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古书院】韩山书院:云横秦岭思弘道 桥锁沧波快读书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07-16 09:22

4254x2322_64b25e2ca8b46.jpg

【第十二期 韩山书院】

韩山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淳祐三年(1243)。其时,南宋潮州知州郑良臣在潮州城南之韩文公庙旧址[北宋元祐五年(1090)迁建]之上创建韩山书院。宋元更替之际,书院毁于兵火。元至元廿一年(1284),韩山书院一度重兴,后又毁于火。至正廿六年(1366),潮州路总管王翰在潮州府城内西南大隐庵旧址重建韩山书院。明代,韩山书院继续办学。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绵延了400多年的韩山书院被潮州知府石文晟改为南隅社学;3年后,惠潮分巡道史起贤于韩江之东、韩山之麓另建昌黎书院,北倚韩祠,仍祀韩愈,可视作原韩山书院之延续。雍正十年(1732),潮州知府龙为霖大规模扩建昌黎书院,并改名为韩山书院,书院始得以名副其实。韩山书院起初只服务于潮州府属十一县,稍后发展为惠州、潮州二府与嘉应一州的粤东惠潮嘉道三属书院。清嘉庆、同治、光绪间屡有修建,其传统书院教育一直延续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才改办为新式的惠潮嘉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相继改为广东省立惠潮梅师范学校、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韩山师范专科学校等。1993年,韩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韩山师范学院。

走读直播回放请识别二维码:

微信图片_20230715225232.png

走读精彩视频请点开链接:


赢得江山都姓韩

屹立于韩山之麓、韩江之滨、韩文公祠旁边的韩山师范学院,是潮州市最高学府。在汕头大学建校之前,它也是潮汕地区的最高学府。人们知道这所学校的发展史,是清末以来中国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见证,却很少知道其前身韩山书院也是中国书院制度变迁过程的缩影。而韩山书院的诞生与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韩愈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谪到潮州,虽然他治理潮州只有短短的八个月,但却对潮州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赢得江山都姓韩’。”《韩山书院史稿》作者、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榕青对南都记者说,韩愈任潮州刺史期间办了四件大事,包括驱除鳄鱼、鼓励农桑、赎放奴婢与延师兴学等,潮州的老百姓因此非常拥戴他,甚至将山水易姓:他经常登临的笔架山被称为“韩山”;他驱鳄的恶溪被改称“韩江”,他亲手种植的橡树被誉为“韩木”。北宋咸平二年(999),潮州开始兴建韩文公祠,以祀贤传道。到了南宋淳祐三年(1243),潮州知州郑良臣在城南之韩文公祠旧址之上创建韩山书院。从此,韩山书院与韩文公祠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从南宋创建起到清末,韩山书院之所以能够一直膏火不断,全赖于潮人对韩公的崇拜。

吴榕青教授还指出,韩山书院在历史上有三处院址,分别为潮州府城外南七里(1243-1352)、城内西南(1366-1688)以及韩山山麓(1732-1903)。“不管如何迁建与重修,韩山书院一直是粤东兴学育才、人文荟萃之地,始终占据着州、路、府、道之学的重要位置,对粤东地区文化的传播、教育的发展、民风的善化、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韩山书院产生于全国地方普遍设立官方书院的时期,并能延续至清末改制,在中国古书院发展史上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韩山有地书声起

韩山书院在历经清末传统书院制度改革后几经易名与整合,于1993年演变成韩山师范学院。2015年,在管乔中等韩山师范学院校友的努力下,韩山书院得以重光,以韩山师范学院原校史馆为主要活动场所,定位为校友及社会出资、学校支持的纯公益性学术研究及教育培训机构。

03、韩山书院.JPG

韩山书院。

站在韩山书院门口,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楹联:“多士讲习斯堂,当思文起衰、道济溺,体具用周,方信韩山有地;大儒温饱非志,与其月赏钱、岁靡禄,名存实亡,何如橡木无花。”吴榕青教授介绍,这是清代潮州知府龙为霖亲拟的,于雍正年间悬挂在韩山书院主体原道堂外,上联是对学子的勉励,下联是给教师的告诫。对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巧妙地化用了宋代大文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的字句,读之令人回味无穷。他还表示,龙为霖是韩山书院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清代初期,因朝廷对书院发展采取了严控政策,绵延了400多年的韩山书院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被改为“南隅社学”。康熙三十年,惠潮巡道史起贤因应崇韩民意,于韩山山麓韩文公祠旁边创建昌黎书院。雍正十年,就在朝廷改变针对书院的政策前夕,时任潮州知府的龙为霖捐俸2000两扩建昌黎书院,工程从雍正十年九月开始,到次年三月告成,历时6个月。

微信图片_20230715164007.jpg

雍正年间的韩山书院图,录自雍正《海阳县志》。

据吴教授介绍,扩建后的书院主体原道堂(讲堂)仍按旧址作三间,重新建造,外面是大门和围墙。从原道堂后面依山势拾级而上,可见新建的振华楼,有三栋,用来贮藏图书。左右两边分布着数列廊屋,共有书舍、厅、屋110间,这是书院生徒读书居住的地方。从右边转向南面,建有一座魁星阁;从左边转向北面,是原有的陆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祭祀南宋忠臣陆秀夫),此时又在祠前增建书舍8间。在半山腰上还建起一个乞珮亭,可供给师生凭栏远眺。书院门口还挖了一口池塘,养着游鱼,栽上荷花。池中建起一个亭子,亭子就像画舫一样,设有观鱼槛。在书院的空地上种上1000株花果树木,以添胜概。书院里的对联、匾额多是由各位大官员所题赠。后来因为前来求学的人数增多,又在书院西面的空地上辟建书舍。“扩建后的昌黎书院规模宏伟,气势不凡,龙为霖将其改名为韩山书院,韩山书院始得以名副其实。”

02、碑廊.JPG

韩山书院碑廊,保存有历代纪念书院变迁的珍贵碑刻。

据吴榕青教授考证,历史上与韩山书院有关的碑记一共有十二通,目前尚存四块。其中,元至顺三年(1332)潮州路总管王元恭立、大儒吴澄撰文的《潮州路韩山书院记》,现保存于潮州西湖文山亭内,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惠潮巡道史起贤的《昌黎书院碑记》、雍正十一年(1733)潮州知府龙为霖的《韩山书院碑记》以及光绪二十八年(1903)惠潮嘉道台丁宝铨《重修韩山书院记》都在碑廊。“潮州文化以崇韩为突出特征。韩山书院保存有历代纪念韩愈及书院变迁的珍贵碑刻,是体现崇韩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

大儒道济岭东溺

据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韩山书院副山长孔令彬介绍,清代韩山书院可考的院长(即山长、掌教)有40多位,他们或进士或举人,无一不是饱学之士,有些更是当世名流,如翁廷资、何如璋、吴道镕、丘逢甲等。

翁廷资(生卒年不详),字尔偕,别号海庄,鮀江人(今汕头市金平区),为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之裔孙。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成进士,授四川渠县知县,不久因病辞官。著名经学家惠栋提学广东时,举荐为韶州府学教授。雍正年间,潮州知府龙为霖重修昌黎书院并改名为韩山书院,聘请翁廷资担任韩山书院主讲,士习文风翕然一变。

何如璋(1838-1891),字子峨,广东大埔县湖寮镇双坑村人,我国早期杰出的外交家。清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年(1877年),升为翰林院侍讲,加二品顶戴,充出使日本国大臣,成为中国首任驻日公使。四年后任满归,数迁至詹事府少詹事。中法战争期间,任福建船政大臣,马江战败被发配张家口戍守三年,1888年秋赐环归。同年粤督李瀚章,延主韩山书院讲席,1891年卒于韩山院舍,享年五十有四。著有《管子析疑》、《使东述略》、《使东杂咏》、《何少詹文钞》、《袖海楼诗草》等。

吴道镕(1852-1936),字玉臣,号澹庵,广东番禺人。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即辞官回籍,光绪七年至十年任韩山书院掌教。著有《明史乐府》《澹庵文存》《澹庵诗存》,并主持编修《海阳县志》《番禺县志》,选辑《广东文征》二百四十卷等。

丘逢甲,亦名仓海,字仙根,号蛰仙,祖籍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出生于台湾苗栗县,清末爱国志士与诗人,更是著名的教育家。丘逢甲1891年初开始主持韩山书院,他认定科举制度必将废除,所以在讲习八股文以外,兼讲西方科学,其间曾作诗《韩山书院新载小松》四首以明志。可惜当时岭东风气未开,丘氏此举未免惊世骇俗,每每因此受到当道者的疑忌。最后,丘氏不得不在年终辞掉韩山讲席。

06、著名山长丘逢甲的手稿《蛰庵诗存(丁酉)》,第一页便是《韩山书院新栽小松》.jpg

著名山长丘逢甲的手稿《蛰庵诗存(丁酉)》,第一页便是《韩山书院新栽小松》诗四首。

韩山书院之所以能一直笑傲粤东地区,除了延请名师之外,还制定了严格的学规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纪律。据孔令彬教授透露,于乾隆七年(1742)担任山长的佘圣言,是雍正年间进士,当过纂修官,出任韩山书院山长后,为韩山书院制定学约八条:敦实行、崇经学、正文体、严课程、习声律、谨礼节、重友谊、戒轻薄。无独有偶,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名大儒龚元玠掌教韩山书院时亦订立学规十六条:立志、主敬、克己、力学、敦行、务实、有恒、知耻、闻过、崇谦、强恕、自反、去忮、安遇、慎交与经世。“这些学规不但体现了韩山书院的教育方针,规范了学生言行的准则、规范、戒律,同时也对社会产生良好的教化作用。”

学规.jpg

清代大儒龚元玠为韩山学院订立了学规,收录在其《畏斋文集》中。

存养天机蕴奇伟

于2015年重光的韩山书院也延续了广邀天下名师的优良传统,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和爱国实业家、慈善家陈伟南先生被聘为荣誉山长。韩山书院执行山长李伟雄对南都记者说:“重光后的韩山书院定位为校友及社会出资、学校支持的公益性学术研究及教育培训机构,秉承‘求是、求真、求正’的学术理念,以开展通识教育、提升国学素养为特色,‘存养天机,蓄蕴奇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岭东人文精神,为韩山师范学院服务,为岭东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服务。多年来,书院在教育研修、学术活动、学术研究、智库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据悉,韩山书院与韩山师范学院常年合作开设国学与岭东人文研修班、古琴班,从2015年至今,书院已开办了国学班九届、古琴班七届。其中,“韩江讲堂”学术周更是由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主持,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为韩山师范学院师生开讲,也对社会开放。从2015年至今年共办了十季,成为韩山师范学院的一个知名品牌。

千年古祠

据吴榕青教授介绍,在韩山书院跨越宋、元、明、清四朝的沿革中,韩文公祠一直是其主体结构之一,祭祀韩愈作为教学过程的庄重仪式,从未间断。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原在潮州府城南的金山山麓,后来才迁至韩山山麓。如今的韩文公祠背靠韩山,面临韩江。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祠前甬道尽端处是51级笔直石蹬道,暗合韩愈主政潮州时正好51岁。

3430x5062_64b25bcb2e611.jpg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


主祠内现有40块碑刻,乃历代文人雅士所题,如明清两代重书的苏轼撰《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明正统知府王源的《增修韩祠之记》,这些碑刻有的是赞美韩愈治潮业绩的,有的则是记述韩祠修建的历史。2006年5月25日,韩文公祠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祠橡木”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树,就在韩文公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记载:“潮东山上有亭,唐韩文公游览之所也,亭隅一木,虬干鳞文,叶长而傍棱,耆老相传公所植也,人无识其名,故曰韩木。旧株既老,类更滋蕃,遇春则华,或红或白,簇簇附枝,如桃状而小。每值士议春官,邦人以卜登第之祥,其来旧矣。”吴榕青教授指出,王大宝笔下的“韩木”,就是韩愈亲手种的橡树了,潮州人崇尚韩愈,便以树上开花的繁密与稀疏来预测当年潮州科举的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可惜橡木在清代就已经枯死了,后来代之以木棉。近年有心人从河南引种了数十株橡树,也算是延续韩风了。”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王佳

执行策划:李阳 陈伟斌

统筹:宋爽 贺蓓 陈成效

题签:刘斯奋

学术支持:李绪柏

内容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马含章 刘心韵

本期摄影:南都记者 黄昕吾 张驰 周佩文

本期直播:N视频记者 马青  黄昕吾

本期视频:N视频记者 李行 张驰

编辑:周佩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文化中国行
走读古书院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