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的“蓝色文章”:向海图强,向海要粮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3-06-15 11:12
微信截图_20230609101028.png

广东因海而兴,拥有超4千公里海岸线,居全国首位,21个地级市中有14个是沿海城市。海洋为广东创造了优质的产业发展和贸易物流条件,孕育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在广东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海洋将再扮演主要角色。沿海经济带的提出,为湛江这个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城市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6月14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继续在湛江市进行,媒体记者走进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徐闻港和因海洋牧场发展闻名的雷州市流沙湾海域网箱养殖集群,南都记者继6月13日为读者解读湛江的“绿色文章”(详情点击:读懂湛江发展,从读懂“绿色文章”开始)后,继续解读湛江的“蓝色文章”。

湛江

“粤西一极”致力打破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一直是困扰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粤东、粤西、粤北的人向珠三角地区城市流动,支撑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自身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偏弱。

为解决这一问题,广东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将全省划分为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3个功能区。

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沿海经济,广东提出培育壮大汕头、湛江两个发展极,打造以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阳都市圈为两翼的沿海经济带、产业聚集带、滨海旅游带。

在如是背景下,广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粤西任务,就主要落在了“粤西一极”湛江身上。

一批重大的重工业项目落户,正做强做大湛江临港产业集群。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一体化、巴斯夫一体化、廉江核电4个投资超百亿美元项目接连传来陆续投产、开工或加快推进的好消息。

一批重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步让湛江距离“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更近,使其内联广袤内陆,外联汪洋大海。连接广州中心城区的广湛高铁湛江段加快建设。湛海高铁有望年内开工建设,将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的轨道快速交通方式。此外,徐闻港以“打造成连接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的现代化水陆交通运输综合枢纽”的新战略目标高规格建设运营,将使得位于核心枢纽位置的湛江充分享受其中红利。

徐闻

与海南相向而行

以合作区驱动临港产业发展

“对接自贸港 共享新未来”,徐闻港交通枢纽大楼二层的大门前展示着这句标语,恰好揭示了徐闻港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从徐闻港到海口新海港的海上距离仅12海里,二者相向而行。这一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徐闻港将成为对接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与发展的“南大门”,是促进粤琼两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

微信图片_20230615005046.jpg

徐闻港交通枢纽大楼二层大门。

在徐闻港,一切都与“海”紧密相连。港口大楼二层的出发厅宽敞明亮,往大海方向走去,一轮宛如明月的大型玻璃窗出现在媒体记者眼前。“这叫‘得月门’,设计风格与海洋文化、侨乡文化有机结合,体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徐闻港党总支部书记、董事长张金虹说。

微信图片_20230615005107.jpg

“得月门”,体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

以“得月门”为中心,两侧各四个登船口。港口采取“人车分离”“客货分离”“进港和出港的车辆旅客分流”的方式,实现公路、水路、铁路、城市公交的无缝对接。

媒体记者踏上旅客用的登船廊桥,向下便能看到车辆登船口,小轿车、中型小货车依次驶入轮船下层,待车子停好后司机再返回客舱。张金虹还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轨道式旅客登船桥,“登船桥可根据潮位和客舱所在位置前后伸缩、上下调节、进行坡度调整,使桥面保持平稳,方便旅客上下船。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

微信图片_20230615005127.jpg

登船时人车分离,小轿车驶入轮船下层。

借助港口,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加速汇集。2020年9月26日徐闻港开港运营,至2023年6月2日,港口车辆吞吐量约926万辆;旅客吞吐量约270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约23290万吨。随着湛徐高速徐闻港支线同步开通,琼州海峡1小时生活圈已经形成。

“依托港口优势,我们正积极搭建‘广东·海南特别合作区徐闻片区’,力争‘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发展’。”徐闻县委书记罗红霞表示,目前合作区内已布局建设多个重点项目,涉及交通、新能源、装备制造、种质资源、园区设施、农产品加工和文旅等方面,总投资近150亿元。

“我们将通过‘海南总部+徐闻基地、海南前端+徐闻后台、海南研发+徐闻制造’这一模式推动两地产业协同发展,主动融入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湛江联动发展区建设,打造对接海南自贸港特有平台和优惠政策高地。”

罗红霞认为,农业大县徐闻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希望利用合作平台推动徐闻制造业的发展,将客滚运输产业延伸至物流服务、旅游、能源等方方面面。驱动临港产业发展,打造徐闻港区产业集群。”

雷州

向深海建设粮仓

“海威2号”将择最高潮位下水

离开徐闻港,媒体记者来到雷州市流沙村码头,湛江的“蓝色文章”也从临海书写到了深海。雷州市海岸线长406公里,浅海117万亩,滩涂33万亩,海淡水养殖面积38万亩等资源优势。洋流平缓、日照充足、鱼类长势良好,这是雷州发展深海养殖的优势。

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海威一号”则是雷州进行深海养殖的重要工具。“ 平台主要养殖中高端名贵海水鱼,如鳘鱼,军曹鱼,鞍带石斑鱼(龙趸)等。平台设计养殖水体1.5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水体可养殖20公斤鱼类,单个养殖周期可收获超60万斤优质深远海养殖鱼类。”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东戈介绍道。

2022年4月“海威1号”落户流沙湾,是湛江市首个深远海养殖智能平台。2023年6月6日“海威2号”完成交接仪式,相比起前者,其体积更大,同时搭载饲料储存模块、自动投料机、吊机、水上水下视频监控、水质实时测量、5G数据通信、应急柴油发电机等自动化养殖装备,实现智能化养殖。

在流沙村码头,记者看到了放置在岸边钢架结构的“海威2号”。 平台上下以浅蓝和深红两色区分,上层搭载人员临时休息室、卫生间等简易生活空间,下层是巨型网箱。“6月中旬,‘海威2号’将依照潮汐择取最高潮位下水投产。我们会用拖船拉拽其至养殖区,把红色部分沉入海中,平台即可运作。”刘东戈说。

微信图片_20230615005143.jpg

“海威2号”。

以深水网箱为突破口,雷州完善东里、流沙、乌石海区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建设。截至目前,雷州投产使用的深水网箱978个,约占湛江的三分之一。

“我们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加快谋划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雷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柯振飞表示,依托海洋资源优势,2022年雷州市渔业总产值51.19亿元,同比增长2.6%;金鲳鱼产量达27640吨,约占湛江市的一半,产值将近7亿元。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李竹

视频:南都记者 丁治加 马青 

编辑:李竹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站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