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中贸圣佳2023春拍精品展在北京圣佳艺术空间隆重揭幕,展览集结中贸圣佳2023春季拍卖会各大专场的近五百件重磅珍品,开启京城春拍的艺术盛宴。
从饱含文献及历史价值的“天禄琳琅”藏书、宋刻孤本古籍,到“石渠宝笈”著录乾隆帝御临诗帖;从古代文人大家唐寅、文徵明、蓝瑛、董邦达、冷枚的珍贵笔墨,到近现代书画巨匠齐白石、吴昌硕、张大千、林风眠、石鲁的精品佳作,再到享誉全球的音乐家贝多芬的亲笔签名信函;从御制官窑到来源有序、名家旧藏的古代瓷器,从各式明清家具到文人案头雅器,从活跃在当代艺术前沿的“头号玩家”朱新建、冷军、孙浩等艺术家的当代力作到珍贵茅台威士忌等名酒佳酿,中西合璧,融古汇今,蔚为壮观。
观展现场
观展现场
观展现场
观展现场
中西融合百鹿尊亮相“璀璨夜场”
在备受瞩目的“璀璨夜场”,一只清乾隆 御制洋彩螭龙耳百鹿尊将惊艳上拍。
清乾隆 御制洋彩螭龙耳百鹿尊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H:43.8cm
此百鹿尊造型沉稳庄重,线条极为优雅悦目,器身以粉彩绘《松鹿祥瑞图》,图中苍松巍立,生机盎然,画面构图饱满,四周拳石苍坚错立,苔草葱茏蓊郁,瑞鹿鬃毛丝丝毕现,臻乎自然之化境。
粉彩浓淡相抹,渲染有度,处处一丝不苟,有如瑞鹿,均以极细之笔触反复点涂轻画,将鹿毛质感表现得极为逼真,梅花鹿三五成群,或奔跑,或憩息,或相偎,姿态各异,均写实传神,令人叹为绝妙,又见苍枝之渲染,拳石之层次,均展示非凡的绘画技巧。这件清乾隆御制粉彩百鹿尊深得乾隆帝喜爱,描绘了一幅理想化的帝王狩猎场景。以鹿为主要元素,精心地描绘了在广阔的天地间,“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让人不禁生起一股隐居深山的喜悦之情。
有清一代,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借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仿古采今,备诸巧妙,造型古拙,千姿百态。技术上讲求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使青花、彩瓷、颜色釉等各类品种皆取得卓越的成就,既崇尚复古,亦勇于创新。乾隆瓷器纹样兼容并蓄,此时期全面展现了御窑新姿,因此也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浓墨一笔。本品正是清代宫廷文化对西洋元素的吸纳运用及中西融合风尚引领下产生的艺术佳品。
明 龙泉青釉折沿洗 H:6.8cm D:18.2cm
另有一只明 龙泉青釉折沿洗,为仇焱之旧藏,经上海文物图书管理小组退还。此器有着浓重的官窑风格,同样官窑也有相类器型,这也反衬官窑青瓷与龙泉大窑在设计上两者有密切关系。这种折沿洗,数量与其他形式的龙泉作品相比要罕见的多。拍品一类大洗传世品当时基本是入贡大内,除了皇家收藏,存世并不多,十分珍稀。遍览世界各大博物馆馆藏,相类者屈指可数。
在同一专场,值得注意的还有清雍正 粉青釉弦纹蒜头瓶,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纹折沿大盘,清乾隆 御制铜胎珐琅太平有象摆件一对,清乾隆二十六年 御制铜鎏金南吕镈钟,明崇祯十三年 潞王朱常淓诚意斋制蚰耳炉,明 铜镂雕海水云气龙凤纹董炉等众多珍贵佳器。
重要中国书画及古籍夜场珍品“琳琅”
在“琳琅——重要中国书画及古籍夜场”,汇聚了石鲁、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溥儒、启功、林风眠、吴昌硕等一众近现代名家力作和文徵明、蓝瑛、唐寅、董邦达、沈铨等古代巨擘佳构。
石鲁(1919-1982) 紫气东来 设色 纸本镜心 29×59cm
石鲁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多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宏大叙事主题,作品以山水画居多,70 年代以后开始以花鸟题材为主,绘画语言亦有变化。石鲁的花鸟画对传统技法进行了颠覆性的改进,带有一些探索性的笔墨特征,不拘泥于形式,重在意态之传达,墨色交融,酣畅淋漓,笔势峭拔,物象有刀刻感,具有不确切的边缘和剪影般的效果,花卉面目并不十分清晰,却传递出一种强悍的生命力量。
此次上拍的《紫气东来》一画色墨交融,混融一片,这种狂放硬朗、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与略显怪异的造型正是石鲁晚期所追求的,他在艺术思维上一反以往“以形写神”说,提出“以神造型”说,赋予“神”这一传统绘画上的形而上学观念以现代性阐释,并以大胆的笔墨实践之。果蔬形态鲜活生动,意蕴新奇,传达了一种超乎形物之上的神韵,显示了画家艺术探索的不懈追求。画面左侧题字,书法峭拔劲健,右侧朱笔绘制图章一枚,手法别致,与画面形成协调统一,极为新颖。
齐白石(1864-1957)松鼠葡萄 镜心 设色纸本 67.5×34cm
另有齐白石的《松鼠葡萄》画面清新、富有谐趣。松鼠葡萄是传统的美术题材,葡萄果实堆叠繁密,象征丰产;鼠在十二生肖中为子,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多子”“丰收”“富贵”。齐白石喜绘松鼠,因其灵动可爱,人畜无害。曾有题《松鼠图》曰:“不破仓壁,亦不害苗,一岭松风,独自居高”,更道出其悠然田园、无争于世的意趣。
据胡佩衡说齐白石在七十岁以前很少画松鼠,偶有写之也不得当。他七十五岁时,特地买了松鼠养在家里,经过悉心观察,反复写真,方得其神理。虽然作画之时,不假外物,也不事先起稿,但所画之物早已了然于胸,呼之欲出。白石老人喜欢画松鼠葡萄,也是因为这些乡野之物常令他怀念起老家星塘老屋葡萄架下的情景。此轴画两只姿态各异的松鼠分食葡萄、花生,生动有趣。松鼠纯用水墨,笔酣墨饱,晕染出蓬松毛茸的皮毛,又点出浓黑的眼睛鼻尖,结构形体,笔笔分明。画中物象不多,却组织了轻重、动静等种种对比关系,观赏趣味亦因此而生。
张大千(1899-1983) 萧踈红叶艳于花 王遽 行书 成扇 设色纸本 1935年作 28.5×84.5cm
张大千《萧踈红叶艳于花》成扇乃“非闇社长叹为巨制”、“抗拒骄阳”之旧物,取法明代大家陈洪绶,并上溯宋代院体画。笔法脆俏,赋色瑰丽,构图清疏,配合泥金质地,呈现出一种极具装饰性的美学思想,富丽堂皇却又雅逸清穆。匠心所在之处,亦有人文精神,大雅之极。殊为难得的是,此扇除意境清幽之外,题记中还记载了张大千、于非闇二位大师多年交游往来中的一段佳话,于后人对二位大师的年谱之研究亦有补益。
天禄琳琅 宋名臣言行录六十二卷
同一专场还将呈现天禄琳琅 宋名臣言行录六十二卷,该标的为2函14册,竹纸线装,品相洁净完好,为明崇祯十一年张采刻本。其上钤有“五福五代堂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
宋刻孤本《活人事证方》
另有宋刻孤本《活人事证方》,为南宋建安余恭礼宅刻本,上有“吉田氏藏”“称意馆藏书记”“伊泽氏酌源堂图书记”“芳樱书院”等钤印,十分珍罕。
各大专场亮点纷呈
此外,“逸玩——中国古代陶瓷专场”“集萃—古董珍玩专场”“方物——古代文人书房长物专场”“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临风——小孤山馆藏器·竹器”“现当代艺术专场”“又见:亚洲重要私人收藏专场——香港沙龙摄影专场”“浮生专场”“道·器专场”“止水·中国古代铜镜专场”“生命之水——世界珍稀威士忌及烈酒专场”“茅友圈甄选——贵州茅台酒专场”等各大专场都有精彩拍品呈现。
明宣德 御制青花白地如意披肩龙纹宝罐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H:13.8cm
在“逸玩——中国古代陶瓷专场”将有“明宣德 御制青花白地如意披肩龙纹宝罐”上拍,难得一见。该器完美呈现明朝宣德年间的精湛御瓷烧造工艺,其釉汁光滑莹润,苏料青花发色浓艳,所绘龙纹矫健传神,龙身刚劲有力,神态生动威猛。对于拍品宝罐的传世之物,可谓稀珍至极,也正是因为其珍贵,雍正帝穷尽宫中以及民间之襄理,终于觅得此类小罐一对收藏于内府,因其偏爱至极而专门命宫廷画师为其记录写真,著名的雍正六年御制《古玩图》中记载了雍正宫廷御玩收藏瓷器妙品一组,以图中器物之珍罕,所配器座之精细, 可窥视胤禛内心的崇高审美世界,而其中的宣窑龙纹小罐一对即是体现清世宗胤禛一贯追求文雅、脱俗,精致的审美标准。
对于拍品 类龙纹罐之存世量统计, 除北京首都博物馆之例与本拍品一例以外,目前未见其三,所以推测很可能是当时作为御用的佛礼用器,仅烧造极少数量供宣 宗使用。而雍正六年御制古玩图中当时所对照描绘的对象或正是前述馆藏者与本品。
明 黄玉琮 L:6.5cm W: 6.5cm H:11.5cm
“集萃—古董珍玩专场”上拍的“明 黄玉琮”,青黄玉质,玉质致密,局部褐沁色深入肌理,包浆浑厚醇和。器形为柱体,外方内圆,上下射口平面均为圆形,射部圆润厚重,中部有圆孔贯通器身,孔内光直。器表光素无纹。本品为明代摹古之作,整器造型古朴,方圆相济,琢艺朴拙,磨制光滑,质素端庄,尽显古拙雅趣。
明末清初 紫檀嵌银诗文梅兰纹葵口笔筒 高16.8厘米
“斫木”专场上拍的明末清初 紫檀嵌银诗文梅兰纹葵口笔筒十分惹人瞩目。笔筒上琢刻有诗句:“老干含春意,疏枝吐玉花。酒阑明月上,移影卧窗纱。”“庭除旧雨后,明月映琼珂。”“夜雨润枝头,粉红犹似泣”。为依次咏梅花、玉兰、秋海棠,观之就如同一幅明人《杂花图》长卷,配合诗句,文雅非凡,玉兰花口的笔筒偶可见到,似此件雕刻精彩且嵌银丝为诗文者,甚为罕见。本件笔筒选料巨大,形制规整雍容,刀法遒劲老到,线条婉转流畅,其雕工虽一丝不苟,却自有一种承袭自明代的古朴气息,极具清初木刻的风韵。
明晚期 黄花梨凤穿牡丹纹“状元及第”六方围栏架 通高105.5厘米 直径60.5厘米
另有明晚期 黄花梨凤穿牡丹纹“状元及第”六方围栏架上拍,为传世孤品,造型独特,无论何种材质,未见有第二例。其功用说法不一,有鼓架说、卷杠架说等。满彻黄花梨原皮壳,作干黄色,甚为雅洁,结构精巧,雕刻极为生动,在所目黄花梨家具雕刻中堪称绝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其他精彩展品:
清乾隆 纳纱绣湖石花卉挂屏 37*139cm
清早期 陈用卿制百原道人款紫砂壶 L:15.6cm H:12.7cm
清中期 珂亭(马国珍)制翠竹络纬刻件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6年) 芷道人制月下竹影图竹笔筒
冷军 b.1963 竹之二 2007年作 70×50cm 布面油彩
何藩 街景 银盐纸基 沙龙展览印章 48.5×37cm 1956
何藩 影 银盐纸基 沙龙展览印章 50×30cm 1954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12日。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