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不法分子仿冒金融监管部门行骗引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高度关注!
7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反诈意识和识别能力,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称,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或者工作人员,打着“P2P清退回款”“消除不良征信”“受理投诉”等旗号实施诈骗。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示,金融监管部门不直接办理金融业务,也不会与消费者有任何资金往来;金融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机构的合法金融服务;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谨防信息泄露;通过官方渠道合法合理维权,发现犯罪线索或者遭遇损失及时报案。
冒用金融监管名义
谨防三类诈骗陷阱
据介绍,冒充金融监管部门实施诈骗的手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手法一:伪造金融监管部门文件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冒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名义,通过电话短信、快递信函、互联网等渠道,发布“P2P出借人风险专项清退通知”“金融平台清退通知”等虚假信息,引诱投资人通过所谓“官方回款渠道”进行“清退登记”。投资人注册登记后,不法分子再以需要缴纳保证金等作为回款条件,诈骗投资人钱财。
手法二: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受理投诉实施诈骗。消费者在非官方渠道投诉后,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手机号码、投诉内容等信息,以“解决投诉”“理赔退费”等为由联系消费者,诱导其点击“XX监管部门在线理赔中心”等虚假链接或者利用视频会议软件创建所谓“XX监管部门会议室”,诱骗登录并开启屏幕共享,从而骗取银行卡号、网银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盗取消费者资金。
手法三:冒充金融监管人员以“消除征信不良记录”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非法收集的银行卡号、贷款额度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社交软件等联系消费者并骗取信任,谎称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互联网贷款等借贷产品时产生逾期记录,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如要“修复征信”,需向指定的“专用账户”转入资金进行“信用佐证”,并称该笔款项随后将予退回。一旦消费者信以为真操作转账,不法分子迅速转移资金并藏匿。
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发布五项风险提示
针对以上非法冒用金融监管部门名义,利用部分金融消费者急于解困、挽回损失、自证清白等心理特点的三类诈骗陷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
一、金融监管部门不直接办理金融业务,也不会与消费者有任何资金往来。金融监管部门从未设立或者授权设立P2P、投资理财等“回款渠道”,不会通过QQ群、微信群、交易平台等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资金清退工作。请消费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二、选择正规机构的合法金融服务。消费者如果有借款、理财、保险等金融需求,应通过具备相应业务资质的机构获取金融服务。切勿盲目相信陌生来电、短信、广告传单、社交媒体等非正规途径推销的“低息快捷”“免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及“保本高收益”理财产品等。
三、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谨防信息泄露。对于不明来源的“内部消息”以及非官方渠道发布传播的信息,消费者要仔细辨识,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或者下载不明APP,不与陌生人共享屏幕,审慎对外提供个人信息,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财产损失。
四、通过官方渠道合法合理维权。因金融产品或者服务问题与金融机构发生争议的,消费者可优先选择金融机构公布的官方投诉受理渠道进行处理;未达成一致的,可向当地金融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者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切勿随意点击或者打开陌生人发送的所谓“官方投诉链接”。
五、发现犯罪线索或者遭遇损失及时报案。一旦遭遇诈骗或者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消费者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反映有关情况,不可轻信网络上自称“网警”“黑客”等组织或者人员,避免再次受骗。同时,注意留存证据,积极提供线索,配合公安机关案件侦查,尽力挽回损失。
假冒套路花样百出
官方多次出手打假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对上述假冒诈骗行为高度重视,多次发布有关风险提示。
此前,原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曾发布《关于防范冒用银保监会名义实施“清退回款”诈骗的风险提示》,称监测到有不法网站假冒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带有“银保监会认证”“中国银保监会”等不实信息内容,并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等名义实施诈骗,提示金融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有公安机关发布紧急预警,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今年5月,柳州警方发布紧急预警,表示近期该市有多名群众反映收到快递文件,内附一则“清退通知”,主要内容为: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等部门名义,要求“对部分投资人办理清退事项”,要求出资方扫描下方二维码办理,24小时内未进行清退申请视为自动放弃。
柳州警方提醒,若不慎进入视频会议,或扫描二维码,个人信息极有可能被窃取或落入诈骗陷阱进而转账被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未设立回款渠道,广大市民朋友千万要提高警惕,多加甄别,谨防上当受骗。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蕾娜
编辑:王蕾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