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是生育的主体,国际经验表明,持续推进社会性别平等有利于生育水平的修复和回升。”7月11日,一场由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学会联合举办的研讨活动在京举行。活动中,中国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强调了性别平等与生育水平间的关联。
今年的7月11日是第34个世界人口日,本次人口日主题为“释放性别平等的力量:提振妇女和女童之声,开启世界的无限可能”。当日的研讨活动同样聚焦性别平等,多位专家学者从性别视角提出了对生育支持的思考。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持续推进社会性别平等有利于生育水平的修复和回升
贺丹表示,如何应对低生育是人口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亦是最难的问题。“女性是生育的主体,国际经验表明,持续推进社会性别平等有利于生育水平的修复和回升。”她认为,女性力量的释放和发展将深刻影响和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家庭生活的形态。
贺丹介绍,世界经济论坛于6月21日发布的《2023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全球范围性别平等的进步速度正在放缓,虽然全球人口受教育程度中的性别差距在进一步缩小,但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性别平等状况仍然值得担忧。
贺丹表示,我国一直致力于促进性别平等,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但我们在劳动就业、经济、政治参与上的性别平等仍未完全实现。她还认为,在我国调整生育政策后,父母将承担多子女养育的责任,女性发展也会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
缓解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应是生育支持政策的关键
国家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副司长杨金瑞在活动中表示,经济负担、子女照料以及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仍然是制约家庭生育的主要因素。也有与会专家认为,尽管中国积极践行促进性别平等,中国女性依然面临平衡生活与工作的难题。
“生育对女性就业等方面的影响远大于男性。”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部部长汤梦君表示,在性别平等提升的过程中,生育率会先呈下降趋势,而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她表示,当下,不少女性想要追求生活质量、个人发展就会选择不生、晚生或者少生,这背后是家庭、工作中性别观念发展的不同步。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部部长汤梦君演讲。主办方供图
汤梦君分析称,虽然现在有更多的女性可以充分接受教育,走出家庭成为社会劳动力,但与此同时,不少家庭中仍维持着传统的性别分工,女性还是生育、养育子女的主要承担者。汤梦君分享了其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分析梳理了瑞典、法国等国家应对低生育率的先行经验,这些国家正是以保障女性平等、充分就业作为生育支持政策的出发点。基于此,汤梦君表示,缓解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应是生育支持政策的关键。
生育决策权应仍在个人和家庭手中
汤梦君还强调,所谓的生育支持政策是要为女性和家庭创造良好生育环境与条件,最后的生育决策权仍在个人和家庭的手里。
中国人口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表示,在如今低生育率的背景下,我们需警惕以人口指标为中心的政策,不能过分强调女性的母亲职责。“生育支持政策不应该有性别盲点,我们应该用性别的视角来评估政策是不是有利于女性发展。”她说。
中国人口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演讲。主办方供图
采写:南都记者 王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