好处,你可以用诗句来总结吗?

郭:读透一本书,能帮助一个人找到人生意义,帮助他抵御贫穷与衰老,陆游总结得好: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武:我喜欢现代诗,可以用现代诗来总结吗?

郭: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宇宙,阅读天长地久,戴望舒的《偶成》呼应着米切尔·恩德的《毛毛》,被灰先生冷冻的时间花,终将随着打开的好书而绽放——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